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4-05-23

摘 要:桑蚕产业是大化县乡村振兴战略及“十三五”精准扶贫脱贫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根据该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并对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化县;蚕桑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国家实施“十三五”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扶持农村特色种植产业以来,大化县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主动对蚕桑产业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和优化,把蚕桑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及区域性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大化县的蚕桑产业,努力把该产业培育成为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产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实现大化县蚕桑产业品牌走出去的目标。

1 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蚕桑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

大化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发展桑蚕产业对大化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化县将桑蚕产业列入“十三五”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桑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及“十大百万”产业脱贫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对桑蚕生产给予政策补助和资金扶持,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企业和专业人才,致力于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大化县特色支柱产业,推动产业品牌的建设,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桑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受近2a茧价行情激发及周边县桑蚕发展影响,大化县群众近2a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全县桑蚕产业发展迅速,据相关统计,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只有473hm2,到2018年上半年,全县桑园面积已发展到867hm2,全县桑蚕产业乡镇覆盖率已由2015年18.8%发展至2018年上半年的87.5%,小蚕共育室及规模桑蚕种养合作社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增多的趋势,百亩桑园户逐步产生。按照《大化县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桑蚕产业建设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3 蚕桑科技推动应用不断加强

为加快提升大化县蚕桑生产的效益,大化县积极推进轨道式给桑、叠框式小蚕共育、省力化大蚕地面培育、自动上簇技术、大蚕简易大棚饲养等省力化技术,不定期的举办种桑养蚕培训学习活动,对种桑养蚕的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指导农户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的方法,提高蚕桑的产量和效益。

1.4 产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大化县政府非常重视产业服务水平,开创了科教兴蚕,人才引进的策略,通过政府资金的补助,政策的扶持,全方面引进技术人才,大力帮扶养蚕专业户,建立示范性的标准桑园基地和桑蚕共育示范基地。積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蚕桑技术培训活动,努力为农户的桑蚕生产前期、中期、后期排忧解难,保证蚕桑产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2 大化县蚕桑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欠规划,种桑养蚕效益低

长期以来,大化县的桑蚕业处于自由种植,缺少规划状态,桑园面积小而分散,且不少桑园与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插花种植,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用药导致桑、蚕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种桑养蚕效益受损;而且,由于多数农户是养蚕新户,跟风发展,经验不足或无经验,产前无规划,人蚕共居、大小蚕共室、桑多蚕少、蚕多桑缺等现象普通存在;产中无技术,对蚕病防治存在侥幸心理,蚕房、蚕具消毒不彻底;产后无总结,蚕沙乱倒乱堆,蚕病暴发和倒蚕现象时有发生,养蚕效益低甚至亏损。

2.2 蚕桑专业人才不足,推动科技创新难度大

目前,制约大化县蚕桑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是专业型人才短缺。据统计,大化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几个人,专业技术人数与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专业型人才的短缺造成科技创新推动难度大,产业发展迅猛但难以维系。

2.3 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资源综合利用难度大

目前,大化县建立的是以蚕桑产业为主衍生物开发为辅的主副业并行的产业模式,种桑养蚕只是用于出售蚕茧,并且大部分蚕茧外销,导致后续的衍生产业难以发展和跟进,协同发展的模式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主要表现为桑枝的利用程度低,蚕桑的附属品开发不够,高端产品没有,产业链级别较低,蚕沙收集难度大,不利于二次开发,这些都大大浪费了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2.4 产业化组织水平低,抵御灾害的风险较低

大化县的桑蚕生产虽然在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发展,但蚕农多数还是以小作坊种养的方式为主,建立的桑蚕生产合作社规模较小,数量少,产业化组织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 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应对对策

3.1 明确蚕桑产业发展定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明确大化县的蚕桑产业定位,依托“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充分集中精力和资金做强、做大蚕桑产业,并努力开发配套产业,打造大化县蚕桑产业优势品牌,发挥品牌优势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科学规划布局,建立优质高产蚕茧生产基地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与布局,发挥基地建设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重点建设现有蚕茧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大化县蚕茧产量和质量。以建设千担茧村、万担茧乡镇为重点,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桑园,建立稳定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对现有桑园面积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土地适宜、发展前景较好的乡(镇)、村实行重点发展,辐射带动周边的发展。

3.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种桑养蚕技术及防病意识

种桑养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技术,而蚕农的技术主要来自各种相关的产业技术培训。因此,要加强技术培训,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的培训,提高蚕农种桑养蚕技术及防病意识,提高桑蚕产量,增加桑蚕产业效益。

3.4 大力开发桑蚕副产品资源,做大后续产业,延伸蚕桑发展链条

大化县桑蚕产业还是传统模式即栽桑—养蚕—售茧,大量的副产物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使大化桑蚕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应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以增加蚕农收益为出发点,加快对桑椹、蚕沙、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大力开展桑地综合开发,提高桑园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收入,拉长加宽产业链,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

3.5 开展政策性桑蚕养殖保险,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

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鼓励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若干指导意见》(桂政辦函(2014)74号)文件精神,开展政策性桑蚕养殖保险工作。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自主自愿,鼓励创新、先行先试”的基本原则,采取“三个兼顾”(兼顾农户缴费能力、兼顾有财政补贴能力、兼顾保险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两低一保”(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的运行模式,建立健全桑蚕养殖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农户桑蚕养殖风险,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扶持桑蚕产业发展。

4 结语

大化县的蚕桑产业发展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发展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主要从加快招商引资,健全蚕桑产业管理体系,促进良性循环,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蚕桑种植科技含量,延长主副产业链,综合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园区,打造蚕桑生态文化园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通志·农业志(1978-2008)[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1-22.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88-198.

[3] 梁翠勤, 闭立辉. 做强广西蚕业的机遇及挑战[J]. 广西蚕业, 2012(2):55-60.

[4] 祁广军.广西桑蚕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9.

[5] 贾雪峰,黄雪兰. 忻城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 广西蚕业,2018,55 (1) :63-66.

[6] 廖家好. 凤山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花卉, 2016(22):106-107.

作者简介:

韦曼蝶(1978- ),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大专,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