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视阈下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23

陈华平 钟茜妮

(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1.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新发展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国家倡导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极大地发挥我国的消费潜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循环圈中,农村仍然是薄弱的一环。而且,让广大农民在农村也能够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使农民能够“离乡不离土”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目标远没有实现。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大、农村环境、生活质量低于城镇水平等问题一直存在,乡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为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赣南老区“三农”问题突出,人才短缺、科技薄弱、资源分散等问题不利于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但赣南老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及其它乡村振兴文件的出台为赣南老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带来机遇。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改变、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总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发生转变,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也要探索出不同的发展路径。

1.2 文献回顾

在乡村振兴新内涵方面,熊小林认为,乡村振兴内涵是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生产发展转向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转向生态宜居、从乡风文明转向乡风文明、从管理民主转向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转向生活富裕的7大根本性转变[1]。在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方面,王亚华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衰落带来的[2]。陆益龙认为,乡村振兴中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2方面的问题,现代农业企业怎样才能带动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升,怎样让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具备上述4个基本要素或条件(现代农业技术、资本、市场和组织化经营)与农村社会结构的传统特征相冲突[3]。在解决措施方面,庄晋财对十九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提法作出了解释,其认为在空间布局中要充分发挥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联结乡镇,带动乡村农民非农就业;在乡村产业兴旺上阐述模块化思想,并建议农业农村现代化采取“三创”做法,即创造价值模块、创建产业平台、创新跨界融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4]。同时,查阅文献发现德国“城乡等值化思想”、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美国“合作农业推广制度”,为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行性做法。

2 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现状分析

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设施不断完善,大体上赣南老区形成以脐橙、蔬菜、生猪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不同于以往小农户经营占主导,对职业农民的培育逐渐重视,新型种植大户涌现;农业从过去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高效农业雏形初现,并且赣南老区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2.1 农业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体系基本形成

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推进赣州市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赣州市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市现代农业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8个、市级示范园60个,形成“一县多园”发展格局[5]。赣南老区尝试引入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实行精准监控,普及滴灌设备、温度控制仪等基础农业设施,实现智慧农业管理。同时,打造电商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推出“互联网+第四方物流”的运输体系,畅通农产品物流网,为实现供销集配一体化建设打下基础。在品牌建设方面,赣南脐橙享誉海外,拥有“中华名果”、“国优产品”等美誉;赣南地区富硒蔬菜逐渐“出圈”,品牌建设意识不断增强,大体上赣南老区形成以脐橙、蔬菜、生猪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

2.2 新型种植大户涌现,高效农业雏形初现

种植区域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农业现代化又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种植。过去赣南老区农业种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随着观念的转变以及资金、技术的到位,新发展阶段赣南老区新型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农业规模化种植逐渐形成。据报道,崇义县越来越多的农户转变成新型种植大户,赣南老区农业实现种植面积规模化有利于赣南老区逐渐过渡到农业现代化。除农业经营主体发生变化,赣南老区农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农田里种的不再是清一色的水稻,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等一些含金量高的高效农业应运而生[6]。赣南老区从传统的单一农业模式逐步转变成集种、养、观赏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农业,将农业与生态、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实现农业高效集约发展,为乡村创造“绿色红利”,高效农业雏形初现。

2.3 培养专业职业菜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但赣南老区农业引入人才周期性长,为弥补专业化人才短缺问题,赣南老区各地积极开展职业菜农培训活动,旨在培养一批懂种植、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菜农。赣南老区依托地理优势,精准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现采现摘的新鲜蔬菜,通过供销社、龙头企业带头拓宽农户的销售渠道。为更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市场需求,兴国、信丰等地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根据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八批)认定名单公布,赣州20个基地上榜。截至目前,赣州市共有32个基地通过了认定,认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7]。生产基地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生产基地的建设为赣南老区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赣南老区发展紧密结合,为赣南老区农业发展增添活力。

