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庆市人口与粮食的时空分异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4-05-23

纪志佳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工业发展汲取大量农业生产潜力,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城镇地区集中,农业生产逐步向城市、城镇外围转移,人口居住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度下降,不再逐田而居。人口与农田日益分离是否对中国粮食生产造成影响,进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同时,日益增长的人口是否会给有限的耕地带来更多压力,新时期的人地关系是否再次迎来挑战。当前,人口增长和粮食问题仍是全球面临的突出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进一步引发了粮食生产格局与消费结构的转变,我国粮食需求不断扩大,粮食缺口仍是制约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1,2]。人口规模与粮食生产的变化方向是否具有一致性,是认识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实现人粮和谐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作用。

人口与粮食是区域发展的2个核心要素,人口的变化会影响粮食产量的趋势,而粮食生产具有支撑人口增长的能力[3],人口的增长速度与粮食供应不匹配进一步导致地区贫困化。2009—2019年间重庆市粮食产量由1137.20万t下降到1075.2万t,由占全国粮食比重的2.14%下降到1.6%,重庆市总人口由2009年的2859.00万人提升到2019年3416.29万人,人口保持增长的趋势下,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可见研究人粮关系对提高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巩固农业生产基础具有重要学术与实践价值。以重庆市29个区县数据为统计资料,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探究粮食生产与人口规模的动态联系,揭示10a来不同区县人口与粮食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学理层面总结形成人口与粮食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与互动机制,为识别重庆市粮食安全形势和区域差异,推动区域可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支持。

1 数据来源

以重庆市“一区两群”29个区县(不包含主城9区)为研究单元,人口数据主要源于2009—201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人口数据选取重庆市各区县人口总量为指标来衡量重庆市各区县人口规模。粮食数据源于2009—2019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取粮食产量(Production Quantity)中的所有谷物总和(Cereals Total)作为指标,粮食产量也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与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为确保研究时间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准确性,以阶段均值作为分析对象,以反映各国在各个时间段内人口和粮食发展状况。各区县人口和粮食数据采用时段内多年平均方式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重庆市人口规模与粮食产量的时序变化特征

2009—2019年,重庆市人口总量和粮食产量总体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两者的时序变化差异特征明显,见图1。重庆市人口总量呈阶梯式波动增长态势,以2009年为初始点,以2015年为中介点,2009—2015年阶段和2015—2019年阶段人口总量总体呈现“增—减”反复式的波动状态。从2009年的2643.14万人增至2019年的2713.40万人,年均增长7.03万人,总体处于匀速增长状态,人口总量处于较稳定状态,这也反映重庆市人口流入与流出处于平衡状态。相比之下,重庆市粮食总产量总体处于不稳定变化状态,总体变化无明显规律,阶段性特征差异明显。其中2009—2011 年,粮食总产量极不稳定,处于先增后减的波动阶段;2011—2016年,除2015年出现微小下降,粮食总产量呈直线式持续增长特征,并在2016年达到粮食产量峰值,属稳定增长阶段;2016—2019年,粮食总产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相比2016年,粮食产量年均下降了130231.14t,这一变化同这一阶段人口总量下降的趋势有关。总体来看,重庆市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的变化不具有完全的协同一致性,人口与粮食关系演化和空间耦合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图1 2009—2019年重庆市粮食和人口变化趋势

经计算,2009—2019年,重庆市人均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同粮食总产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表明重庆市人口变化差异不大。如图2所示,人均粮食产量在2016年达到顶峰状态,产量为408.74kg。其中,在2018年人均粮食产量下降速度最快,同比下降5.4%,这可能与2018年国际爆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布局影响有关。在2019年处于最低值,2016年较2019年人均粮食产量年均下降8.03kg/人。2019年重庆市29个区县人均粮食产量为384.66kg/人,而2019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474.95kg/人,且2009—2019年,重庆市无年份达到全国人均粮食产量水平,距离全国人均粮食产量水平仍有一段距离。综上可见,重庆市人均粮食产量总体处于中下水平,导致粮食生产的要素具有多样性,需进一步精准寻因,寻找区域性发展差异。

图2 2009—2019年重庆市人均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2.2 重庆市人均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2009—2019年多年平均方式处理得到各区县人均粮食产量,采用自然断裂法分成三段式区间并借助Arcgis软件呈现可视化空间格局视图,见图3。经计算得2009—2019年重庆市29个区县人均粮食产量为399.43kg/人,2009—2019年各区县人均粮食产量介于270.41~484.64kg,可见研究区粮食生产能力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存在空间异质性。2009—2019年超过总体平均发展水平的区县有18个,占区县总数的62.07%。整体来看,2009—2019年人均粮食产量呈现渝东南地区(412.93kg)>渝东北地区(400.43kg)>主城新区(395.63kg)的空间格局特征,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整体皆超过29个区县人均粮食生产水平,主城新区整体则低于29个区县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可见主城新区整体人粮矛盾突出。局部来看,人均粮食产量水平最高与最低的区县均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南川区和璧山区,可见不同区县粮食生产能力存在差异性。

