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造林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时间:2024-05-23

左 丽

(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吕梁 033500)

前言

在造林绿化过程中,结合造林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优化配置抗旱造林技术,对提高抗旱造林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改善干旱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抗旱造林技术的种类

1.1 集雨汇水技术

综合分析造林区的地理环境,合理利用周边径流,在气候干旱的地区中可采用人工集雨的方式。通过在造林地区周围建立集水区,并将其应用于树木的生长,不仅可以改善该区域的土壤环境,还能有效提高树木生长的质量。

1.2 咸水滴灌技术

在造林地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可对地下咸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将其用于造林灌溉,以保证树木健康生长,实现生态护林工程的有效建设。但在利用咸水资源时,必须有效控制水资源中的盐分,以避免对植物造成危害。

1.3 储水浇灌技术

为了解和掌握造林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在森林周围设置储水窖,用于储存地下水、雨水、雪水等水资源,并在储水窖中设置防水层,实现对雨水的长久储存。根据植树时的实际需要,对利用储存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对造林区域的灌溉处理。

1.4 地膜覆盖技术

该技术主要用于幼树的生长阶段,通过在幼苗种植区周围覆盖一层地膜或秸秆材料,并将抗蒸发剂喷洒在地膜表面。通过在穴面覆盖生草,并将地膜设置成斗状,可将产生的水分直接作用于植树造林,而自然环境中生成的水分也可直接作用于树木的根部,促进树的健康生长。

1.5 保水技术

在造林过程中,通过在树苗根部加入适量的保水剂,可对树苗进行保水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放入保水剂前,需将其用水处理后,再放入树根部位;然后通过浇水使其与土壤环境相融合,并覆盖于树苗的根部。使用保水技术,可有效避免树苗的水分流失,并能使树苗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保证其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分。

1.6 种子处理技术

由于干旱地区的气候较为特殊,因此在选择造林树种时,应优先选择耐旱性优良的树苗品种,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有机肥,以提高种子的各种机能,使其在生长周期内能吸收周围土壤的水分,保证种子的成活率。

1.7 截干无灌溉技术

秋季造林时,可以选择如洋槐、杨树等比较容易生长的树种,这类树种只需把树木主干截掉,留下将近20cm 的秆,再覆盖最好呈现土堆的形状的表土即可。同时不需对其进行灌溉,待春季将其剖开即可使用。

2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问题

抗旱造林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下文通过对技术应用与水资源问题两方面的分析,阐明抗旱造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抗旱技术问题

虽然抗旱造林技术方案简单,但各工序的实施过程相对复杂,必须严格遵循抗旱造林的相关技术规范执行。但由于部分造林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导致实际造林效果不佳;并且部分造林人员未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仍采用传统粗放式造林方法和管理方案。因此,在造林工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导致造林工程的全面失败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水资源问题

抗旱造林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干旱,当树木成活,便会具备一定的保水能力。但是,树木一般都有很长的生长期,初次栽植后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抗旱性较强的造林树种一般种植在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相对匮乏、调水能力较低的地区,所以造成水资源使用的矛盾。因此,有效解决造林地区水资源问题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3 抗旱造林技术问题的有效对策

3.1 种植前管理

植树造林前树种的选择是植树造林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植树造林能否发挥作用。所以,树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林业产业结构特点,并以抗旱林的不同用途为原则进行选择。选育出尽可能蒸腾量小、根深、根系发达的小型树种。如果是土层薄、干旱阳坡等“先天” 条件较差的地区,则可先用灌木改善生态环境,再种植乔木或其它树木。

造林密度和造林结构也是造林前管理的重要内容。栽植密度是形成合理林分空间布局的基础,决定着单个幼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吸收养分和水分空间大小。所以,抗旱林一般都是选择稀疏栽培,或者选择对水分需求不同的树种进行混植,这样可以调节植株间的距离,保证混植林中充足的阳光。

需要注意的是,在种植抗旱林前,要保证幼苗处于良好状态,这样才能利用容器加强对幼苗的保护和完整性。此外,为了提高土壤通风性,以避免土壤过度密实,在栽植之前必须对地面进行处理,并注意板坯土壤。因此,在种植之前,必须做好松土、整地的准备工作,以保证土壤肥水能力。在造林工程中,土壤条件是否满足种植需要、土壤条件对提高土壤肥力有何作用等都要进行不断优化,以确保土壤水分充足。与此同时,在调整土壤表层结构后,还应该为造林地保留足够的阳光照射,以消除土地中有害微生物,控制病虫害在造林区的蔓延,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一般来说,应该在种植前6 个月遵循相关标准做好整地工作,以满足土地整改目标。

3.2 蓄水资源

解决水源问题,确保持续供水,是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途径。在整地和苗期处理过程中,可用保水剂提高幼树成活率。保水剂技术是一种通过分子树脂保水方法发展起来的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吸收纯水,其吸收重量可达自身重量的数百到数千倍,可用于地区水资源供给过程中。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改善保水性,吸收降水或者地下水的水分,并不断地给树木提供水分。一般物理方法无法排出已被吸收的水分,但可由林木的根系吸收,且不会发生倒流现象。利用保水剂增加根系吸水能力,可达17~18kg·cm-3,一般每棵树苗可使用5~30g 保水剂,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旱造林技术之一。以1:1000 的比例均匀搅拌保水剂、回填土,再彻底灌溉至压实的种植坑内,或将保水剂直接浸入栽植土壤中;苗木用保水剂蘸根后可直接进行栽种。一般情况下,使用保水剂技术可使幼苗成活率提高70%以上,并可大大减少补种次数。

