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23

赵雅君 由莉莉 魏清瑰 王淑兰 刘柱

(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62)

面对国外新冠疫情持续恶化及国内经济下滑压力聚增,国内外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农业产业链各主体需求的多元化,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在不断增多。吉林省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生态保护、精品打造、协同发展、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黑土地保护与开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

自2018年以来,吉林省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工作保持良好态势,实现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按照***总书记“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打先锋、站排头”的要求部署,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吉林省农业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1.1 农业有效供给能力稳步提高

吉林省一直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坚持原料基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监管全程化、生态优良化、经营产业化的创建路径,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加强资金整合,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以建设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省会长春市每年新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20个,重点启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绿色有机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国家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集中打造“吉林大米”等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双阳梅花鹿”、“农安三辣”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地域特色品牌,加强品牌营销推介,不断扩大吉林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十三五”期间,吉林省榆树、农安、公主岭稳居全国产粮大县前3名;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园艺特产业规模、产量、效益同步增长,面积达到17万hm2,长春市建成省级棚膜园区140个,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30个,蔬菜生产规模和产量占全省1/3以上,产量达到6.87×106t,产值实现263亿元,年均增幅5%以上;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类产量1.058×106t,禽蛋产量4.22×105t,奶类产量7.7×104t。畜牧业产值达到461.7亿元,牧业增加值227.5亿元,农村人口牧业收入达到3574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另外,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一大批食品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35户,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512.7亿元。与此同时,吉林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坚持围绕市场和效益调结构,立足优势资源和区域特色,重点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瓜果、食用菌、君子兰、马铃薯等园艺特产业。此外,稳步发展猪禽产业、重点发展牛羊产业、加快发展人参、菌菇、梅花鹿等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无抗养殖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食源性优质畜产品和粮肉奶综合供应基地。吉林省不断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建设,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6,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集成推广应用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重大增粮技术,加速推进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大幅度提升。

1.2 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增强

2020年,吉林省持续加大农业监管服务力度,并健全完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标准实施和推广。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全覆盖网格化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构建分工明确、高效运作的工作责任体系和监管机制。建设省级综合质检中心、市级综合质检站和县级检测室三级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检测能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力争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省级监测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加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努力防范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产业安全。吉林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与各市、县分别签订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同时,以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为契机,积极探索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现形式,提出合格证终端开具与证后监管一体化实施方案,夯实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十三五”期间,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累计投入资金64.5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6.54万hm2。农机总动力达到1040万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年均增长2.7%。

此外,通过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实行了品牌动态管理,确保了品牌“含金量”,真正保证各类主体用农产品质量的“优”,赢得市场效益的“好”。抓动态监管,对吉林省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实施连续例行监测和巡回检查,加强对不合格产品追溯监管,有效杜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十三五”期间,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3200个,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率达到60%。基本实现生态环境优良化、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品牌化、生产监管全程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五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培育中国驰名品牌7个、省著名品牌59个,打造了“中国优质粳米之都”、“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玉米之乡”等多个优质区域公用品牌。

1.3 不断加强乡村生态治理与绿色开发

近年来,吉林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建设改造粪污处理设施,提高养殖粪污处理能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废旧地膜监管和综合利用,在吉林省内探索建立集中连片的可降解膜大规模普及应用的试点试验区。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立秸秆收集、储运、加工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秸秆收储运经纪人队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以秸秆还田为基础的“五化”利用。2019年,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约达到75%,2020年综合利用率约达到80%以上。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秸杆“五化利用”,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约87%,到2020年,约达到90%以上。

此外,吉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双阳区、九台区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吉林省近年来在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鎮周边重点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比较典型的是长春市君子兰农业产业园区,面积达125hm2,君子兰花卉2亿株,规模以上养兰户3000多户,形成了以科研院所、企业集团、养兰户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长春市君子兰年产值达20多亿元,养兰大户年收入最高达300多万元,最低也在10万元以上,君子兰产业年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农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的势头强劲。

2 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存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农业农村基础依然薄弱,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存在一些问题。

