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饲料产业链发展PEST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4-05-23

王 洋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不仅是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下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盛行;也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后的及时战略调整[1]。饲料产业链作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饲料产业链主要分为3个环节,上游为原料生产环节,包括以大豆、豆粕为主的蛋白质饲料原料生产,以玉米、麦麸为主的能量饲料原料生产以及富含矿物质的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中游为饲料加工环节,主要将上游生产的饲料原料加工为畜禽饲料、水产饲料和反刍饲料等。下游为养殖环节,主要以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为主。饲料产业链的发展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尤其在提出新发展格局战略以后,饲料产业链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正经历一轮新的调整。基于此,采用PEST分析法对双循环背景下我国饲料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未来发展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推动我国饲料产业链战略调整以及实现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参考。

1 产业链与双循环的相关概念

1.1 产业链的相关概念

产业链是循环的载体,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为满足特定需求或实现资源深加工而将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关联在一起的链条被称为产业链,其实质为不同企业群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一般来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生产、中游的加工和下游的制作、销售等多个环节[2],各环节间存在大量的资源互换和利益共享,上游为下游提供原料,下游向上游反馈信息。产业链各节点的社会分工和价值增值是产业链得以形成的动因,也是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3]。产业链上参与循环的主体为各个环节的利益相关者,既有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代表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有以政府、银行等投资部门为代表的间接利益相关者。

产业链断链、堵点和产业链控制是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产业链断链是指当一些高度依赖国外进口的要素或产品遭遇出口国实施禁运政策时,导致的整个产业链无法正常循环的困境。堵点是指当我国出口国外的要素或产品遭遇进口国提高技术标准时形成的贸易壁垒。产业链控制是指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链中,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时形成的垄断局面[4]。

1.2 双循环的相关概念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国内循环为主,将国内循环与国外循环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5]。具体可以从国内大循环、国际外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3个方面来理解。国内大循环是指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处在国内,产业链上所有要素与产品的生产都是在国内完成的。国际外循环是指产业链上的某些链条处在境外,其余处在境内,具体分为3种,要素(原料)或者产成品从国外进口;产成品出口国外;要素(原料)来源于国外,产品也销往国外。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指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并存,外循环的链条能够跟内循环的链条有效对接,形成良性互动。部分境外的要素通过外循环进入到内循环系统中,部分国内的产品或要素也能够通过外循环出口到境外,即国内的产业链条可以通过外循环延伸到境外。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外循环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短期来看,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多国经济受到冲击、国际贸易受阻下的应对之策;长期来看,则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实际需要。

2 饲料产业链发展现状PEST分析

PEST分析是对宏观环境展开的分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4个方面。在双循环背景下,对我国饲料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进行PEST分析,有利于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从宏观的角度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战略调整。

2.1 政治环境

自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爆发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便摩擦不断,世界范围内开始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对我国的饲料产业链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以大豆和玉米为代表的饲料原料长期以来进口依赖度很高,贸易摩擦不仅增加了蛋白饲料原料和能量饲料原料的进口成本,也使得饲料产业链上游环节时刻面临着断链风险,而国内的榨油工厂早已被外资所控制,导致饲料产业链上游的原料供应环节外资控制现象严重。与此同时,近年爆发的非洲猪瘟也引起了政府对于饲料滥用抗生素问题的重视,并于2020年开始实施全面禁抗政策,这一政策短期内将推高饲料产业链中游环节的生产成本,使得无抗饲料价格上涨,并直接带来下游养殖企业的养殖成本增加和饲养周期拉长,使得在养殖成本和生长速度上本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本土畜禽处境更加艰难,对进口畜禽品种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2.2 经济环境

我国的饲料工业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受国民经济发展推动迅速壮大。1990—2010年是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饲料年产量从0.3亿t增长至1.6亿t,年复合增长率达8.46%。2011年开始我国的饲料年产量跃居世界第1,并开始进入平稳增长期,到2020年我国的饲料年产量已突破2.5亿t,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行业竞争的加剧,饲料行业开始由过去粗放式的扩张模式进入到精细化运营阶段。相较于小型企业,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在成本控制、质量把关和品牌建设上都明显更具竞争优势,推动着饲料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自我国饲料行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以来,全国饲料加工企业的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的16000多家下降至2018年的5900家。智研咨询于2019年11月发布的饲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也指出,饲料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规模大、效率高且具备产业链优势的企业将进一步占领市场,预计未来2~3a市场上的饲料企业数量将进一步缩减至3000家左右。

