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地区多元参与主体对农户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时间:2024-05-23

汪春芝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引言

贫困问题自古有之,由于长期的政策缘故致使中国农村发展远滞后于城市发展,造成农村地区整体落后与贫困。在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出现劳动力和资金大量转移问题,农村资源转入城市,造成农村地区生产要素匮乏。基于此种背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干部反映,乡村振兴,手里急缺的就是资本,而资本下乡就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活水。

资本下乡后,使得城市发展资本外溢到农村,直接或间接提升了农村地区发展。工商企业家通过面对面交流、产业化经营等方式,对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即学习效应,帮助其他经营主体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收入[1]。除此之外,农村内部主体之间也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内部和外部各主体在政府和市场引导下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本文从内外部主体对农村地区及农户的外溢角度出发,分析这一过程中的知识溢出途径和影响,从而给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协调好农村地区内外部各资源,更好地促进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

1 问题的科学定义

知识溢出普遍被认为是一个知识的流动和吸收再利用的过程,其本身包含了很多的要素和步骤。目前关于知识溢出效应影响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在我国,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少。

知识溢出过程是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无意识的传播过程[2]。由于知识本身的稀缺性、流动性和扩散性特征使得知识外溢普遍存在[3]。对于贵州贫困地区农户,应站在公共利益角度讨论溢出效应,主要是因为贫困地区农户本身在知识吸收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在贫困地区由于农户吸收能力较弱,现阶段需要政府投入更多要素,如培训、生产资金补贴、保险补贴等,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户吸收能力,通过更多的投入弥补吸收能力不足的弊端;农户外出务工开拓了新的视野和新的知识。在城市长期打工过程中,农户看到外界新的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大部分农户最终会重新回到农村,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户开始从事较大规模的种养殖或其它行业,也就是说,外出务工经历间接促进了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此外,得力的外来村干和当地企业对农村地区发展溢出效应很强。

2 农村内外主体对农户的知识溢出途径

2.1 村内能人和外来挂职人员对农户的知识外溢

扶贫必先扶智,人才是扶贫之本。然而农村地区人才短缺,给乡村发展带来了重大阻碍,且此种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善,政府只有通过引资引智并深挖贫困地区内部农村能人资源,优化基层组织结构、提升农民素质,才能真正对脱贫提供助力,从外部和内部双重提升。

贫困户因为自身的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的匮乏,人力资本等级较低,大部分劳动力只能胜任低技能工作岗位,从而难以发挥溢出效应,且吸收能力有限。而村内的一些能人和外来的挂职官员所掌握的资源水平要高于贫困户,可以给本村农户带来更多的资源,带动村里发展,所以也会使得贫困户能享受来自本村能人和外来挂职官员的外溢性。

2.2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人口产生的外溢性

城市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内溢效应,而农村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外溢效应[4]。农村中的优质劳动力往往具有更好的迁移条件,更容易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劳动力迁移的结果是农村优质人力资本减少,而城市优质人力资本增加。农村劳动力往往也会伴随着回流现象,将在外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农村,有利于返乡之后创业或在本地非农就业,对农村就业模式产生影响,进而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中很多农户都有外出打工的经历,虽然更多的是偏向于纯体力劳动,但依然可以从城市务工经历中获得一定的外部性,且这种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当然,由于城乡之间从事的职业有较大的差异性,来自农村的人力资本难以在城市中获取专业化较强的外部性,但可以从城市的多样化生产和服务中享受到一定的外部性。

农村外出打工也存在很强的带动作用,一个村外出从事的工作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如砍甘蔗、搞建筑、铁轨工作等。基于亲缘、族缘、地缘关系将某一区域群体组织起来,可以加快彼此知识的扩散,从而促进信息的互换。同时,这些机制的联结使得部分来自农村的人力资本可以在其一定时期的返乡行为中将其积累的城市人力资本传播和应用到农村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如,村内的一些能人,一定也是有过打工经历,在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认知能力,通过看、学,慢慢产生了想法再付诸于行动,即使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之前的工作性质不同,但却产生了很强的溢出效应。如采访的一个村内能人,在浙江某机械厂中工作近11a,待遇也不错,但一直的理想是可以带动村内发展,2018年回乡创业,承包了村里12个大棚,带动村内多人就业。因此,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动对城市的溢出作用虽然较小,而城市对农村人口产生的溢出作用却很大,且影响深远。

2.3 企业对农村及农户的溢出效应

截至2014年底,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有258.83万hm2,达到我国农户承包地流转总面积的10%。近些年,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开始增速发展,更多的城市资本开始转向农村建立公司型农场经营农业。同时农业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外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面临资源短缺困境,集体组织功能弱化,尤其是贫困地区。但随着大量城市资本进入进入农业产业,将对农村地区形成知识溢出效应,同时也要求农村地区各主体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以配合资本有效发展和利用。而且通过调研发现,农户在与公司合作互动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收益,学到了一些技术,农户对此评价较为积极。

