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4-05-23

黄晓彬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5)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还有效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为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创造了条件,进而解放农业生产力[1]。当前,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2]。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各级政府纷纷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认定活动、征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典型案例等方式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学术界,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截至2021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上共有篇名包含“农业机械化”一词的学术期刊文献9475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类,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分为3个类别,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推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影响,对农业机械化相关概念的研究。本文将分别从这3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1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1.1 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非农就业

高延雷等利用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和验证了城镇化会通过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2]。有学者指出,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土地流转权益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满足家庭需求为主义目标等因素会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3]。非农就业会影响农户增加机械投入的方式进而对农业机械化产生影响。苏卫良等运用似不相关托宾模型对江苏省100余户农户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使农户家庭选择增加农机服务支出而不是增加农业机械持有以替代农业劳动力的减少[4]。

1.2 地形与土地经营规模

电能、机械能会产生对土地利用的“集约性”与“规模性”的“要求”[5],地形、土地经营规模会对农业机械化产生影响。地形通过影响农机作业可行性和公路交通进而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区域差异产生影响[6]。农地经营规模会对农户农业机械化的选择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方式产生影响。王舒娟等对“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中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土地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数量之前,农户更适合购买农机服务;超过这一数量之后,农户更适合自购农机满足机械化需求[7]。对于小规模的土地来说,以村庄为基本场域,通过对剩余劳动力、闲置资本以及熟人社会关系的再利用,并在低价水平上产生的基层内生机械服务市场是实现机械化的有效途径[8]。

1.3 农业研发部门投入与交通运输成本

郭跃强在对《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指出,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投入减少则会阻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9]。滕兆岳等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全国范围的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指出,交通基础设施与农机运输优惠政策会影响农机交通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1]。

2 推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影响

2.1 对农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10]。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陈林生等利用系统GMM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层面宏观面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农业机械化通过粮食产量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11]。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孙学涛利用SARAR模型对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农业机械化不仅会直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还会替代农业劳动要素,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实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12]。在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方面,周晓时等利用简约模型对相关统计年鉴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农民对食物的需求,对农民的食物消费有着显著的节约效应[13]。

2.2 对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农场的影响

在农业种植结构方面,朱满德等在对我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受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农业劳动成本持续攀升等影响,农业机械化正成为影响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关键因素;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对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14]。在对农地流转方面,刘同山等在对黄淮海农区81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农、进城”,农户的农地退出愿意将会逐渐增强[15]。黄大勇构建了农业机械服务与家庭农场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应用有利于家庭农场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升利润,对不同规模、不同作物种类的家庭农场存在不同程度的正面效应[16]。

2.3 对生产、生产率、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对生产和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方面,尤其是粮食种植业。有学者认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不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农机化水平对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存在差异[17]。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农业机械作业费用支出增加会显著提升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但是小农户分散经营、土地细碎化等因素会影响农机功率的合理利用,从而导致持有较高农业机械动力的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水平与无农机户的差距并不大[18]。还有学者研究农业机械化对我国肉牛生产的影响认为,农业机械化对肉牛生产具有正向冲击影响,对牛肉产量的冲击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而对牛存栏量的冲击相对较小,持续时间较短[19]。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周渝岚等利用C-D生产函数对国家统计局网站及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农户分散经营、农业机械门类品种存在缺陷的问题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

3 农业机械化相关概念

3.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演变过程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主要分为2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此外,学者选择的阶段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有学者根据大型农机和小型农机所占比例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农机大型化的起步阶段等4个阶段[21];有学者从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的角度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5个阶段[22];有学者从农村要素质量及流动的角度将我国农村要素的发展演变阶段划分为质量低下且流动性固化阶段等4个阶段,并分别分析农村要素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影响[23]。有学者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划分为政府逐渐退出阶段等4个阶段[24]。

3.2 农业机械化经济效益

关于农业机械化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几乎没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关于农业机械化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问题上,为什么要选择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为什么选择农业机械,有学者认为,选择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3方面的条件,需要、可能、合算;农业机械的选择推广,只有符合经济效益原则,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好处时才会为广大农民接受[25]。对于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学者认为,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有口碑的;然而,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的体制下,由于过分强调社会效益而不讲求经济效益,使得农机经营者无法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壮大、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道路越走越窄[26]。

3.3 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农业机械化政策及政策满意度

对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和政府的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方面。有学者认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667m2平均收益和政府每667m2平均农业机械化投资额对户均农业机械化投资额影响十分明显,劳均耕地对农户机械化投资的影响最小[27]。因此,政府对农业机械化投资是引导农户投资农业机械化的引擎,农户作为主体,要有政府的投资导向。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农业机械化投资能力[28]。农业机械化政策不仅对农户的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也会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对环境产生影响。有学者在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环境效应进行研究认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和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间接影响生态环境[29]。在对农业机械化政策满意度的研究方面,有学者在进行大量访谈和问卷调查后认为,农机用户对农机政策的满意度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政府应从用前、用中和用后3个方面开展政策完善工作[30]。

4 总结

本文主要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推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影响和农业机械化相关概念研究3个方面对国内农业机械化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得出了几点结论。农民收入和农业机械化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是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农民收入的多少以及推进农业机械化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是否愿意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及以何种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此外农业机械化的相关配套政策如土地流转制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也会对农民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生产率的提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用的大小受土地规模的影响较大;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影响2方面,研究农业机械化相关概念的文献较少;在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影响的文献中,学者更加偏向于单一要素的研究,即研究某一因素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或推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某一影响,研究多个要素与农业机械化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研究方法上,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推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影响的学者偏向于采用构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农业机械化相关概念的学者则更偏向于采用问卷调查、构建理论框架的方法;学者提出的政策建议相似度高,这一特点在研究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文献中更加明显。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建议今后的研究中关注并改进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选题上,更多地考虑较少研究成果的领域;在研究内容上,更多地考虑多个要素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考虑研究领域内较少用到的研究方法,如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带来影响的研究可考虑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关于农业机械化相关概念的研究可以考虑使用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