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家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23

武志海 耿艳秋 张 君 邵玺文 王丕武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国家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武志海 耿艳秋 张 君 邵玺文 王丕武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专业,本文主要介绍本专业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吸收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高标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一些建设思考。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需要靠科技来保障, 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吉林省农业人才培养的骨干专业,是吉林农业大学1948年建校首批招生的本科专业,68a来为吉林省乃至国家农业部门和企业培养了大批科研、管理和推广方面的骨干力量。通过68a的建设与积淀,2012被遴选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2013年被遴选为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4年被遴选为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2014 年4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4]13 号) ,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包括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被遴选为国家首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目前,农学专业已建立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科教兴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均不断创新高,毕业生受社会认可度较高。2015年入选为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后,吸收国外教学理念,开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新理念,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构建,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协同解决问题的意识。

1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基石

农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48人,实验系列教师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24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博士生导师7人。教师团队现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霍英东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奖三等获得者1名,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1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近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育成并审定农作物品种40余个,在农学领域发表SCI论文20余篇。在社会服务方面,有“12316”服务专家5名,长期坚持为农民及农业管理部门进行咨询,其中一名教师获“吉林好人”和“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吉林最美教师”称号。专业教师长期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把科研和教学、社会服务和教学有机结合,为农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奠定了优质师资队伍保障,为本科生提供了充足的教师资源。

2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构建符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进入试点专业后,组织全体专业教师研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优化的2个关键词要体现“复合”和“应用”上,“复合”主要通过选修课和增加跨专业必修课来实现,“应用”主要增加实践课和实习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紧跟现代农业步伐,将原来一些课程进行删减合并,新增现代农业特色课程,使毕业生进入社会具有复合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就业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和实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进入工作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现象中能找到方法去解决。

2.1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

2.1.1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作物现代栽培与育种技术和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能够在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研究、管理、经营、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2.1.2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准

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智慧务实,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植物生理生化、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现代作物生产与育种手段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农作物现代生产和新品种选育的实践训练,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实践能力。

2.2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2.2.1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调整主要思路是既注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兼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学生考研升学),适当降低基础课比重,增加专业课中实践课比重,合并同类重复课程,增加外专业必修课程,分模块与兴趣培养的思路。基础课程按学校模块进行选择,坚持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都开设,《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都开设的模块,最大化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潜力。将《基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合并为《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的分作物开设课程合并为《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育种学总论》和《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育种学各论》2部分大课,缩减一定的学时;取消了一些课程,如《城市生态学》、《作物生长环境保护》等课程;增加了园艺专业的《果蔬栽培学》、资源环境专业的《土壤肥料学》、《农药学》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涉农企业管理》等课程;为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如《信息与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课程。优化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占32.7%,专业课占67.3%,专业课中实验课占17.3%,专业实践实习占40.1%,同时要求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择素质拓展平台课程最低选修学分为15学分,形成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2.2.2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优化了2门实践课程《农事学》和《作物品种学》,分别由原来32学时增加到10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数16学时,实践课时数86学时,需要学生在1a内完成并要求有实践日志,要求分小组合作实践,但每人都有责任垄,并改革了考核方式,增加了田间实践考核、日志考核和团队汇报考核内容。增加了《耕作学》实习1周和栽培育种实习1周。建立了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实现了“四年不断线”的教学实践体系。利用课闲时间参与农业生产全过程,结合季节性实习,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通过《农事学》和《作物品种学》2门实践课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生产方案,结合生产实习和季节性实习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完成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毕业论文试验,结合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独立进行文献检索、论文设计和试验实施,掌握农业科学试验方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毕业生产实习,到相关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保证了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完整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

3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新模式

3.1 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开展理论课堂教学改革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开发相关课程,积极参与农村发展研究与实践,增强理论课堂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基于吉林省农村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项目支持下,采用参与式课程开发的方式,以《农业推广学》和《参与式农村发展》等课程为载体,实践参与式-团队-联合-行动学习教学新模式,将农业技术推广转变为发现农民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寻找解决办法的教与学的过程,较好的加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师及农民实际需求的联结,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收集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学成变成理论课堂教学的主角,通过案例分析来尝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布置任务,团队课堂协作查阅资料并共同制作PPT,在课上各团队进行汇报展示的方式,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科技兴农与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教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教兴农,不仅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本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教师参加科技兴农,在兴农中发现问题,参与解决,再到引到课堂教学中,《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物品种学》和《农事学》这几门骨干专业课程由多个教师共同主讲,在教师配置上要配置4位教师,一般一门课程要有学科带头人、科研专家、科技兴农专家、青年业务骨干教师共内承担,教师在社会兴农实践中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理论经验均能应用于本科生教学和毕业论文中,对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了促进作用。使教学与科研真正接地气,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实践能力。

3.3 建立实践化的理论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作物育种学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学习期间,教师提供基本课程资料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准备理论课程ppt和讲义,然后分别进行试讲,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作物,写一篇研究进展,锻炼了学生综合专业最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也为将来论文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根据吉林省大面积种植作物,依据6种作物(玉米、水稻、大豆、花生、高粱和小麦),根据学生兴趣,成立6个作物小组。让学生自己制订田间和室内试验方案。从种到收,全程由学生负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了作物整个生长季节所需要的技术环节。并在花期进行田间杂交,使学生的杂交技术水平整体提高。还安排了杂种纯度的分子标记鉴定实验,使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技能得到了提高。这种理论课实践化模式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毕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显著提高。

4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

农学专业目前拥有农业部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基地现有试验用地25hm2,日光温室478m2,作业室500m2,网室800m2,晾晒场3000m2;校内教学实践教学基地6hm2,1栋日光温室和1栋塑料大棚;学院拥有充足完备的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要求的农机具。这些教学实践基地,每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开设、大学生创新项目设计提供便利条件,也为本科生实验教学材料提供充分保障,较好的支撑各种实验及实习教学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动手机会。另外,学院教师科研试验用地达50hm2,本科生可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参与教师科研,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日光温室和大棚为反季节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实验材料的保障。充分且功能完备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技撑,另外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也是教学基地功能能否较好发挥的重要因素,必需通过一流的管理加一流的基地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能力,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5 国家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5.1 建设思考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应用“,通过课程设置和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特别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师资队伍的实践指导能力将决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吸收国外教学经验,实践动手能力也是可以创造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如何作导演,给学生设置实践机会、实践场景和实践问题,并有效组织学生分团队完成实践任务,从而通过学生团队协作解决实践问题,并培养学生团队将解决问题过程与结果作汇报的能力, 这将会成为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较科学模式,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将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或是实习实践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将是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否培养好的关键所在。

5.2 建设展望

国家十三五时期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性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 我国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 应用型人才首先是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创新,而且随着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创新方法、创新思路和创新机制去解决。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对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激增,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还应该具较高的情商,善于合作、沟通与协调,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我们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标准中的“智慧务实“,农业是国家的第一产业,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稳定作用,农业人才的培养也一定紧跟国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合国家农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9):85-86.

[2]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6-58.

[3]刘占柱,尚微微,姚丹,李亚非.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

G451.2

A

10.11974/nyyjs.20161232065

武志海,博士,副教授,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兼农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教高函2014 7号);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吉林省教育厅2014025);吉林农业大学校级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6zb01);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项目编号:ZC120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