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边境地区产业振兴研究现实审视制约因素及发展之路——以广西大新县为例

时间:2024-05-23

汪德荣王家敏

(1.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2.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乡村的振兴,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发展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表明,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的有效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推进。产业振兴的同时需要现代化农业产业的融合推动,实现种养为主、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本文立足广西大新县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实,分析其产业振兴的优势、劣势及阻碍大新县产业振兴的内外部因素,并提出建设性路径。

1 大新县产业振兴的现实审视

1.1 大新县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大新县位于中越边境交界地区。2016年以来,大新县紧紧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大攻坚战”战略部署和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方针,形成了“强蔗、兴牧、优果”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为巩固脱贫成果及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研究组于2020 年 11 月通过重点座谈会、入户访问、蹲点观察等多种形式入县入村对边境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实施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蔗糖产业是大新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大新县的底线是保住糖蔗种植面积在3.2万hm2以上。同时,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政府相关种植奖励政策补贴,从根本上带动贫困户生产甘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政府“双高”工程,目前大新县15个乡镇中已有12个乡镇在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减少投入成本,贫困户通过种植甘蔗保障收入,全县累计建设甘蔗“双高”基地1.53万hm2。该乡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9.09%降至2019年的0.54%。为推动产业扶贫持续发展,加大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大新县2019年特色农业奖补办法》、《大新县2020年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奖补办法(暂行)》等文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甘蔗、青梅、胖姜、皇鸽等重点种养产业,对满足相应条件的贫困户给予各类产业项目奖补。大新县已引进崇左正邦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雷平镇发展生猪生态养殖项目,打造集现代种养、科研教育于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区;引进中禾恒瑞(广西)有限公司在雷平镇建设的大新万头母牛繁育基地,将循环利用当地大量废弃的甘蔗尾叶发展养牛,并以技术支持、销售服务等方式辐射带动项目区附近贫困户参与产业,农户通过务工、卖甘蔗叶、寄养分红等获得收入。

1.2 大新县产业发展的模式创新

坚持改革创新是大新县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灵魂和关键所在。通过提升改革创新力,大新县脱贫攻坚取得了群众认可、社会满意、国家放心的政策执行成效,被推广至全区,也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成功范例。

1.2.1 “企业领航+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创新复式产业发展模式

几年来,大新县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任务,成功创新出适应当地的复式产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增加了“拔穷根”、“摘穷帽”的能力。大新县引进广西中鸽集团,充分利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地培育壮大皇鸽产业,建立皇鸽养殖培育基地。引导贫困户以资金入股或管理经营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中,合作社在贫困户掌握养殖皇鸽技术之后,鼓励贫困户实行“包产制”,即每包产一只鸽子给予补贴1.5元,鼓励村民自主自觉自立脱贫致富。在年底获得入股分红,这种复式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惠及下雷、硕龙、全茗、龙门等4个乡镇3103户贫困户,产业覆盖4个乡镇53%以上的贫困户的农户增收,实现超过400户贫困群众脱贫,开辟了一条群众脱贫致富新路径。同时,还配套引进广西南宁市杰利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皇鸽食品加工厂,并以此为龙头,逐步带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皇鸽养殖产业链。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破解了贫困户独家经营带来的管理粗放、产销困难、收益不稳等难题,为农户带来了持续稳定创收。

1.2.2 “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帮扶模式

榄圩乡武姜村青梅产业种植基地是大新县产业扶贫成效的一个典范。在党支部牵头,驻村专业工作队积极引导群众种植青梅,在种苗培育、技术指导、成果销售等方面帮扶带动种植户,推动青梅产业实现产销组织化、规模化和规范化。为3733.33hm2青梅产业制定方案,做好种植销售、技术等产业链服务;成立青梅种植技术服务队,培育专业青梅种植能人,做好青梅种植技术指导,引导群众科学种植、科学管护,推动青梅产业规模化和规范化,提高青梅果产量;注重扶贫产业示范带动作用。规划青梅小镇建设,将青梅种植与文旅相结合,建设休闲农旅一体化,建设武姜青梅特色品牌;充分利用经济林地和荒山荒地进行青梅扩种,退桉还林,改种青梅。同时,大新县引进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溜溜果园集团发展青梅深加工项目,充分利用大平台扩展销售渠道,指导贫困户实施良种化种植、现代化管理,并负责收购青梅、实施深加工。

