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龙岩市暴雨极端天气演化规律分析

时间:2024-05-23

焦志敏+邓宇阳+林晓君+赖巧珍

摘 要:利用龙岩市近53a的7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逐日雨量数据,通过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龙岩市暴雨极端天气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岩市大部分地区近53a的平均暴雨频次在5.0次左右;暴雨频次整体表现为逐年递增,且其月际变化呈双峰趋势,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8月,6月峰值要明顯大于8月峰值;龙岩市暴雨日数和极端暴雨总量均为每隔7a左右会出现1次多发期,极端暴雨量阈值为118.0mm,龙岩市不存在降雨突变年份。

关键词:暴雨;频次;时空分布;周期

中图分类号:P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90

引言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E11551~11745,N2423~260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武夷山脉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等山脉沿东北—西南走向,大体呈平行分布,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龙岩市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双重天气系统的影响,雨量充沛,暴雨事件频发,尤其是在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特大暴雨时,常常会引起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容易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深入研究龙岩市暴雨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演化规律,对于防灾减灾,提高预报气象灾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选取

按照国家气象中心规定,暴雨事件定义为24h降水量≥50mm。

因1968年永定站雨量数据有缺失,故选取龙岩市7个气象观测站1963—2016年(不含1968年)共53a的逐日雨量观测资料,经数据质量控制后用于分析龙岩市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统计方法对龙岩市多年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 非参数突变检验方法,对龙岩市极端暴雨的周期性和在时间序列上的突变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暴雨的近53a空间分布特征

从龙岩市近53a平均暴雨频次分布图(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暴雨频次在5.0次左右,其中以新罗站近53a的平均暴雨频次6.3次为最多,武平站次之;以漳平站的近53a平均暴雨频次4.0次为最少。结合龙岩市近53a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图2)可以看出,新罗区和漳平市近53a的平均降雨量分布和暴雨频次分布一致,暴雨频发的地区,近53a平均降雨量也为大值区;而长汀西北地区的近53a平均降雨量分布和暴雨频次分布相关性较差,暴雨发生次数少,但多年平均降雨量较多,这可能与暴雨产生的降雨量对总降雨量的贡献率有关,有待进一步验证。

2.2 暴雨的年际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龙岩市7个气象观测站近53a来的暴雨频次年际变化均呈现1个增长趋势,其中以漳平站暴雨频次的年际增长率为最大,达4.5%;永定站暴雨频次年际增长率仅次于漳平站,为4.4%;以武平站暴雨频次的年际增长率为最小,达1.7%。

近53a来,龙岩市7个气象观测站年暴雨频次最大值为10~14次,最小值均≤2次。2016年,长汀、武平、新罗和漳平4个观测站均出现了近53a来年暴雨频次的最大值,发生次数均在10次及以上,其中新罗站发生暴雨次数高达14次。7个气象观测站近53a来年暴雨频次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均在9次及以上,年际增长率在1.7%~4.5%之间,其中东南部地区暴雨频次的年际增长速度快于西北部地区。

本研究进一步将1963—2016年(不含1968年)近53a的雨量数据按照年代进行分类统计(如图3和图4),即分为6个年代:20世纪60年代(1963—1969年共6a,不含1968年)、20世纪70年代(1970—1979年共10a)、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共10a)、20世纪90年代(1990—1999年共10a)、21世纪00年代(2000—2009年共10a)、21世纪10年代(2010—2016年共7a)。从图3可以看出,龙岩市地区随着年代的推移,暴雨平均频次整体随之增加,增长幅度为23.8%。针对龙岩市7个单站分别作不同年代的暴雨平均频次曲线(图4),发现新罗、永定在21世纪10年代年均暴雨频次陡增,达到8次,其余站点均在5次左右波动;而漳平近53a的不同年代暴雨平均频次均<龙岩市其他6个气象站。