农业龙头企业的知识溢出与扩散已成为我国农业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并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5]。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村企关系,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企业与村庄互动关系和地位变化,主要观点集中在企业对村庄“吞噬”的关系,与城市资本下乡研究有本质的不同。尤其在贵州极贫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型村庄”却很少。当然,企业的“内生性”并非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外来企业也会形成“公司型村庄”,关于外来企业与“农业型”村庄互动关系的研究指出,外来企业下乡后,迅速完成了对村庄的“再造”,形成了“村企合一”的模式[6]。在调研中也发现,企业对农村个体农户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

很多本地企业家有很深的家乡情怀,同时这部分企业家有产业也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对农户的带动及辐射作用更大。商人、企业家是一把双刃剑,协调得好将会成为这个地区发展最好的助推力量,同时政府也要甄别和哪些企业合作才会有利于地区发展,要给予这些企业更多的支持。政府需要提高引资引智的能力、眼光和魄力。而商人具有逐利的性质,外商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当地带来一定的正外部性,但长期来看,有故土情怀的本地商人才是需重点扶持的对象。本地企业是更有可能存在持续正外部性的。

企业对农户的溢出效应不仅包括技术上的,还有认知市场的能力和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公司对农户产生了知识溢出,这种溢出有显性的(技术提升)也有隐性的(认知市场能力提升)。如,调研中一些企业采用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直接参与生猪养殖,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又给予收购。这种模式下,农户获得一定收入也对市场有了新的认知,同时也获取了更为科学的养殖技术。

2.4 政府对农户的溢出效应

沈满洪等[7]指出,制度外部性主要有3方面的含义: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本身极易产生外部性;在一种制度下存在另一种制度下无法获得的利益(或反之),这是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由于禁止自愿谈判或自愿谈判的成本极高,经济个体得到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不一致,从而存在着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通过扶贫政策,政府利用产业项目和技术培训将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等知识溢出给农户,进而对其生产行为产生影响。如,政府利用中药材的种植项目,通过项目扶持和技术培训,带动部分农户参与进来,进而增加其经营性收入。

3 政策建议

3.1 突破知识溢出地理限制,积极引进外来人才

由于知识本身的空间粘性,知识溢出尤其是隐性知识通常会遇到空间限制,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征[8]。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引进优质人才参与到农村区域的建设与发展,如得力的外来挂职人员。并且知识溢出效应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但是在调研中发现,贵州不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有些村庄离县城较远,离知识高地较远,且通信网络不畅,农村地区难以有效得到知识溢出效应。所以配套的通信设施和得力的外来人才是突破知识溢出地理限制的重要途径。

3.2 增加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增强接受方的吸收能力

在当前农村地区知识水平薄弱的现实情况下,通过提升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合作预期、合作经验和接受意愿,有助于促进接受方强化知识吸收行为[9]。接受方的吸收能力是知识溢出的关键保障。贫困地区农户教育水平低,吸收能力弱,即使有优质的知识资源,对于其来讲也很难吸收利用,反而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知识资源造成冗余并被搁置。解决接受方吸收能力不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和培训,只有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增加,农户教育水平提升才可以最终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另外,要努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讲究实用、高效的培训方式,为农业生产培训大量技术人才储备,提高知识溢出效率。

3.3 引导村民有序外出务工,支持返乡创业

外出务工可使农户有效获得城市的知识溢出,通过合理引导村民有序外出务工,政策支持返乡创业可以使农村地区得到长远发展。引导农户从事某些将来会对本区域发展有利的工作类型,以后的乡村发展需要有一定技术的农户来贡献力量;鼓励农户就近就业,有生活成本低、便于照顾家庭等有利因素;支持农户返乡创业,对于返乡农户,有一定资金、技能、办厂能力且对农村有感情的农户是最应该鼓励创业,支持农村发展。这部分农户经过进城务工的磨练,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只要有政策扶持,这部分农户来从事产业发展,成功率更高,发展也更快。

3.4 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合作关系,使农户有稳定收入

有效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和农户共同期望的,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一定兼顾农户真正利益。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且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谈判能力弱的问题,生产行为盲目、销售能力弱,从而面临较大的收益风险。与企业长期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作社,既可以长期合作,又可以减少成本,稳定双方利益。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不仅得到大部分利益处于垄断地位,而且由于市场势力较强,在议价上有绝对控制权,使得企业间接控制着收购价格,未按照合同约定价格收购,农户收益实际受损。虽然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要求企业制定保护价格,但面临大的市场风险时,由于企业和农户在市场上的不平等地位,会导致农户收益受损,合作关系不稳定。所以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合作关系是稳定农户收入的关键,政府应起到实际监督作用,同时要有分散风险措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