2.3 社会环境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2020年基本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收入水平的提升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升级,尤其是在非洲猪瘟的刺激下,人们愈发注重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全面禁抗令的实施迎合了消费升级下人们的健康诉求。绿色饲料生产内涵也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农业农村部颁发的《2021年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方案》也强调了要加强饲料质量安全建设,规范饲料生产经营,严厉打击违规使用添加剂的行为,反映出社会对于饲料质量安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同时也对饲料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绿色生产体系内生产出优质、营养、无污染的饲料,还要实现降本增效的经济、社会效益。

2.4 技术环境

饲料生产的全面禁抗对于饲料生产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成了禁抗趋势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饲料产业链上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在上游饲料原料生产环节,由于国产大豆出油率低、国产玉米生产成本高且品质低等问题,导致饲料原料大量依靠进口。在中游饲料加工环节,由于我国的饲料生产企业缺少自主研发且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导致国产饲料及添加剂大多为仿制国外产品生产所得,面对全面禁抗的生产要求,无抗饲料的研发成了饲料生产企业的头等难题。在下游的畜禽养殖环节,由于种源培养技术落后,无法培育出兼顾品质与效益的优良畜禽品种,导致畜禽种源进口依存度过高。技术的瓶颈导致我国饲料产业链在外循环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卡脖子”的风险。

3 饲料产业链未来发展策略探讨

3.1 完善法律政策,保障产业安全

针对饲料原料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坚持粮食安全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国产优质饲草饲料。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以应对产业链断链的风险。虽然短期内饲料原料仍需大量进口,但政府可以通过与沿线、周边国家加强贸易合作,选择多个外国企业作为饲料原料的供应商来分散进口集中度过高造成的断链风险,并按照友好程度、信任度、风险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等分级,按不同级别分配原料进口额度,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与此同时,加强国内饲料原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内大豆、玉米等重要农作物的产量,通过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生产决策,调动企业采购国产原料的积极性,逐步减小对进口原料的依赖。除此之外,严格按照外资行业准入标准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把关,防止饲料产业链被外资控制。

3.2 加大产业扶持,提高产业整合

加大对饲料产业链的资金扶持力度,为了防止违背WTO规则,可以将直接农业补贴改为对育种企业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的支持,并鼓励大型饲料生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经营效率不佳的小型企业,同时将分散的个体农户进行集中管理,建立生产基地或生产合作社,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如“基地+企业+市场”或“农户+合作社+市场”等形式,加强饲料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整合,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饲料产业链的生产效率,通过精简数量,提高质量,进一步推动饲料产业链国内大循环的高效运行。

3.3 推行绿色生产,维护品牌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全面禁抗政策顺利落实,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国内饲料生产体系的安全监管,完善无抗饲料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同时利用网络营销工具加大对绿色生产理念的宣传,普及绿色生产的优势,让绿色生产理念成为社会公知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饲料产业链溯源体系,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生产环节的详细信息,从消费端反向推动饲料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推动绿色产品品牌建设,区分市场上的非绿色产品,并建立绿色产品认证标识,迎合消费升级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饲料生产企业进一步参与到国际外循环中创造条件。

3.4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业韧性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饲料产业链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要重点研发饲料抗生素的绿色替代品,保障无抗化背景下饲料产业链的正常供给;重点提高饲料原料的生产技术和畜禽养殖的育种水平,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减小由技术壁垒造成的产业链堵点风险。政府部门与饲料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国内众多农业类院校应开展密切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增加专业人才储备。与此同时,加强对国内自主研发产品和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增强双循环背景下我国饲料产业链的韧性。

4 总结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不断推进,我国饲料产业链的发展应以国内市场大循环为重心,并充分发挥国际市场外循环的促进作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产业链上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上为饲料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的环境,才能推动我国饲料产业链在双循环背景下实现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