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张萌喆
随着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创新创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进而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做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等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高职教育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进入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期[2-3]。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所以,探讨农业类高职院校进行“专创融合”教育,成为当下亟需关注的议题[4]。
2015 年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2020 年《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5],对大学生提出了创新创业要求。但当下,我国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在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方面难以满足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则能有效促进农业高职生对这两种技能的掌握。
农业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能提高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专创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的提升。二是“专创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接触了解相关领域前沿的实践内容、职业精神和市场趋势,还能促进教师教学创新性的发挥,倒逼教师从多方面提升自己。这最终都有利于农业高职院校提高自身教育质量。
当下,职业教育往往存在知识脱离行业发展、学校所教和社会所需不匹配的问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专创融合”是提升农业高职生就业创业质量的可靠保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专创融合”能激发农业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好奇心,使学生更专注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为其毕业后的创业做足准备。另一方面,即使毕业后没有进行创业实践,但受过“专创融合”教育后,学生对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自身各种能力的提升都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就业。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偏低[6-7],主要表现为课程作业完成敷衍,相关活动、比赛参与度低。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及相关活动的认知有偏差,认为参与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分,能完成即可,没有真正认识到参与此课程和活动对提升自身能力及未来发展的意义。二是许多农业高职生缺乏创业意识。许多农业专业学生来自农村,思想更传统和保守,不喜欢风险,缺少创业意愿;在性格上更偏内向,不擅长沟通与合作,不喜欢竞争,将升本、打工作为毕业后的主要选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及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偏低,也就难以切实有效推动“专创融合”。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创融合”顺利实施、完成“双高计划”的关键。但现阶段,相关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还不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农类高职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够专业。目前,许多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是由经过短期相关培训的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担任[8],不仅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而且对农业专业知识掌握不足,不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不利于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学。二是评价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农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师没有设置专门的评价体系,忽视了创新创业教学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相关教师的要求仍是更看重其科研成果和理论探究能力,忽略了对其创业实战能力、比赛指导能力及理论成果转化能力的要求。同时,聘任企业创新创业导师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聘任路径不顺畅,相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三是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部分农类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比赛成绩,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视度、深度和支持力度不够,有时为了比赛,甚至需要教师自己单枪匹马做准备。
目前,专业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和完善,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同时,二者的融合程度较低。部分农业院校还没有形成完整、有针对性、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授课内容基本仍以创业通识课程为主,创新创业比赛也缺少个性化和分类,无法满足不同农业专业学生的需求。而不论是课程开设归属还是课程实施,在当下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其都归属于创新创业学院或部门,与专业教育属于不同运行体系。在专业教育方面,很多农业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强,但却不了解市场需求,也缺乏将创新创业要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行其是,无法充分有效调动和利用教育资源,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欠佳,使得农业各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大同小异,难以实施推广。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平台也存在这种问题。这既不利于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真正能创新创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也不利于“双高计划”的实现。
高职生正处于提升自身创业意识的关键时期。对此,要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高职院校要抓住此关键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借助公众号等自媒体、广播等新闻媒体以及校园文化等手段)广泛宣传农业类高职生创业成功案例及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能更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对自身、对周围的人,乃至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其次,深化创新创业意识改革,全方位渗透创业理念,扭转学生认为创业是最差选择的固有观念。在理论课及专业课中加入创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开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选修课程;在进行实践课程教育时,安排检测学生创业能力的环节,加强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政府和高校要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优化农业类高职生创新创业环境,并为其搭建良好的创业实践和模拟平台,鼓励农类高职生先通过模拟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提升创业所需的各项能力,降低学生的创业风险,增加其创业自信心。
要建设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和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制度,为农业类高职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有针对性地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一是要引进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家和优秀的创业校友,让他们多给学生传授社会实践经验和专业发展趋势。对于此类教师,在保证师德师风的前提下,要使其了解学生即授课对象的情况,确保其掌握一定的授课方法。二是鼓励农业类专业课教师加入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对于此类教师,要进行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使之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业理念的熏陶。三是吸引专职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非专业课教师加入。对于此类教师,要加强其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训,使之了解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鼓励他们进入行业、参与企业管理,积累经验[9]。最后,加大对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奖励力度。对于比赛取得好成绩、科研出结果的创新创业教师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制定“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要将专业技能目标和创新创业能力目标融合贯通,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突出“专创融合”特色。其次,打破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壁垒,构建“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大一新生的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开展创新创业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大二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教育课程,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行深度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比赛,多观摩学习;根据专业特色、优势和产业需求,对大三有意向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战指导[10]。最后,构建“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给学生尽量提供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