3 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困难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8]。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赣南老区农业分散性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不具备现代化的特征。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农业特征与现代化矛盾突出,具体体现在乡村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化元素、如何解决好农村家庭农业经营的分散化与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农民现代化与引进人才同步进行。

3.1 传统农村特征与现代化矛盾突出

农村社会结构的传统特征突出体现在3个方面。村落社会的自在边界性,指乡村对于外界事物的排斥性;农村家庭的分散综合性,指农村家庭的分散性;农民的传统性特征[3],指农民的知识水平受限。无论是《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还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都特别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即对于乡村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农业经营新型主体的培养;乡村人才的引进。由此,对于传统农村特征与现代化矛盾的思考应当转向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农村家庭农业经营的分散化与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农民现代化与引进现代化人才彼此间如何更好地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农业现代化、农村优先发展,如何在传统村落中融入现代化元素而不会显得牵强是第1个矛盾的核心;通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农村家庭农业经营的分散化与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要求之间的冲突是第2个矛盾的关键点;如何克服农民的传统农村特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和现代化人才的引进并行不悖是最后1个矛盾所要解决的问题。

3.2 小规模农业分散性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

现代农业要求大生产、大市场,而受家庭承包责任制和耕地资源紧缺的影响,造就了我国小农户普遍经营规模小、耕地碎片化的基本模式[9]。赣南老区农业发展呈现以上特点,经营规模小、耕地碎片化造成农业经营发展的分散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在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耕地规模、资金、信息和技术的限制[3]。在规模上,分散化经营造成生产区域分割,无法实现集中连片生产,耕地面积的分散化造成农机设备无法适用、基层农技推广受阻;在资金上,赣南老区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发展重心为工业制造业,专业性农业龙头企业的缺乏导致在资金、技术方面对农业的投资较小,农业发展资金受限;在信息上,农业的信息化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可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及时调整价格和种植规模以减少成本损耗;在技术上,信息化的普及有利于农技的推广,增强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农村、农民的传统性特征如农民素质不高连带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获取能力低下不利于农民掌握网络信息、销售行情和以互联网形式推广的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的受限造成农户大面积更改农作物和大面积抛荒。家庭化农业发展模式限制因素众多,农业现代化进程容易受阻。

3.3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

在《建议》中指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机械化率提升到75%。赣南老区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长久以来实行的是传统农业模式,小农户经营,传统手工劳作,农机拥有率和使用量不大。赣南老区在机械化使用上存在巨大缺口,大型农机设备短缺,传统机械化程度较低。2021年赣州市农业局实行农机购买补贴政策,积极引导提高农户购买意愿。在农村传统特征与现代化的矛盾中,农民的传统特征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受限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农机的使用和掌握具有一定困难,一旦赣南老区基层农技宣传工作不到位以及后期农机技术讲解不充分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赣南老区农业发展分散性强,集约程度不高也是造成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自动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后者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对农业实行智慧管理,可以精准计算农业所需资源,前者即可科学化合理化地生产。赣南老区少部分地区如石城县屏山镇建立起自动化灌溉系统,资金以及科技人才的短缺使得基础的自动化装置普及率不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4 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农业农村建设经验

由于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发展格局,导致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乡村衰落”现象,各国积极采取措施打破城乡二元格局,部分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德国从“中心地”理论到“城乡等值”理念有效地拉动了乡村的发展;日本开展的“一村一品”运动以打造知名农产品为主,结合文化精神内涵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注入发展动力;美国的合作推广制度以州立大学为圆心,建立起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推广体系,极大地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及科技支撑。国外乡村运动的优秀做法为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4.1 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实现区域整合发展

