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时间:2024-05-23

赵书捷

摘 要:土壤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源头之一,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本文我国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资源管理现状,并对加强土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壤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X9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42

农产品产地环境包括水、土壤、空气等,其中土壤污染及其導致的环境质量恶化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潜伏性等特点,往往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才会被发现。因此,加强土壤资源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刻不容缓。

1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资源管理现状

近年来,因土壤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2014年5月,湖南“镉大米”事件震惊全国,原因就在于湖南土地普遍遭受重金属污染;同年,广东相关部门检测发现,珠三角多个地区土壤污染造成蔬菜重金属超标10%~20%;陕西凤翔“血铅事件”,造成数百名儿童不同程度的铅中毒,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土壤污染物主要有镉、铅、砷、铬、汞、镍等重金属,以及DDT等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通过农作物、水产品、饮用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群众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我国耕地大约为1.2亿hm2,其中受污染耕地就有近0.1亿hm2,占8.3%,土壤污染地区分布为南方重于北方,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老工业基地尤为严重。

土壤污染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比如,我国对有机氯农药已禁用超过30a,但在各类农产品中仍有残留,而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直接被农作物吸收。据调查,我国约10%的粮食、24%的农畜产品和48%的蔬菜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其中农药残留超标主要集中在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残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其中以有机磷农药问题最为突出;重金属残留超标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和矿区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主要在农业集约化地区,特别是塑料大棚产出的蔬菜较为严重。我国因土壤污染造成大量农产品达不到农产品标准和绿色环保要求,出口面临严峻挑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加强土壤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2.1 构建土壤资源质量检测网络

目前,我国虽然开始意识到土壤资源保护问题,但对土壤环境检测多为局域性资料,数据信息也没有公开发布。近年来,国务院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和摸清土壤环境状况,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逐步、分区、分阶段地进行全国土壤资源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工作,并且建立长期的动态监测网络。

2.2 完善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与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中只有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等做出了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也只考虑了DDT和六六六等有机污染物,忽略了土壤污染物超标造成的农产品污染。因此,土壤质量标准与评价应参考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同时,在东北、京津唐、胶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主要农产品产地建立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发挥示范作用。

2.3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对策的研究

2.3.1 工程措施

包括换土、翻土、客土、去表土等,能够去除大多数污染物,适用于多种条件,但这种方法容易降低土壤肥力,并且成本较高。

2.3.2 化学措施

通过在土壤中添加抑制剂和改良剂等化学品,降低污染物的水溶性和扩散性,降低进入农产品的污染物含量,从而减轻对农产品质量的危害,比如在土壤中加入石灰等碱性物,将重金属转化为氢氧化物,化学措施操作简单,适用于土壤污染较轻的地区,但在重污染区,很难将农作物中污染物含量降低到可食用的标准。

2.3.3 生物措施

通过培养微生物和特定的动植物,达到降解或吸收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目前土壤污染以微生物治理为主,近期我国植物修复方法有了很大进展,比如陈同斌等发现和改良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并且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植物修复基地,但植物修复存在种类少、生长慢、生物量低等不足,还要考虑不能让植物中的污染物进入生物链。

2.3.4 生态措施

充分利用生物的抗逆性,提高生物适应污染环境的能力,同时采用适当的工程和化学措施,提高污染土壤的利用率,比如,汪雅谷等进行了不同蔬菜在污染土壤的种植试验,发现对重金属富集较弱的蔬菜能够降低50%~80%的含镉量,减少了土壤中镉进入生物链的能力。

3 结语

土壤资源管理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好坏,与人民健康和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因此,需要加强土壤资源管理和土壤污染治理,使土壤资源能够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董元华,张桃林.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J].土壤,2003(3):182-1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