1.2.3 “5+2”、“3+1”特色产业模式

大新县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开发”发展模式,形成了大新特色的种养、边境贸易、跨境旅游及工业等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大新县因地制宜地发展“5+2”特色产业含蔗、稻、果、牛、猪、旅游与休闲农业、中药材等产业。大新县的54个贫困村均遴选确定发展“3+1”的特色产业,贫困户“3+1”特色产业覆盖率已全部超过90%,有效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大新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求各地立足区域实际,发挥优势,不断挖掘边境区域特色,培育好文旅、边贸等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特色”的新格局;鼓励第一书记及扶贫工作队员引导和组织贫困群众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契机,带动创新创业;同时,大新县研究出台产业扶贫政策,通过实施产业以奖代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产业扶贫培训指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措施来引导、激发群众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并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参与产业的发展。培育致富带头人、经济能人带动贫困群众加入创业就业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2 边境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

2.1 基础条件支撑力不足

边境地区产业发展起步晚,存在底子薄、发展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经济发展问题。农业特色产业技术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育苗和采摘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加大人才引育和技术支持;网络服务站尚未完全配套,“互联网+农业”模式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加快培育。交通网络建设亟需解决,大新县内仍以公路交通为主,运输成本高,特色农产品的大量销售、农产品的冷链运输、新业态的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都需要道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

2.2 人力资本的短缺

人才、资金、土地都是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得边境地区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日渐加剧,一些乡村逐渐陷入“人才流失”的困境。留不住年轻人的根源在于边境地区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就业机会、发展空间,以及文化生活方面条件不及城市,各项福利待遇、公共资源、公共物品配置不均衡等。由于边境地区的特殊性,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选择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需要考虑很多国家的安全问题。加之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很多务工经商的机会,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上学,有能力的人留在了城市,农村人口结构形成了中年群体和老年人群体的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拥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青年人才不愿回到农村发展,返乡创业的致富能人还只是少数,短期内难以形成示范作用。“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振兴局面还存在很多现实困境。村两委班子的成员普遍为中老年群体,亟须引进更多鲜活的年轻力量。随着大新县在一二三产等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不断投入和融合发展,农业专业型人才也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力量。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目前大新县的支撑农业产业主要是以蔗糖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转化率有限,产业链较短,第三产业培育还未成熟,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规模集约化项目聚集度较低,县内的龙头企业较少,扶贫农业产业分布多为合作社及小规模分散经营,由于各乡镇存在各自优势和资源不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推进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支撑,当遇到风险时,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扶持。同时期兴起的产业存在同质化的现象较严重。如,很多村庄都选择发展农家乐与康养旅游,但现阶段边境地区康养旅游的消费市场还相对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效果。

2.4 产业资源配置不均衡

乡村的产业振兴离不开农民,也离不开土地。农村资源变现渠道还未形成,土地流转未被广泛接受。虽然农村人口很大部分流向城市,但农村土地空置、使用低效、粗放等利用情况还十分严峻,阻挡了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入乡村产业。加之县级财政收入十分有限,财政资金紧缺,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和发展农村营收产业。

2.5 产业风险防范能力薄弱

农业的弱质特性增加风险性,使得农村必然走向三产融合,资本和资源都会导向投资机会更多、利润率更高的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1]。在生产上受到如暴风暴雨、新冠肺炎疫情等自然不可抗力因素控制,在市场产生波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之农业产业自身在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影响下,农产品价格也会受到波及,具有不稳定性,自主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产品的消费市场相对趋于稳定的,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增幅有限,因农产品具有时效性,对运输和储存的要求高,无形中增加了投入成本,使农户具有经济压力,增加了风险性。

3 促进产业振兴的发展之路

3.1 加大产业基础建设

3.1.1 完善交通网络建设

要先脱贫致富,道路必须得通畅。建立起完善的交通、冷链运输存储网络,降低投入成本,减少风险。

3.1.2 打造“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在县内推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网络服务站的建设。对于村级、乡镇级相关人员进行网络共享、网络信息能力定期培训。在产、供、销等环节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将消费市场扩散到全国各地。

3.1.3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国内疫情趋于稳定,消费需求也逐渐增加,蔗糖和锰矿产业要继续保持发展,推进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大新县经济发展。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探索农业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同时发挥支柱产业的优势,健全政策体系,聚焦农业农村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推进绿色补贴政策、财政专项资金、银行贷款融资、政府债券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

3.1.4 保障农户的直接利益

政府采取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政策实施机制。农民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乡村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产业振兴政策是否切实可行。

3.2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产业要振兴,人才需进村。这需要大新县政府及各级政府推进和做好人才工作。

