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研究

时间:2024-05-23

扬州大学 王小龙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减少。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人才流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积极推行“大学生服务乡村”计划,旨在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地区进行志愿服务,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使命感,他们的积极参与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2022年10 月,***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地多渠道招录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高校,特别是涉农院校和综合类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振兴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包括教育培训、科研创新、人才输送、技术创新等方面坚实的智力和人才支撑。高校已经成为新时代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受过系统教育且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提供智力支持,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例如,他们可以协助乡村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建立农民合作社等,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生还可以担任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辅导员,帮助提高农民的文化和职业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还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组织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科技展览等活动,帮助农民了解时尚文化并促进休闲娱乐,同时也帮助农民展示了农村文化风采,提升乡村形象。

当今社会,相较于分户小规模生产形式的传统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农业已成为科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其运用的主体在于接受了相应的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推动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不仅可以运用学科能力发挥其巨大的潜在的社会价值,而且可以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对于高校来说,学生能够在服务乡村中展现出相应的学科实力,创造出的社会价值能够展现高校综合实力的和精神风貌。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农村、学生和高校三方共赢的选择。不过,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也是一项极其重视实践绩效的工作,低效率的鼓励和引导不仅让相关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更无法实现农村发展、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高校发展的三重目标。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不仅考验相关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智慧,也考验着高校的政治智慧。立足于此,笔者分析研究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及解决路径,旨在促进高校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机制长效化。

一、当前大学生服务农村相关工作的形式、渠道和内容

大学生服务乡村工作是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服务农村地区的志愿工作。这项工作旨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同时增强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学生服务乡村的具体工作包括义务教育支教、科技文化普及、环保建设、创业扶持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

当今大学生服务农村的形式和渠道趋于多样化,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志愿服务、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等。依照学科内容划分,农科学科学生可划分出农业支农活动,思政学科学生可划分出理论宣讲活动,工科学科学生可划分出农机服务等。按服务功能可划分出教育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等。按服务时间长短划分,可分为长期服务和短期服务。短期服务则主要包括大学生支教团、大学生科技支农团、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大学生短期进入乡村以提供服务,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尝试的方面。大学生各类传统的志愿服务包括了大学生支教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应时代发展要求,近年来诸如大学生科技兴农团、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在内的志愿服务团队也纷纷献上自己的一份力。从短期效果来看,短期服务大学生工作热情高昂,服务效率更高。长期服务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等。从长远来看,长期服务稳定性高,服务乡村的工作内容更加完善。

二、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研究

(一)涉农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从学科角度来看,涉农专业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准的需求支持,而如今学习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在所有专业人数的占比相对较低,农科人才较为稀缺;同时,近几年我国农业学科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农业学科水平总体发展较为缓慢。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乡村对涉农人才缺乏吸引力,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1]。

(二)高校培养存在欠缺,教育和实践环节不足

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主要是以学科应用助力乡村振兴,缺乏服务乡村必要的技能实践环节和平台,因此服务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导致在面对农村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时出现“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窘境。

(三)大学生服务乡村存在的现实的困难

一方面是许多乡村以宗族或亲系为纽带形成较大群体,大学生无法“嵌入”人生地不熟的乡村,缺乏群众基础,得不到信任与支持[2]。如果再不精通当地语言,势必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顺畅性。另一方面,乡村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青年人遇到婚恋、购房等经济问题困扰时会感到在农村发展无出路,导致整体服务积极性不高。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激励机制和必要保障,服务项目衔接不够紧密,服务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认可和评估。

三、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应立足于“三方共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意义愈发重要。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他们的参与为促进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然而,大学生服务乡村并不是简单地提供援助,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也绝不能单纯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评估服务,而要立足于三个层次,即: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要起到“振兴乡村”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要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要能体现出相关高校的学科能力与社会价值。

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大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中,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通过对自身学科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可以切实帮助提高基层的工作效率。电子商务作为主流的经济贸易方式,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打开了一条有效的乡村致富之路。不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利用各种电商直播平台将家乡的特色产品推销至全国各地,带动当地经济、就业率增长;将家乡的山川美景刻入人们心里,通过带动旅游业发展扩大农家乐、民宿等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除了帮扶乡村经济发展,大学生还能够积极参与乡村文明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乡村精神文明的引领者。青年大学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提升了大学生服务乡村的长效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出巨大的青年智慧、青年力量。