还可以采用覆膜造林技术这种供水方法,其可以改变土壤湿度,达到有效抗旱的目的。水分蒸发影响土壤湿度,干旱地区气候相对干燥,水分蒸发较快,覆膜技术通过在地下覆盖塑料薄膜,以阻止水分蒸发,并使水分回到土壤中,使之在膜与地面之间循环,从而增加水分积累。当水分从树根蒸发的速率得到有效控制后,水分就会被用来维持树木的生存和生长,为其提供大量的水资源,并保留一定的热量,这样对树木的早期生长有利。

3.3 选择树种

对于降雨量较少的地区,选择适当的树种更重要,因为树木受其生长特性的影响,对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正确选择生存环境,就能极大地保证树木的生存率,要成功造林,必须采取有效的树种选择方法。因此,树种选择是造林成活的重要环节,选种存在问题,后期就不能开展有效培育,导致投入大量资金后,树木仍然会死亡,并且很难保证其覆盖范围。因此,应根据造林区气候条件,并根据水流情况对树木选择进行全面分析。不同的栽植方案可根据树木的生长特性和生存条件来确定,树根的发育也是影响人工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树种应根据环境要求和抗病虫害能力予以考虑,并应选择质量较好的树种,以确保该地区的造林成功率。

阔叶树种具有很好的抗旱性,可以在干旱较严重的地区种植,并能够取得较好的种植效果;樟子松、白皮松等针叶类树种抗旱能力强、寿命长,在旱情严重地区、沙漠化地区应用效果好;连翘、狼牙刺、山桃等灌木类植物具有较好的抗旱能力,有利于造林工程,是树种选择的重点。

3.4 栽植管理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的种植季节。如,在春季种植,就要按照先小苗后大苗,先阳坡后阴坡的原则;夏季雨期种植,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小雨天,降雨前、透雨后的连阴天进行栽植;秋季栽植,要在落叶后、冻土前进行,这时温度会降低,水分蒸发量会减少,这对苗木的吸水扎根是有利的,能确保苗木早春生芽快。

生根粉适合于抗旱性状强、不易生根的树种。在进行封山育林、插杆育苗、苗木栽植等栽植工作时,通过ABT 生根粉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促进其根系的发育,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

为降低如侧柏、石榴、紫穗槐、杜仲、刺槐等植株在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可将其进行截干。如枣树、刺槐等阔叶林树种,可以在稍高于地面处平茬截干;苹果、桃等商业树,可根据定干高度进行短截;侧柏则根据其生长特征,可以剪去树冠的1/2。

3.5 幼树抚育管理

初步栽植工作完成后,必须重点抚育并保护幼树,如高质用材林、经济林等,需要细致的修枝。一般情况下,种植后的幼苗必须经过一段缓苗期,即幼苗在土壤中生根,加速地上部分成长直至成林的这段时期。这期间,要进行定期疏松土壤、清除杂草、修剪栽植带、管理幼林等重点人工护理。确保在造林3a内除草6~9 次,以有效避免过多的杂草消耗土壤中的水分,从而避免幼苗发育不良。除此之外,在种植后的翌年春季,还应对造林成活率进行调查,及时对死去的苗木进行补植。

先进的容器造林技术适用于种植松树、柏树等体型较大的树种,可有效应用于抗旱造林项目。这种技术把有营养的土壤放在容器里,用来培养树苗,使其根部与幼苗紧密结合形成根系土团;再将培育成型的幼苗移植到相关的种植区。使用该技术时需注意保护根系土团不受损害,才会在移植过程中起到保护幼苗的作用,促使其尽快扎根,并有效降低死亡率。另外,通过造林人员之间的配合,如观察根系深度及伸展情况等,将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相结合,可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操作。如果条件允许,所有地区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4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要点

在林业抗旱造林工程中,提高林地含水量的重要技术,大致可分为高效集水技术、蓄水保墒技术等。蓄水保墒技术又分为地表覆盖保墒、土内蓄水保墒。前者一般在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的植树区中使用,以保护土壤水分,减少因蒸发而造成的土壤水分损失;后者一般在深度疏松土壤的基础上,在树穴中施用土壤改良剂、有机肥、绿肥,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持水能力。

4.1 高效集水技术措施

按照当地径流系数、需水量、降水量,在抗旱林地上游修建贮水池、集水场等设施,并对集水面进行硬化防渗处理,以减少不必要的水分浪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采用集水整地技术,以确保将降水径流引入树木的根系地带。具体来说,在整地过程中,铲平并压实预设的集水面与集水坡面,然后用防渗材料处理,可有效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减少地表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大大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与水资源供给。

4.2 蓄水保墒技术措施

将种植后的苗木树盘修整为近漏斗形,并将草皮石块、农作物秸秆、附近的枯枝落叶等覆盖于树盘表面;在地表下2~5cm 处铺上地膜,并覆盖枯枝落叶来延长其使用寿命;在覆盖地膜的区域喷上化学试剂(如聚丙烯酸等),可以增加土壤10%以上的含水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旱造林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应该从一个复杂的层面来考虑,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抗旱造林工程的问题,需要对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等因素进行多种分析,并研究什么类型的树种能在该地区生存,以及成活后的树木是否能实现抗旱的目标。而在造林过程中,应从技术方面入手。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覆膜造林技术、容器造林技术等较为成熟的造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抗旱造林工程中面对的技术问题。因此,要重视现代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才是解决我国抗旱造林技术作用的有效对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