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田七主要病害调查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时间:2024-05-23

蓝芳+苏坤+覃恩民+唐玉娟+李良波

摘 要: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田七种植区,通过调查和试验发现:田七病害主要为田七黑斑病、炭疽病、根腐病。通过镜检观察到各病害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学特征。田间防治试验中,越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可作为防治田七叶部病害的一种防治措施。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中,供试的4种药剂中防治田七根腐病和炭疽病较好的药剂均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抑菌率分别达到71.35%、41.89%;防治田七黑斑病较好的药剂为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00倍液,抑菌率为71.37%。

关键词:作物学;病害防治;药剂筛选;田七

中图分类号:S4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30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广西境内人工栽培的又名田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原产于广西百色和云南文山州[1]。广西是田七的主要产区,目前田七根腐病[3,4]、黑斑病[5]、炭疽病[6]等田七病害在广西田七产区发生较为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田七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田间调查,确定广西田七产区的主要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性,并进行了室内和田间的化学防治药剂筛选,为田七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于2012年5—11月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田七种植区进行田七病害调查,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叶、病茎、病根为标本,根据症状类型分类,装袋保湿,并贴上标签,标记好采集时间、地点。带回实验室24h内及时进行病原菌分离。

1.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在无菌的条件下,取新鲜病叶,选择典型的病斑,洗干净病叶表面,然后用灭菌解剖刀从病健交界处取小块病组织。用75%的酒精消毒1min,再用0.1%的升汞液表面消毒30s,最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把已经处理好的病组织块转移至PDA培养基,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3~4d后观察病原菌生长情况以及菌落形态。

在培养基中挑出疑似引起相应病症的菌丝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将疑似菌落每个转接3个培养皿,做好标记,放入培养箱内培养(25~28℃,自然光)。5~6d后,新的培养基长出不同的菌落,此时再将各种病菌的疑似菌落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在培养箱内进行培养。此步骤重复几次,直到分离出单一的菌落。

1.2 病原菌的鉴定

将纯化后的病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个星期左右,待菌落上产生孢子,通过显微镜观察即可鉴定出病原菌。注意观察菌落、孢子堆的大小,颜色和菌丝的生长情况,菌丝的形态,是否有隔,孢子或子实体的形状、颜色、大小、隔膜数目等。

1.3 田间防治试验

1.3.1 越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防治叶部病害

于2012年2月上中旬采取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处理和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处理方法是先清除畦面上的枯死茎叶,再用45%的石硫合剂20倍液喷洒畦面,同时喷洒院内的柱子和荫棚。

1.3.2 发现中心病株早期用药处理防治黑斑病

于2012年3月中下旬,在田七叶部首先发现黑斑病。当发现中心病株时,使用丙环唑2000倍液早期用药处理防治与延迟15d用药处理作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

1.4 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供试药剂:50%多菌灵纯白可湿性粉剂(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0%百菌清水乳剂(广州和为化工有限公司)、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河北百纳化工助剂有限公司)、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

按照生长速率法进行药效测定:将PDA培养基加热融化,冷却到45℃左右后,将配好的母液与PDA培养基按1:9的比例混匀后制成含量一定药剂的平板培养基。用打孔器在培养了3d的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放于含药的PDA平板中间。设置不加药的PDA平板空白对照,每处理做3次重复,放在25℃恒温箱中培养3d后检查结果,测量菌落的直径并记录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七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菌形态

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田七种植区,田七病害主要为田七黑斑病、炭疽病、根腐病。在苗期主要病害为田七根腐病,危害程度高,造成严重缺苗,部分地方缺苗率高达80%。移栽定植后的主要病害为田七黑斑病,危害程度高。在苗期时也会危害幼苗茎部,使幼苗折倒。

2.1.1 田七黑斑病

2.1.1.1 田七黑斑病的症状

田七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叶尖或叶中间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病斑形状为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為褐色,病健交界处为黄色,易破碎。当空气湿度高时,病斑扩大并呈黑褐色。危害茎部、叶柄时会使病部缢缩, 凹陷而扭折,有椭圆黑色病斑。

2.1.1.2 田七黑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

通过显微镜观察田七黑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为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 Whetzel,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前期菌丝为白色,后期变为灰黑色,培养基背面颜色为黑褐色。镜检分生孢子梗为单生或簇生,不分枝,褐色,有隔膜,直型或曲折型。镜检分生孢子黄褐色,倒棍棒形,单生或者2~3个串生,有3~8个隔膜,43~113μm×l0~15μm(图A)。

2.1.2 田七炭疽病

2.1.2.1 田七炭疽病症状

田七炭疽病危害叶片时出现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明显,有同心轮纹,后病斑变褐色,严重时破裂穿孔。叶柄和茎染病时出现梭形黄褐色凹陷斑,造成叶柄盘曲或茎部扭曲。危害茎基部时造成成株倒伏或根茎腐烂。