2.3 暴雨的月际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龙岩市近53a来7个气象观测站暴雨频次月际分布曲线(图5),可以发现:7个气象观测站全年暴雨发生频次月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双峰曲线,第1个极大值除了武平站出现在5月份外,其余测站均出现在6月份,而武平站5月份的暴雨平均频次仅比6月份暴雨平均频次多0.1次;第2个极大值均出现在8月份。暴雨频次最小值出现在1月和2月。由此可见,暴雨的发生主要集中在3—9月,约占全年总暴雨数的91.1%,其中前汛期(3—6月)的暴雨发生频次要明显高于台风季(7—9月)的暴雨频次,分别占全年总暴雨数的62.5%和28.6%,说明台风季发生暴雨的概率相对前汛期较小。

9—10月,东南部地区(漳平、新罗、永定、上杭和武平)发生暴雨频次要高于西北部地区(长汀、连城),这可能与台风登陆位置和山脉阻挡有关。漳平站在前汛期(3—6月)发生暴雨的频次要低于其他各站,这可能由于前汛期西南暖湿气流受梅花山和博平岭山脉的阻挡影响,造成漳平站发生暴雨的次数相对其他各站较少。7月份发生的暴雨频次明显比6月和8月份发生暴雨频次偏低,呈现出1个凹槽态势,其中以连城站起伏最大,连城站7月发生暴雨频次比6月暴雨频次低1.08次,比8月暴雨频次低0.58次。

2.4极端暴雨的周期性分析

(UF>0代表增加,<0代表减小;上下2条灰色线条以外的区域代表显著性的区域;UF和UB相交的地方代表突变开始的年份)

根据挑选出的日雨量≥50mm的日期,计算7个站在1963—2016年(不含1968年)总暴雨日数。基于累积频率分布(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CFD)方法,统计日雨量在50.0~500.0mm、间隔0.1mm的各个等级降水频数,当前面若干个等级的累积频数达到总暴雨日数的95%时,则定义当前的日雨量为极端暴雨阈值。经计算,龙岩市极端暴雨阈值为118.0mm。并通过MK突变检验对龙岩市近53a来逐年降雨量进行分析(如图6),可以看出降水量的突变均没有显著性检验(即在2条灰色线条之间)。因此认为龙岩市的降雨不存在突变年份。

对近53a龙岩市逐年极端暴雨日数和极端暴雨总量分别进行统计,其变化趋势如图7a、b所示。从图7a、b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暴雨日数还是极端暴雨总量每隔7a左右会出现1次多发期。通过对极端暴雨日数和极端暴雨总量进行小波分析,发现功率大值区(图7c、d中填色)同样位于7a左右,也就是说龙岩市极端暴雨量和极端暴雨日数的周期为7a,与图7a、b趋势分析结果一致,但是小波分析结果大部分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在70年代初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3 结论

基于龙岩市1963—2016年(不含1968年)近53a來的7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雨量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龙岩市暴雨极端天气的演化规律。结论如下:

龙岩市大部分地区近53a的平均暴雨频次在5.0次左右,其中以新罗站6.3次为最多,武平站次之;以漳平站4.0次为最少,这与龙岩市近53a平均降雨量分布一致,但长汀西北地区的情况却与之相反。

龙岩市暴雨频次整体表现为逐年递增,以漳平站暴雨频次的年际增长率4.5%为最大,以武平站暴雨频次的年际增长率1.7%为最小,且东南部地区暴雨频次的年际增长速度快于西北部地区。

龙岩市7个气象观测站暴雨频次月际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双峰曲线。2个极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份和8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和2月。暴雨发生频次主要集中在3—9月份,其中前汛期(3—6月)的暴雨发生频次要明显高于台风季(7—9月)的暴雨频次,说明台风季发生暴雨的概率相对前汛期较小。

龙岩市暴雨日数和极端暴雨总量均为每隔7a左右会出现1次多发期,但小波分析结果显示,近53a来大部分时间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龙岩市极端暴雨量阈值为118.0mm,不存在降雨突变年份。

参考文献

[1]康晋闽,杨贤栋.近51年福建省降水统计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33(9):196-197.

[2]郑荣玉,陈雪芹,詹媛.近50年三明市大暴雨的统计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6,6(5):58-59.

[3]邓丽萍,陈红菊,张燕珊,等.龙岩市降水时空分布及趋势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6,39(3):289-299.

作者简介:焦志敏(1988-),女,山西省大同市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