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摘 要:本文结合平顶山市1986—2015年暴雨日数月值统计资料,对该地区暴雨特征分析。以2010年7月19日暴雨为例,对暴雨天气预报方法分析研究,为今后此类天气预报积累预报经验。
关键词:平顶山;暴雨特征分析;预报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191
引言
暴雨是我国主要天气现象。平顶山地处河南省中南部,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受其地理区域及气候影响,平顶山暴雨天气时有发生,严重时引发洪涝灾害,给农业生產、工业建设及人们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本文结合平顶山市1986—2015年暴雨日数统计资料对暴雨特征分析阐述,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0年7月19日1次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总结暴雨天气预报方法,为提升该地区暴雨天气预报准确及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1 平顶山暴雨特征分析
1.1 暴雨年际变化特征
分析1986—2015年平顶山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可知,平顶山市年平均暴雨日数2.2d,最高年份9d,2000年,其中1993年、2005年、2014年、2015年均未出现暴雨。近30a平顶山市暴雨日数呈缓慢减少趋势(图1a),气候倾向率为-0.205d/10a,其中1986—1992年暴雨日数变化平稳,1993—2004年暴雨日数变化较大,后暴雨日数开始减少。
1.2 暴雨月际变化特征
1986—2015年平顶山市暴雨月际变化具有显著特征,暴雨日数多出现在3—9月,集中在6—8月(图1b),平均暴雨日数为1.72d,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77%,其次是9月和5月,暴雨日数分别为0.27d和0.17d,3月和4月出现暴雨日数几率较小,而1月、2月、10月、11月、12月均未有暴雨天气。
2 暴雨预报方法研究
暴雨预报属于短期天气预报关键点及难点,暴雨及其落区预报准确率较低,且预报方法少。在本文以2010年7月19日的1次暴雨天气过程为例进行预报方法分析。
2.1 天气形势分析
7月17—19日,500hPa上,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平顶山,平顶山处于副热带高压西北部,西北边低槽东移,在平顶山产生西南风急流区。在中低层安康一带有一西南低涡,并朝东北移动移经平顶山,平顶山处在低涡前端西南气流;500hPa存在低槽东移配合,中低层低涡影响平顶山。19日02:00—05:00时地面图,平顶山南边有一低压中心并向市中部移动,促使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雨天气产生提供较好动力条件。由探空资料分析可知,暴雨发生时平顶山区域k指数达39,说明大气层结极其不稳定,沙氏指数-1.71,形成强降雨天气的条件特别有利。
2.2 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
2010年18日20:00平顶山受偏东气流所影响,19日03:00平顶山鲁山存在中尺度辐合中心,鲁山站3h降水量106.4mm,04:00东移北抬,降水落区强度变弱北上。中尺度辐合中心同强降水具备较好对应关系,属于平顶山暴雨天气重要触发因子。
2.3 确定预报指标
依据天气学原理,在高低空环流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符合平顶山暴雨天气产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暴雨形成的水汽、动力及不稳定能量等物理量确定物理指标,与暴雨产生有关的物理量指标为(表1)。
3 结论
3.1 结论
近30a平顶山暴雨日数年际变化大体上呈缓慢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05d/10a。平顶山市年内暴雨天气变化显著,暴雨日数主要在3—9月,集中于6—8月,年平均暴雨日数1.72d,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77%。
3.2 预报方法讨论
暴雨天气出现前副高压持续增强西伸北抬,促进水汽向平顶山源源不断输送;西南部低涡不断发展并通过平顶山朝东北方向移动,与高空低槽系统配合发展东移,这是平顶山夏季发生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副高西伸北抬与西部低槽系统结合区,对于不稳定层结形成及能量积聚极其有利;500hP低槽系统携带中低层对流云团持续向平顶山移动,促使系统性强降水发生,推动雷暴天气出现。水汽、不稳定能量及动力等物理量为暴雨天气出现提供有利条件。结合K指数及沙氏指数变化,对平顶山夏季副热带高压边缘大气层结稳定状况预测及强对流天气预报具备极好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云峰,李戈,张广州,等.2010年7月19日平顶山市暴雨的预报技术总结[C].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
[2]王纪军,郭红晨,卢广建.河南省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的非均一性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4).
作者简介:张彩英(1969-),女,河南省西平县人,本科,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预测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