德国的“中心地”理论导致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部分有潜力的乡村得不到发展;乡村的“城市化”导致乡村特色丧失。在“中心地”理论后德国探索出“城市等值化”理念促进乡村的发展。德国“城乡等值化”的核心内涵是不同类但等值,不同类是指城乡的形态、规模、产业、景观的不同类,城乡的发展目标、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类;等值是指城乡居民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便利程度的等值[10]。在主体地位上,村镇县不再划分中心地区,实行区域合作的村、镇、县、大城市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享资源,从而拉动乡村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保证乡村内在机理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整合有共同发展愿景的村镇县,实现区域整合发展,解决原先个别发展所不能处理的问题。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乡村与城市在生活、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投入与城市保持一致,使乡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同等的待遇。在发展技术上,区域与区域之间实行数字化管理,德国政府在数字化技术方面大量投入,在各个发展区域里建立起数字网络,使区域内村镇县能够实现无障碍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实现高效发展。

4.2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农村人口严重流失,乡村展现衰落现象的背景下开展“一村一品”运动,旨在打造一个村子或地区享誉国内和国外的特色农产品,通过节能、生态的方式振兴乡村。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经历5个阶段,从村民自主探索、大分县域内的探索到实现农村三产融合,接着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最后将“一村一品”运动推向世界,逐渐意识到乡村农特产品发展要将经济与文化精神相结合。在目光远见上,日本旨在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其在培育农产品名牌上紧抓产地建设、基础建设、培育名牌、培养人才等4个环节[11]。在发展模式上,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的综合发展。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注重精神文化的塑造,如举办音乐节、文化节等休闲娱乐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在宣传方式上,借助线下实体活动,辅之以媒体、网络等手段将当地农产品推销至全国乃至国外。日本“一村一品”运动与我国乡村振兴运动具有一定契合性,优秀做法值得赣南老区借鉴。

4.3 美国“合作农业推广制度”,实现高校助推农业发展

美国“合作农业推广制度”是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推广模式。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把大学带给人民而实现帮助人民自助的目的[12]。美国十分注重州立大学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该模式主体以州立大学为核心,其他主体如农民、志愿者、企业、市民为辅助,将教育与农业发展相联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从方式方法上看,美国通过赋予州立大学一定职能,通过政府拨款支持州立大学设置推广站和试验站,形成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从结果上看,将州立大学纳入到农业发展进程中,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为农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实现农业科学化、技术化。从理念上看,美国合作农业推广制度基于“助人自助”的理念,使农民掌握科学技术后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推广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主体保障。赣南老区人才缺乏,对接相关高校无疑能加快推进赣南老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5 乡村振兴视阈下优化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我国农业存在现代化特征不明显的问题,农业分散性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在农村方面具体表现在农村传统化特征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德国的“城乡等值化”理念、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制度”将农业与农村融合发展,为新时期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适宜的经验。赣南老区农业现代化在具体实现路径上要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路径;在发展模式上走三产融合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农村方面,农村现代化要走综合发展乡村路径;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乡村特色以及保护乡村内在机理不受破坏;同时实行村镇联盟,壮大乡村产业;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由人的现代化拉动乡村现代化,实现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5.1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路径

5.1.1 对接农业高校,强化乡村农业技术和物质装备

赣南老区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深化校地合作,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运动,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总书记指出,要建立一直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大对口支援革命老区重点高校工作力度,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革命老区开展合作共建[13]。以上论述充分体现了赣南老区对接农业高校,组建专业人才队伍的迫切性。美国实行的合作农业推广模式使美国即使作为发达国家,其农业发展也领先世界。基于高校具有人才多、提供人才便利的优点,对接农业高校是强化赣南老区农业技术和物质装备的有效措施。高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相互合作的高校将现有人才与赣南老区农业对接,既能弥补老区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科技装备,帮助赣南老区基层农技推广以及智慧农业平台的完善。为更好地促进高校参与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赋予高校相应的职能,并将此纳入高校考核机制,使高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同时,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使农民切实学习到科学的农业技术,掌握到专业的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