3.2.1 培育专业型人才

需要发展好本地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扶贫难度特别大的困难户,要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首任,提高教育普及度和质量,培养更多反哺家乡的人才,这也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政府引导探索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模式,与高等教育学校联合办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及专业型人才,特别是本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致富能人、职业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

3.2.2 加大对带头人的政策及资金保障[2]

通过加大劳动力培训宣传,提高贫困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强化以奖代补制度,完善对贫困户激励、提高家庭收入、保障其子女教育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农业扶贫产业后期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推进农业扶贫产业的激励机制和产销配套服务保障体系。

3.2.3 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完善医保机制

要解决返乡人才及乡村农民的后顾之忧,必须要加快推进基层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医疗保险的各项机制,以及保障中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村的基础生存保障空间。

3.2.4 政府搭建平台,引进优质人才

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让基层干部拥有更多成长和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政府要联合农村合作社、民间协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鼓励资金、人才、技术、品牌、营销技术等综合体下乡,带动回乡创业、创新的热潮,合理设置城市的工作人员到乡下进行交流轮岗,同时加大政策扶持返乡扎根创业的青年,打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此外,应当充分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返乡,其有学识、有经验、有资源,也情系乡土,鼓励其告老还乡、反哺乡村,作为乡贤发挥余热引领乡村振兴,完善人力资源体系。

3.3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集聚特色产业集群,以政策的形式推进区域生产合作[3],形成区域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3.1 建立产业发展体系,配套产业集群

规划推动农业扶贫产业聚集,加大产业配套建设,升级集聚区承载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能力,完善农业扶贫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配套设施等建设,形成产业布局集聚及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

3.3.2 不断培植特色产业

加大支持企业带动贫困户的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引进产业能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对大新县当地资源优势与短板劣势的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扶贫产业,也为制糖业、农牧业等提供一个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投资向工业领域倾斜,提高第二产业的投资规模,逐步打造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发展新媒体直播、县长带货等多形式的宣传新型特色农业扶贫产业。

3.3.3 探索农业新业态

目前,大新县的旅游扶贫业主要以观光为主,不能有效吸引和留住游客,应当转变思维,学习先进模式,依托当地的特色开发独特的休闲农旅及文化体验、壁画观摩学习项目,如体验黑衣壮传统文化节日表演、土司文化大讲堂、民族美食制作体验项目,将优势转变为特色农旅产业。借助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力量,通过打造大新IP,通过互联网的宣传,吸引和维护大量的粉丝团体,打造专属社群。争取举办大型的摄影、画展等活动,邀请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画家来大新进行采风创作,用作品为大新宣传,同时也能链接到更多的群体。打造“山水生态、民族文化、农家体验、产业种养”新场景,推动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的新面貌。

3.4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改变将农业视为第一产业的狭隘思维,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将农业打造成具有朝气的“朝阳产业”、“第六产业”[4]。

3.4.1 大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

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发挥品牌效应,让企业更加低成本获得需要的服务,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充分挖掘大新农产品“原”的内涵及对产品本身的外观设计、命名及宣传等需要融入边境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并依托全县旅游优势,开发农产品观光、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和丰收节等活动,提高大新“农”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促进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持续做好“三品一标”申报宣传和现场申报指导上报工作。

3.4.2 整合全县优势资源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大力宣传“山水大新”全域旅游品牌。同时要充分使用财政资金扶持,深度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针对尚未充分开发特色产业的乡村,通过政府合理设计生产和对市场利益分析,联结企业,将贫困户的劳动力放到适合的特色产业,使人民更加平等地共享生产发展带来的红利。

3.4.3 合作造血

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和用地指标,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找准市场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将生产链中的更多利润环节纳入自身的体系。应该积极寻找外部的市场需求,摆脱低端原材料输出的模式,在供给侧向上游产品、高端产品和市场的空白领域进行探索,根据自身特色打造新颖的品牌,使农产品变礼品。

3.5 做好产业扶贫风险防范

3.5.1 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汇集农民实际需求,主动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工作,代表农户向国家申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

3.5.2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全面开展特色产业的调查和评估,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保障农户受益。

3.5.3 完善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销售平台,增强群众的主体作用,防范市场风险。另外,要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完善对经营主体的保障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等方式,将农户利益联结到产业中,提高农户的市场抗风险能力。

3.5.4 线上线下同步营销

源头直接供销、社区团购、网络销售等平台的网格建设,深化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协作发展,在对口帮扶城市建立产品直销窗口,设立直销网点,不断完善“互联网+农户”新机制,着力解决农产品网上外销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