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刘庆芬
(宁明县植保植检站,广西 崇左 532500)
在对崇左“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工作方案,结合当前实际工作形式,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增强病虫害的防控效果。
甘蔗,属于热带与亚热带的作物,具备生长期与种植期长的特点,其株高根深,吸肥量大,产量高。崇左蔗区普遍长期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积累大量的病源与虫源,诱发病虫害而影响产量。经调查,崇左蔗区目前主要发生的病害是黑穗病、锈病、鞘腐病等;主要发生的虫害有螟虫、蓟马、粉蚧、绵蚜、蔗龟与天牛。
甘蔗病害主要是植物在适应环境之下,受到病害病原体的侵袭,或是在不良环境中,不能保证生长发育的良好性,导致产量降低,无法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甘蔗病原主要分为生理类型与侵染类型的病害。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多种类型。例如:黑穗病属于甘蔗的侵染类型病害,病原是甘蔗鞭黑粉菌,带菌土壤和宿根病蔗是初侵染源。其厚垣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后落在蔗芽上藏在鳞片间,遇水萌发形成侵染菌丝侵入蔗芽,菌丝经暂时休眠后随蔗芽萌发而恢复活动并随生长点向上蔓延,生长点受病菌刺激初形成白色鞭状物至厚垣孢子形成时抽出黑色鞭状物,产生的厚垣孢子再经媒介传播落到蔗茎的侧芽上,刺激蔗芽萌发,使甘蔗抽出侧枝或分蘖并形成鞭状物。甘蔗感染此类病害之后,会导致产量下降与含糖量降低。甘蔗锈病是甘蔗叶片易发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害发生时,起初在叶片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期变为黑色,病情严重的叶片会枯死,从而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致甘蔗产量下降。甘蔗梢腐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落到梢头心叶上,便萌芽发侵入幼嫩叶基部,侵入生长点附近的蔗茎,随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高温、高湿天气及种植过密,过量施氮肥,生长过旺,组织柔嫩,均有利于病害流行。幼叶染病叶片扭曲不能展开,生长点染病则使生长点坏死从而整株甘蔗枯死。
甘蔗螟虫俗称甘蔗钻心虫,虫源主要来自宿根的地下茎和蔗种带虫,苗期受害形成枯心苗造成缺蔸断垄,受害率在25%左右,严重的甚至会达到51%;成长蔗受害造成蔗茎虫蛀节,遇大风常在虫口处折断,虫伤部分也容易引起赤腐病。蔗茎螟害受害率达22%左右,产量的损失达15%左右,糖分损失率约1%。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螟虫主要分为黄螟、二点螟、条螟、白螟等虫害,在甘蔗苗期可以利用化学药物对一代、二代螟虫进行防治。在崇左蔗区,黄螟已经衍生7代。通常情况下,一代、二代螟虫发生在每年3—5月份之间,会导致甘蔗苗期出现枯心的现象,三代螟虫会转移到甘蔗的茎部,蛀食甘蔗节间导致虫蛀节。通常情况下,崇左区域在每年6—11月份,甘蔗作物很容易感染棉蚜虫害,导致甘蔗产量逐渐降低和糖分减少,如作蔗种则严重影响其萌芽质量。
目前,崇左区域虽然已经建设了甘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系统,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保证监测工作效果。主要因为相关部门只能在发生病虫害问题之后对其进行测报,不能利用动态化监测方式在事前发现病虫害隐患,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未能对监测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处理,无法开展动态化的处理工作,在不了解病虫害动态的情况下,未能形成标准化的预警机制,导致其工作准确性与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
当前,在对甘蔗病虫害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只能培育抗病虫害能力较高的品种,或是对病源进行控制,缺乏完善的防治方案,且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未能明确具体的病虫害评价标准,难以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例如:在对太阳能频振灯进行推广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能保证推广工作的专业性与持续性,难以对病虫害问题进行全面的预防与控制,导致其发展受到严重抑制性影响。
崇左区域在“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种植的过程中,不能拓宽机械化规模,无法合理使用先进的机械化试药方式,在机械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导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开展相关生物防治活动,导致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降低,严重影响甘蔗栽培工作效果。