5.1.2 持续培育特色,促进赣南老区农业长续发展

2011年数据显示,“一村一品”数量水平均较高的区域(高—高)主要集中在江西和安徽,这些区域和附近区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产品相对丰富[14],因此赣南老区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为地区特色打下了铺垫。赣南老区拥有“世界橙乡”的响亮名片,但还是农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与“优而不特、特而不名”并存[15]。因此,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日本“一村一品”运动为赣南老区持续培育特色提供众多可借鉴经验,培育特色的过程是系统完整的一套流程。赣南老区农产品相对丰富,地方政府需要认真严格筛选具有潜力的农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充分开展文化休闲活动,为农特产品注入精神文化内涵;重视乡村振兴方面人才培养,建立知识丰富、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建立农特产品考核选拔机制,将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农特产品及时调整,重新筛选评估;在打通市场方面,借助网络、媒体等融媒体手段,以地区市场为主循序渐进不断进军外部市场,先畅通赣南老区市场,再通向本省市场,最后冲击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将赣南特色农产品名片逐渐擦亮。

5.2 走综合发展乡村路径,实现乡村和谐善治

5.2.1 保留赣南乡村特色,实现赣南乡村可持续发展

众多乡村运动经验表明,农村“城市化”并没有真正实现乡村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动现代化进程,“城市中心主义”则将乡村排除在发展之外。《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16]。乡村留存的基点是乡村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在全世界都面临乡村衰落问题的背景下,无特色即无乡村。因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杜绝大拆大建,保留好乡村的历史古迹,留住乡村的历史韵味。乡村应借助生态、人文优势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特色,结合外在经济产业和国家政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一二三产业展现乡村特色,发挥文化与经济效用结合最大化,充分发挥乡村本身的特色和潜能。赣南老区农业发展历史长,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乡村特色和打造乡村特色是前提,产业兴旺是关键。赣南老区传统村落和特色小镇是乡村发展的载体,要大力保护好传统村落和建设好特色小镇,在保留和打造乡村特色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食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实力,稳固乡村根基,最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5.2.2 实行村镇联盟发展,促进村、镇产业力量凝聚

从独立个体来看,赣南老区村、镇、县都不具备独自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问题的能力。《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通过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实现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乡村振兴战略主张村镇联动发展,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德国“区域整合”理念,村镇联动发展要充分发挥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同时遵循青木昌彦提出的模块化思想。模块化是把一种复杂的组织或者工程按照一定规则分解成半自律的下层组织。借用这一思想,要素分散条件下的乡村产业,需要运用“模块化”的新思维,通过创造价值模块、创建产业平台、创新跨界融合,实现乡村产业繁荣兴旺[4]。在创造价值模块上,将村镇资源划分为若干经济板块,遵循拆分-整合-创新的思路,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在创建产业平台上,打造乡镇电商平台整合乡村经济板块,通过线上宣传、线上线下结合推广促进乡镇资源整合,实现村镇联动发展。在创新跨界融合上,充分利用深厚文化底蕴,以文化为内核,实现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形成互联网加文化加其它的融合模式,打造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体育摄影等一批新兴业态,增强产业竞争力。模块化思想和区域整合理念实现了村村联动、镇村联动,通过连片发展、共享地域资源形成经济板块完整的乡镇产业链,有效促进村、镇产业力量凝聚。

5.2.3 促进赣南老区人力资源开发,由人的现代化推进赣南乡村现代化

国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往对于人才的强调都是融合在其它文件中,2021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点,从中可看出对人才的强调上升到了重要高度。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农业是一种集合资金、人才、技术的多维度密集型产业,这就对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农民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7]。新时期对于农民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更加重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促进农民意识转变,避免农民的传统特征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充分开发赣南老区农村人力资源,由于农民的传统特征难以接受碎片化的科学知识,因此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农业培训,开设专门的课程,给予农民合法的结业证书,提升农民自身素质。人才的培养总要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相契合,培养出专业的产业管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等。在人才回引方面做好相关制度保障,形成人才培养-人才回引-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环圈。通过实现农民现代化和引进现代化人才,最终实现由人的现代化推动乡村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