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毛俊辉:艺术人 艺术根

时间:2024-04-24

廖冬梅 何成保

戏剧的精髓是文化底蕴,在香港具“桂冠导演”荣衔的毛俊辉先生身上,又凝聚着怎样的一种文化?他说:“我的文化是一种中西方文化的结合。”

生在上海,长在香港的他早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修读戏剧艺术硕士课程并在纽约追随著名演技导师迈斯纳学习。留美十七年后,他回到了香港,为了寻根和突破自己。

十七年的美国生活,让他对西方生活中的苦与乐,打击与鼓励有了深深的体会。只有体会到了生活的滋味,才能将生活艺术搬上舞台,才能用“情”来感动人。

2003年,他执导的一部香港本地原创音乐剧《酸酸甜甜香港地》引起好评如潮,并获邀代表香港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2005年,他改编、导演的全粤语版舞台剧——《新倾城之恋》,由香港辗转到上海、北京等地公开演出,前后达46场,场场座无虚席;赴多伦多、纽约巡回演出,让海外观众被这部来自香港的舞台创作所折服。

他将中西方文化结合于一体,浑然天成。走在艺术的道路上,他用作品诠释了“什么叫现代戏剧”;他用作品的影响力让“华文戏剧艺术” 之光大放异彩。

艺术之路,用辉煌铺就

国内文化培育的基础,西洋教育的成长,世界戏剧的体验,让毛俊辉先生走向了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他的艺术道路是在观众们一次次的掌声中铺就的,路越走越辉煌。

2005年,毛俊辉先生将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改编成舞台剧,此剧在香港上演,从开始到结束,掌声不时响起,火热的现场氛围让演员们瞬时热情高涨。成功的演出,让毛俊辉先生和他的剧组被邀参加“2006相约北京”艺术节演出,走进了北京首都剧场。回忆起在北京首都剧场演出全粤语版《新倾城之恋》的第一场时,那种让毛俊辉先生紧张得心跳加速的安静至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毛俊辉先生说:“全场鸦雀无声,如黎明来临前的黑暗一般。虽然知道文化有地区差异,但是这么大的差异着实让毛俊辉先生吓了一跳,担心不被接受。但在第一场结束的瞬间,全场爆发的掌声经久不息,那一刻,我惊呆了。”

观众被由毛俊辉先生导演,梁家辉、苏玉华主演的《新倾城之恋》所吸引,沉醉其中,不舍得错过欣赏任何一个细节,所有的杂念在空气中凝固,“我和所有的演员都被北京观众感动了。”毛俊辉先生说。他的文化特色在北京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表演中赢得了肯定。“演得好,导得好,这是一部有香港文化特色的作品。”北京文艺界的高度评价让毛俊辉先生满是喜悦。

2003年,毛俊辉先生策划并执导香港原创音乐剧《酸酸甜甜香港地》,与“流行歌曲词宗匠”顾嘉辉、黄沾先生合作,在香港上演后,引起了热潮。SARS病毒入侵后的那段日子,大家内心的恐惧还没有完全消除,政府希望香港艺术团能够给大家打打气。当时身为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的毛俊辉先生首先带领自己的团队,联同香港中乐团、香港舞蹈团将话剧、舞蹈、音乐融合于一体,成功的演出为接下来代表香港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埋下了伏笔;2004年,于杭州、上海等地的公开巡回演出同样赢得了满堂喝彩;2007年,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上的精彩片段表演赢得了胡锦涛主席的赞扬;2008年4月,毛俊辉先生获赠予香港话剧团首位“桂冠导演”名衔,辉煌的成就让多少人望尘莫及。

“如何才能当好一个导演呢?”毛俊辉先生一直在思考,他说:“年轻的时候,已经知道导演需要懂得领导团队创作,每一次的演出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但是又能获得观众认可的艺术风格。一部部作品被搬上舞台,一次次的亲身实践让我逐渐走向成熟之后,我了解到每一次演出,除了必备的娴熟的技巧之外,文化底蕴更加重要,它是整部戏的精髓。”毛俊辉先生的文化就是一种扎实的中西文化的结合,那是一种深入的体会。

西方艺术,中国根

“文化是一种很深入的东西,中西方之间的文化需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欣赏。”毛俊辉先生说,“西方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中国本身也有许多珍贵的东西,相互交流,相互发掘,这样的文化才精彩,这样的创作才更有意义。”这就是毛俊辉先生的理念。