图3 重庆市2009—2019年人均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特征

3 重庆市人口分布与粮食生产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分布与粮食生产在同一地理单元空间分布不一致构成了人口分布与粮食的生产格局。不同区域粮食生产与人口规模具有空间差异性,借鉴相关研究基础上[1,2,4],构建重庆市人口与粮食生产影响机制分析框架,见图4。

图4 重庆市人口与粮食影响因素机制解析

3.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口快速增长会加大粮食供给需求,导致发展农业的耕地数量增多;自然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与收益。重庆市农业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耕地生产力,是人口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粮食稳产的关键[5],重庆市山多地少,平坝面积仅占2.4%,适宜性开发土地资源少。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暴雨等天气的出现直接对农业生产构成重大威胁,同时,重庆市处于自然灾害频繁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自然灾害的产生直接恶化粮食生产条件,增加农作物受灾面积,威胁粮食安全。

3.2 人口规模

人口是一切行为活动的主体,人口规模越大其可提供的人口数量越多,可用于农业生产的数量越多,对提高粮食产量与产值具有正向作用。人口规模不仅受自然环境、人口基础、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结构、人口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环境因素也综合作用于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决定人口长期发展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制约着地区整体发展,人口结构趋于年轻化则有利于提高生育率与人口质量。一系列的人口制度如生育政策、户籍制度等对人口增长具有调控作用,是协调人口数量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

3.3 农业本底

农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粮食产出能力。重庆市乡村面积广大,农业以传统的耕种式播种为主,作物种植种类单一,农业发展不仅受气候与地形等因素影响,也与农业生产投入、农业政策、农业管理及饮食结构等社会环境要素息息相关。农业生产投入反映在用于农业生产的人口、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其投入越大,从事农业人员数量越多,农业发展物质、生产技术条件越先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粮食产量增收。近年来,重庆市通过推广集约化种植、发展农旅结合、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途径,加强了农业指导与调控。此外,社会饮食结构也直接影响农业种植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

3.4 国家政策与环境

政策与环境作为外部影响因素,对人口增长和粮食发展的内部空间造成重要影响。近年重庆市通过财政支农、粮食补贴、统筹利用撂荒地的政策,为粮食增产、提高农业收入以及平衡农产品供需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2019年来,重庆市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培育乡村农业发展新动能。政策扶持下,2019年重庆市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的速度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999.26万hm2,同比下降0.9%;粮食单产58.5kg·667m-2,同比增长0.5%;粮食产量达到1975.2万t,同比下降0.4%,全市粮食总体生产稳定对克服生猪疫情,恢复生猪产能产生积极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近10a来,重庆市人口总量和粮食产量总体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两者的时序变化差异特征明显。人口增长呈现波浪式趋势增长,增长幅度较为平稳,而粮食产量总体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2009—2019年重庆市粮食生产能力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区县间人均粮食产量存在明显差距,多数地区人粮关系矛盾突出;在空间尺度上,人均粮食产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2009—2019年人均粮食产量呈现渝东南地区(412.93kg)>渝东北地区(400.43kg)>主城新区(395.63kg)的空间格局特征,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整体皆高于研究区人均粮食生产水平,主城新区整体低于研究区人均粮食生产水平;重庆市人口与粮食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粮食生产和人口规模的区域差异直接导致人口与粮食空间格局的形成。气候变化、地形条件等是影响人口规模与粮食生产的基础要素,国家政策与环境是影响粮食生产和人类生存的外部因素,自然环境与政策是构成人粮空间格局的主要驱动力。生产投入、农业政策等农业发展因素决定了粮食生产的内在环境,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规模的内生因素。

4.2 讨论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各地区自然环境、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条件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粮食供给人口的水平不均衡。近年来,重庆市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部分耕地撂荒、土地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因此,实现人粮关系的协调发展应该盘活农业土地资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作物种植种类,培育与发展高产粮食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推动农业生产朝现代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人粮关系转向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农业发展的增速,受天气和地形因素的限制,重庆市农业难以突破传统粮猪型的农业经济形态,要想突破农业发展形态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农业产业优势动能,加强产业融合与多元化发展,多措并举实现增量与增值同步发展,推动粮食与人口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发展。

人口作为从事一切农事行为的主体,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关乎农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人口的过快增长或流失及务农人口素质水平不高都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威胁,未来应将优化人口结构作为重点,特别注意阻止人口爆炸超过粮食增长的发生,对乡村流出人口引进优质人口资源返乡助农,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同时对内加强农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掌握农事规律与种植技术,提高乡村产业整体效益。重庆市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快速发展农业的同时,应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对粮食系统与生态系统互馈机制与协调关系的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