在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的过程中,还要合理使用物联网与APP平台的方式,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对数据信息与图片等进行动态化的调查,提升检测分析工作效果,以便于反映当地病虫害的真实情况,给出合理的防控建议。同时,在监测预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测报工作准确性与可靠性,更好的开展分析工作,以此提升相关管控水平[1]。另外,需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消息,动员蔗农在病虫防治适期施药防治,在发生病虫害问题之后,对其进行全面的防控。
对于崇左“双高”糖料蔗基地而言,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快落后乡镇的“小块并大块”工作步伐,便于统一开展供种、种植、施肥和病虫防治等管理工作。合理使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积极引进相关机械。可以使用先进的水肥药一体化的机械技术对病虫害进行全面的防治,筛选最佳的药剂方式开展相关防治工作,更好的对需水量参数进行管理与控制[2]。
3.3.1 做好引种的检疫和品种选择工作
为了防止某些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新品种的引进而引入并蔓延传播,在省际间引种时,应严格实行甘蔗种苗的检疫工作,否则后患无穷。同时,在引种过程中,需要选择原产地区与引种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差异不大、性状良好的品种进行选育和推广,既保证抗病虫害能力强,又保证其生长良好,高产高糖。
3.3.2 选种与浸种消毒
在选种工作中,需保证种子没有病虫害,且质量符合相关规定。在实际消毒工作中,可以使用强氯精水方式对其处理,在消毒之后对其种植。
3.3.3 改进栽培技术,提高栽培水平
在栽培工作中,需使用全过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对其处理,保证各方面栽培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利用合理的栽培方式提升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3.3.4 间套种
在甘蔗栽培期间,可选择甘蔗与花生、甘蔗与绿豆绿肥、甘蔗与西瓜等一高一矮的模式开展间套种工作,以达到“用地与养地”结合、培肥地力和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减少甘蔗病虫害发生。
3.3.5 拔除病株,减轻病害
对黑穗病等危险性较大的病害,一旦发现,在病菌孢子扩散前及时拔除烧毁。
3.3.6 清洁田园
收获甘蔗后,及时烧毁蔗田的残茎残叶或搬离蔗田堆沤肥料,以减少病源虫源,减轻病虫害发生。
3.3.7 推广小锄低砍
对需留宿根的蔗地,小锄低砍既减少地下茎越冬螟虫,又增加甘蔗产量。
3.3.8 合理轮作
甘蔗株高根深,生长期长消耗养分多,若多年连作则地力下降且病虫害也逐年严重。合理轮作,既破坏甘蔗病虫的生长生存条件,减轻病虫害发生,又可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对于轮作方式的选择,坡地的可“两蔗一蕉”,水田的可“两蔗一稻”。
3.3.9 保护和利用天敌,以虫治虫
甘蔗病虫的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赤眼蜂,瓢虫,草蛉等。例如:在使用寄生蜂进行预防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在使用药物的时候遵循天敌的保护原则,保证工作效果。
3.3.10 植保部门做好蔗区甘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消息
动员蔗农在病虫防治适期施药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扑灭病虫,减少成本开支,提高甘蔗产量。
在崇左“双高”糖料蔗基地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较为严重,当地相关部门需建立相关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平台,及时扑灭病虫,减少经济损失。
[1]谢小清.良圻农场开展甘蔗“双高”示范基地建设浅谈[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3):136-137.
[2]郭长强,崔远来,李新建,等.崇左糖料甘蔗需水量和灌溉定额空间变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8):82-90.
[3]韦道鞍.贵港市覃塘区甘蔗“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配套测土配方施肥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5):93,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