对学生来说,支持乡村振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得到充分应用,同时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也能够为未来发展的道路做准备,有利于自身成长、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发展贡献出青年之力。首先,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有利于其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学校里大学生了解农村与乡村振兴一般是通过他人讲解、媒体信息、杂志专刊等渠道,因此,对乡村发展的思考也仅被局限于有限的认知内。下到田间地头能够近距离了解乡村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现状与瓶颈,能够更好认识乡村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这样的经历也能帮助其理论学习之余充分探索实践的思维习惯养成。其次,有助于帮助其培养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才学与交际优势帮助乡村建设取得发展,提高了自我成就感和责任感,形成“提高—促进—再提高”的青年责任意识强化模式。最后,在乡村建设服务过程中不断锻炼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际能力都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软实力基础。

对高校来说,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有助于学科发展,展现高校社会价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以切实行动与巨大投入帮助乡村人民提高幸福感与获得感,帮助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成效,展示了高校社会价值,提升了高校影响力,增强了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也在高校与乡村之间搭起一座互动与合作的桥梁,高校更加明晰制约乡村发展的各项因素和现实需求,将其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与帮助。乡村日益渐好的生活条件与显著的发展变化也吸引着更多大学生人才留在乡发展,帮助推动高校就业工作。

四、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长效化实践路径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应该是农村、学生和高校三方共赢的选择。通过该项目,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使高校和农村地区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对此,我们有必要为高校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提供长效化的建设意见。

第一,对大学生来说,要破除旧思想观念,培养自身能吃苦、敢担当、肯奋斗的价值认同,努力学习学科知识,增强自我学科才干,同时增强自身的实干能力,从各个方面增强自身能力。首先,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跳出“上大学必须跳出农门”的旧思想,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产生责任担当、历史使命、人生意义等思想价值追求,拥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自信心与就业观,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在哪里都能够大显身手,实现人生价值。其次,应练就过硬“本领”,在校内学好各科专业文化,练好学科知识基本功,且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学习巩固软实力、提升综合实力,以更好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最后,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乡村振兴工程是一项具有长远性、延续性特点的长期工程,面对农村的各个困境要有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的志气和独占鳌头、敢为人先的锐气。在服务中不仅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和文化,更要与当地的人民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牢记服务乡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进步这一目标,以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研究出具有一定借鉴性、推广性的长远发展策略与工作案例,冲锋在建设一线,在奋斗中磨砺自己,书写新时代的青年荣光。

第二,对农村来说,要增强农村在大学生选择中的竞争力。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城乡发展齐头并进的重大举措,除了配备具有管理发展经验的乡村干部以及配套相关的利好政策,具有高素质、高科学知识水平和积极活跃思维的青年大学生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补位”作用[3],农村必须想办法激发大学生下乡服务的热情,并且要有效留住这些青年人才。大学生是服务对象,也是服务者,服务乡村既是实践锻炼机会,也是知识传递的途径。因此,农村要积极引导服务项目尽可能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特长相匹配,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同时,服务项目还应该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乡村基层建设当中,让他们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状况,感受到服务的意义。农村负责人可以加强对农村发展现状的困境和未来潜力的宣传,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新农村”,展现出农村的良好风貌。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示范乡村、产学研合作基地,将乡村振兴相关专业与高校教学有效衔接,加强学生与乡村的情感连接,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大学生返乡参与乡村建设,除了思想价值和感情维系,经济收入也是大学生考虑的基本因素,因此,有必要及时完善大学生返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配套政策,通过给予返乡补贴、创业补贴等形式解决其经济困扰,让大学生能够留下来安心、热心服务乡村振兴。

第三,对高校来说,学校是大学生服务乡村的主要纽带,也是服务的保障。学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服务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学校还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资金支持,确保服务顺利开展。要做好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员和保障工作,从校内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同时做好宣传乡村振兴工作,从思想上传播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三农”情怀教育,将相关书籍、课程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安排中,将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将乡村振兴作为主题融入到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中去,从思想上让大学生认识到服务乡村建设是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和崇高使命[4]。课堂外可通过文件精神宣讲、实践基地走访、职业就业教育规划、榜样典型树立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增强思想根基。其次,要充分挥发学校产学研作用。通过产学研,帮助学生练就过硬本领,让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发挥学科优势中一展所长,农科大学生可主要帮扶农业生产技术,理工科大学生可主要帮扶美丽乡村的环境建设,文科大学生则可帮扶经济与精神文化建设。最后,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时俱进,制定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加强校内各单位协同合作,一改往日乡村振兴办公室等单一主体单独作战模式,形成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协同共进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信,是提高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的使命,需要大家付出不懈的努力和矢志不渝的精神。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应肩负起教育、动员和支持的责任;农村作为大学生返乡建设的舞台,应展现出其发展的巨大潜力。农村、高校、大学生三方结合、共同发展,才能加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又好又快实施,让乡村振兴进程发展更加稳健、有序、高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