毛俊辉先生早年曾赴美爱荷华大学修读戏剧艺术硕士课程,并追随著名演技导师迈斯纳学习,二十七岁时出任美国加州拿柏华利剧团艺术总监,二十九岁在纽约百老汇演出音乐剧《太平洋序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丰富的知识就是来源于实践,艺术就是在创作中得到体会。”留美十七年,与当时美国剧坛上多位顶尖的艺术家和创作人的合作让毛俊辉先生开始有了真正的导演实践经验。毛俊辉出生于上海,成长于香港,他一直将中国的文化扎根在心中。毛俊辉先生认识到:“进行本土创作,将起源于西方的戏剧融入中国的文化,这样的艺术才更有现代价值。”1985年,毛俊辉先生返港执教,出任香港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执教过程中,毛俊辉先生在将他在美国十七年来所体会到的戏剧知识传递给了学生,翻译并导演了许多外国经典戏剧作品给学生们练习的同时,也常教育学生们:“艺术是有根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毛俊辉先生说,“脱离了生活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中见到真理才美,只有真理才能感动人。”毛俊辉先生导演的大大小小上百部的戏剧,总能深受大家的喜爱,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很重视表现生活体验出来的哲理,并通过艺术加工的表达拨动着观众内心深处那根感性的弦。“搞艺术创作的人必须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亲身感受生命中的打击与鼓励,苦与甜,悲伤与喜悦,这样才能导出好的作品给观众。”

“西方文化,追求的是开放,这种开放并不单纯指追求大胆与前卫,而是在艺术追求中求新的探讨理念,不断去挖掘新的体会;中国文化,将一切蕴含在一个‘情字里面,浓浓的情能将西方冷冰冰的东西融化。”

作为中国艺术家,毛俊辉先生支持香港原创,作为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者,毛俊辉先生带动了中国艺术与外国艺术的交流,卓越的成效让毛俊辉先生连续五度荣获由香港戏剧协会颁发的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导演”以及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的“艺术家年奖1999”,2008年在英国文化杂志40周年庆典上被评为文艺界的“香港英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毛俊辉先生的成就遍及海内外,曾应邀前往德国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进行戏剧考察,演出观摩,教学资料收集,亦曾在美国史丹福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国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担任客席讲师。2005年受邀担任台湾台新艺术奖总决赛嘉宾评委,2008年,应香港凤凰卫视邀请,代表香港参加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明年3月,毛俊辉先生将有最新的舞台创作展现在2010年香港国际艺术节上。

多年来的教学,毛俊辉先生为香港演艺界培养了很多被众人所熟悉的艺人,如:黄秋生,张达明,谢君豪,麦兆辉,刘雅丽,苏玉华等等。今天毛俊辉先生通过他创办的“亚洲演艺研究”的平台,进行创作与研究的工作,他更有一个“友导”计划,帮助年轻的艺术家完成他们想做的事,启动他们的创作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我决定继续下去。”毛俊辉先生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很重要的,需要通过更多的人去继承,去传播,去发扬光大。

电影与舞台表演的不同在于:电影的侧重点在技术上的艺术;舞台剧比较注重“人性”的表演,通过排练成熟的舞台演绎,将“人性”反映出来,让观众的整颗心灵感受到很强的震撼力。拍电影时候,演得不好可以重新来过,演舞台剧,当你踏上舞台的时候就必须有充分的准傋,以最好的状态与观众见面,任何的差错也是演出的一部份,非常人性。

毛俊辉先生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奉献在了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非常喜欢年轻人的他常常将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关爱着。在国外待了那么长时间的毛俊辉先生早已习惯了那种漂泊的生活。可是人生就是这样的奇妙,没想到,不经意间,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与歌唱家胡美仪小姐的相遇对毛俊辉先生来说,是件幸福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一生中最值得追求的生活艺术。

【人物简介】:

毛俊辉先生,亚洲演艺研究创办人及总监。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1985—2000年),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2001—2008年),2004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铜紫荆星章”,2005年荣获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2007年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大学院士,2008年被著名文化潮流杂志《Time Out》 选为文艺界的“香港英雄”,同年4月,获赠香港话剧团首位“桂冠导演”荣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