2.1 新冠疫情带来的短期与长期隐患

2020年,新冠疫情对经济与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西方发达国家领先世界的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受到痛击。从短期角度来看,疫情带来的主要危机是流通安全问题,给吉林省地区产业带来最根本的影响是资金流通问题,特别是现金流困难的增加,对相关产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是一种考验;从中期角度来看,新冠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安全问题。新冠疫情下的医疗污水、医疗废物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都造成一定的隐患。此外,疫情对各类产品的“优质供给”带来一定的冲击,疫情后若供给无法匹配,就可能引发新的“供给侧”风险,对经济可持续循环造成负面影响;从长期角度来看,新冠危机可能演变为产业安全与社会安全问题。

2.2 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关于绿色有机农业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理论,因此在企业发展时,只能引进国外成型技术、科技人才来解决问题,启动费用增多,历时长,短时间内难以突破现有技术水平,发展受限。此外,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较低,整体的技术水平缺乏创新,难以形成新型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在科技运用上,绿色农业一般规模小、产业集中发展水平低、科技手段应用少。截至目前,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35.29万hm2,“三品一标”农产品801个,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416亿元。距离40万hm2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500亿元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的“创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畜产品、水产品绿色有机和地标产品认证数量偏低。

2.3 农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仍需攻克

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和生产企业科研经费投入没有明显增加,对黑土地、农业用地再利用等关键技术与难题尚未完全突破;技术创新体系和标准化生产体系还不健全,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不到位,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能力和绿色农业有效的检测条件不强、不配套,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对原料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服务部门和企业自身都缺乏高级人才,原有人员队伍严重老化,人才断档问题突出,致使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支撑企业全面转型。从目前的情况看,吉林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标准还不全面,还没有覆盖到所有的种养品种、全部的生产环节,农民还是习惯于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标准化的生产规范尚未普及,绿色有机生产标准体系与技术水平仍需提升。缺少要素投入,重要技术突破仍需时日,农业绿色发展尚未达到预期水平。

2.4 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由于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时期,经济增速较快,供需两侧均表现乏力,经济增速明显放缓,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下行压力较大的经济环境与吉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消费需求增长缓慢、资本效率低、民营经济发展薄弱、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密不可分。在新的贸易环境下,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相对滞后,绿色有机农产品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质量、品牌、市场、效益同步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 促进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通过普及绿色农业理念、全面推广“梨树模式”、“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角度探索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吉林省乡村振兴的对策,旨在解决当前地力下降、开发不当等问题,

3.1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吉林省应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原则,全面在种养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及农产品加工、储运的关键环节,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水平。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加快制定水稻、玉米、牛肉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促进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流程标准化。加强绿色技术指导服务,培育绿色示范载体,扩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全域绿色化。到2025年,鲜食玉米、水稻、蔬菜、生猪、肉牛、梅花鹿等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此外,建立吉林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生产技术标准的应用,以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为目标,加强监管能力、检测能力、管理能力、追溯能力“四个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基地和市场监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全程监管链条,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

3.2 加快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应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扩大绿色食品覆盖面,提高绿色食品比重,建设绿色食品示范方,推动绿色食品连片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实现乡乡都有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提高绿色食品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大力推进绿色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国家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的粮食生产合作社,主攻玉米单产。此外,应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的优质粮食生产合作社,以食用粮食生产为重点,到2025年,培育一批中小型特色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持续扩大绿色食品覆盖面。大力推进绿色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国家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3.3 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

立足提高吉林省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品牌“强农兴省”,用品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打造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等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梅花鹿、优质生猪、优质肉牛、优质肉鸡等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果蔬、草莓等绿色优质园艺特产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省市两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体系,集中力量打造总量大、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地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化运行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农业企业强化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组织第三方机构,指导企业建立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强化品牌设计、提升品牌文化内涵,构建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和营销体系,多渠道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

3.4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

吉林省应根据省情,持续强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构建种养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为核心,探索推广稻鱼、稻蟹、稻鸭循环农业模式;以构建高效产业链为目标,探索鲜食玉米(秸秆青储饲料)—肉牛—蚯蚓(牛粪养蚯蚓)—蛋鸡(蚯蚓蛋)—鲜食玉米(蚯蚓粪还田)的循环利用链;以建立高价值产业链为目标,大力探索鲜食玉米加肉牛或生猪(梅花鹿)—秸秆及粪污发酵菌基—食用菌—有机肥(菌渣)直接还田的高价值产业链。“十四五”期间,建设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30个,种植业与养殖业实现全面全链条融合,形成种养全程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