2.1.2.2 田七炭疽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

通过显微镜观察田七炭疽病病原菌分生孢子为茄镰孢Fusarium so-lani,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前期菌丝为白色,后期变为灰白色。培养7d之后菌落出现淡红色粘粒,为其分生孢子堆。镜检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镰刀状,顶端尖锐,末端钝圆,19~23μm×2.5~4.0μm(图B)。

2.1.3 田七根腐病

2.1.3.1 田七根腐病症状

田七根腐病主要危害田七根部,使地上部分长势差,叶片变黄。挖出病株发现根部染病处变成褐黄色并腐烂,后期病根呈黑褐色,稀泥状。

2.3.1.2 田七根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

通过显微镜观察田七根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为灰白色,菌落具条纹,密厚。镜检分生孢子为不规则纺锤型,宽短,有3个或多个隔膜,26~40μm×5.2~6.3μm(图C)。

2.2 田间主要病害的防治试验

2.2.1 园地清理与消毒对防治田七叶部病害的影响

2012年2月上中旬对田七园地进行清理、消毒处理。清除畦面上的枯死茎叶,再用45%的石硫合剂20倍液喷洒畦面,同时喷洒院内的柱子和荫棚。结果见表1。

表1结果表明:防治效果(%)=(对照组平均发病率-实验组平均发病率)/对照组平均发病率×100%=(54.97-15.81)/54.97×100%=71.24%,防治效果较好。

2.2.2 田七黑斑病早期防治试验效果

表2结果表明对于防治田七黑斑病,在发现中心病株时用药与延迟15d后再用药,防治效果不明显,发病率相差不是很大,相差了15.58%。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越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可作为防治田七叶部病害的一种防治措施,防治效果不错。而对于防治田七黑斑病来说,施药时间是否及时对防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2.3 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表3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田七不同的病害防治效果不同。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适宜用来防治田七根腐病,抑菌率达到71.35%,对田七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较差,抑菌率为41.89%,而对田七黑斑病没有防治效果。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田七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抑菌率为34.31%,对田七根腐病和田七黑斑病防治效果差,抑菌率仅为19.23%和11.33%。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00倍液对田七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抑菌率为71.37%,对田七根腐病防治效果其次,抑菌率为57.50%,对田七炭疽病防治效果差,抑菌率仅为27.07%。50%百菌清水乳剂1000倍液对田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抑菌率为50.00%,对田七黑斑病和田七炭疽病防治效果差,抑菌率分别为15.90%和2.24%。

从以上结果来看,不同药剂对不同田七病害防治效果有很大差异。在供试的4种药剂中,防治田七根腐病和炭疽病的较好药剂均为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田七黑斑病较好的药剂为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00倍液,但抑制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可能与药剂选择、药剂浓度、实验误差有关,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 讨论

田间调查发现:田七病害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黑斑病、炭疽病、圆斑病、根腐病等,黑斑病等叶部病害在广西靖西等产业种植区发生较严重。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要种植产区,官会林[9]等发现:在文山产区根腐病最为严重,最高达70%,损失占各种病害的70%~85%,是田七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成为制约田七产业持续发展及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屏障。这说明田七在不同种植区的主要病害是不同的,其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的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有关。

在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中,比较了4种供试药剂对根腐病的抑菌效果,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根腐病抑菌效果较好。在实际生产中,为了避免病害菌对农药的适应性,可将这几种药剂在田七种植过程中轮换使用,以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妮,覃柳燕,叶云峰. 三七病害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9):1070-1074.

[2]徐良,黄荣韶.广西靖西县田七种植业的现状与展望[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6,26(1):71-75.

[3]骆平西,许毅涛.三七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1,4(2):77-80.

[4]缪作清,李世东,刘杏忠,等.三七根腐病病原研究[J].中國农业科学,2006,39(7):1371-1378.

[5]冯光泉,王勇,李忠义.腐霉利、菌多王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效果[M].人参研究,2000,12(1):46-48.

[6]韦继光,陈育新.靖西田七炭疽病的调查和防治试验[J].广西农学院学报,1990,9(2):17-24.

[7]叶云峰,蒋妮.广西田七重要病害的防治药剂初步筛选[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1):177-181.

[8]舒彬,韩春梅.三七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11(9):43.

[9]官会林,杨建忠,陈煜君,等.三七设施栽培根际微生物菌群变化及其与三七根腐病的相关性研究[J].土壤,2010,42(3):378.

作者简介:蓝芳(1967-),女,广西宾阳人,广西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与研究生管理;李良波(1980-),男,湖北仙桃人,广西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化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