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耕地地力隐形下降原因与培肥措施

时间:2024-05-23

司学样

摘 要:该文针对耕地地力存在隐性下降问题,指出主要表现在土壤耕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性破坏、养分供应不平衡、农田生态系统脆弱等方面。并提出以深耕代替旋耕,加深耕层;以有机部分替代无机,提高土壤有机质;针对土壤结构破坏成因,采取应对技术破除“土壤板结”;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解决“土壤养分失调”问题;轮作倒茬,以防“连作障碍”等培肥措施。

关键词:耕地地力; 隐性下降原因; 培肥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06

耕地地力隐形下降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大了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淮阳县农牧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大力推广耕地地力培肥技术,坚决遏制耕地地力隐形下降趋势,实施“藏粮与地”战略。淮阳县耕地地力隐形下降主要表现在土壤耕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性破坏、养分供应不平衡、农田生态系统脆弱诸方面。

1 耕地地力隐形下降原因

1.1 土壤耕层变浅

由于处于农业的转型期,淮阳县农田耕作方式由旋耕替代中小型机械深耕,据调查:年旋耕面积占耕作面积的60%左右。在长期不深耕和机械作业碾压下,耕地土壤耕作层由过去的20cm变为14.6cm,明显变浅。耕作层变浅致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差,10cm以上土壤空虚,20~40cm土壤容重加大。“犁底层”位置上移并加厚,成为坚硬深厚的阻隔层,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有效运转,阻碍作物根系下扎,土壤蓄水减少,土壤养分有效性和作物营养状况恶化。

1.2 土壤有机质降低

部分农户重无机轻有机,长期不施或少施农家肥,秸秆焚烧还田,土壤有机质得不到更新补充;加上淮阳县粮食“十三”连增,过度依赖化肥,土壤超负荷运转,表土耕翻频繁,则加剧了土壤碳的耗竭,致使部分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据县土肥站近3a 100户施肥调查数据显示:施用有机肥户数占7%~17%;15%~20%玉米秸秆被焚烧。土壤有机质偏低引发土壤结构变差,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性质恶化,土壤自身净化能力减退,土传病害加剧等。如淮阳县小麦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花生根腐病、白绢病等病害近年来呈现出加剧发生、循环发生、重叠发生趋势,对淮阳县粮油安全形势构成潜在威胁。

1.3 土壤板结

部分地块土壤质地粘重,耕地土壤有机质缺乏,加上耕作不合理、灌溉不科学、废旧地膜清除不彻底、化肥农药残留、大型农业机械压板作用等原因,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土壤板结直接导致土壤-植物系统缺氧、缺水、缺肥,土壤水、肥、气、热协调能力下降,影响到土壤-植物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交换,某些生理活动和生命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耕地地力出现隐形下降。近年来,不少农民反映,肥料投入不少,作物生长却越来越差问题,分析原因大多是土壤板结造成的。

1.4 土壤养分失调

淮阳县农业生产中农民盲目施肥、植模式单一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农户不按土壤化验结果和农作物需肥规律施肥,盲目大量施用氮磷化肥,造成土壤中氮磷富集,土壤中的钾及中微量元素匮乏,致使氮磷钾比例失调,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营养比例失调,肥力下降;单一种植模式多年连作造成耕层土壤养分失衡。2因素协同作用影响作物对养分吸收。

1.5 连作障碍

淮阳县同一个种植模式延续多年,造成作物重茬、迎茬面积较大。重茬、迎茬作物根系分泌物及某些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会大量累积,使耕地成为有毒或带病原菌土壤,土壤微生物生态群落被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土壤对病菌抑制作用下降,有害微生物增多,生物性质恶化。造成作物根系发育不良,上部矮化黄化瘦弱,易受多种病菌侵染,作物减产严重。这种现象病在作物,根在土壤,生产上叫做“连作障碍”,农民俗称“重茬病”。

2 耕地地力培肥措施

2.1 以深耕代替旋耕,加深耕层

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合理深耕能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营养条件,建立良好土壤构造,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消除杂草,防除病虫害,提高作物抗逆性。

2.2 以有机部分替代无机,提高土壤有机质

2.2.1 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主要途经,也是农业部在河南省重点推广的3种地力培肥模式。增施有机肥不仅能为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特别要注重增施生物有机肥,以加大有益菌的投入。有益微生物进入土壤后大量繁殖,抑制有害菌。如有益菌中的芽孢杆菌不仅能解磷解钾固氮,还能杀灭有害菌,降解重金属,在减轻土传病害效果方面与化学防治相比事半功倍。

2.2.2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一项培肥地力措施,在杜绝秸秆焚烧所造成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产作用,一般可增产5%~10%。 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但如果还田不科学,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断垄等不良现象。因此,按《秸秆还田技术规程》操作,才能起到良好还田效果。

2.2.3 种植绿肥

绿肥是一种全养分生物肥源。种绿肥不仅是开辟有机肥源的有效方法,也是有机部分替代无机一种手段。对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作用明显。

2.3 针对土壤结构破坏成因,采取应对技术破除“土壤板结”

2.3.1 有机质含量低

影响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对一些有机质含量偏低地块,要采取增施有机肥等手段,千方百计提高有机质含量 。

2.3.2 科学灌水

大水漫灌是淮阳县部分农民习惯的一种灌水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也致使土壤结构性破坏,而引起土壤板结。通过制定科学灌溉制度,建立有效管理体系进行维护,实现灌溉效率最优化,达到产值与用水量的比值达到最大化,才是科学灌水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有利于保护土壤团粒结构。

2.3.3 减量施肥施药

化肥农药用量过多不仅造成成本增加,也会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氮肥用量过大会加速土壤碳消耗,硝基离子在土壤中高残留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过量施入磷肥时,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土壤中过量施入化学钾肥时,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1价的钾离子不具有建桥作用,也就影响了团粒结构形成,致使土壤板结;化肥、农药、除草剂残留不仅污染土壤,也破坏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如蚯蚓等失去生存空间,数量减少,不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正是要走出一条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2.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解决“土壤养分失调”问题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做到作物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淮阳县推广配方施肥10多年,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块细碎化、及人员、技术、资金等问题,该项技术推广受一定影响。除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外,需基层技术人员付出更多努力,解决部分地块“土壤养分失调”问题。

2.5 轮作倒茬

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对减轻病虫草害、均衡吸收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地力有良好作用。能很好的解决“连作障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