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社区教育供需匹配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23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张 丹 董国珍 刘 红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立足于我国“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实现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

农村社区教育是由政府、社区、社会单位等提供给农村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机会,对农村和农民的作用至关重要,总体来说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能够促进农村社区和居民的协调稳定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了知识、技能和人才的要素供给,有利于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站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高度,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战略性措施。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教育,社区教育作为农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在建设美丽乡村、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可以化民风、启民智,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助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进而达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和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振兴,又涵盖了人才队伍、治理体系、生态文明振兴及民生保障的综合体[1]。想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需要培养一支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乡村干部队伍,同时也需要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高素质农民,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进行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一)农村社区教育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在于提升文化品格。农村社区具有文化选择、传承及创新的作用。因此,农村社区教育要具备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通过进行农村社区教育活动,一是要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将学校、社区活动中心、公共阅览室等整合成农村社区学习的区域。二是做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三是要发挥文化选择、传承和创新的作用,使农村社区文化中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先进的现代文化。

(二)农村社区教育能促进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基础较薄弱、现代化程度偏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度不够且发展滞后。针对农业经营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低下、农业增长方式粗放、农业生产规模小、环境资源压力大等问题,一是需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二是完善和丰富乡村产业体系。这些措施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进行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和高素质农民培养。

(三)农村社区教育促进健全乡村治理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治理的效能紧密相关,乡村治理需借助农村社区教育的平台统筹各类资源,凝聚民众力量,发挥其聚集效应,动员更多成员参与乡村治理,切实解决乡村治理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农村社区教育是乡村治理的有效辅助者,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有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机制,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经济与环境。

(四)农村社区教育是培育和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

乡风文明建设不但有利于优化乡村治理,提升乡村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生态文明,还有助于激发村民主体意识,转变乡村整体价值观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幸福指数。乡风文明建设是艰巨的任务,而农村社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选择和创新的功能,开展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乡风文明。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社区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匹配情况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社区教育供需不平衡

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供需矛盾表现为质量失衡、数量失衡、结构失衡。具体来说,数量失衡指的是农村社区教育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质量失衡体现在农村社区教育的供给来源途径较为单一且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乡村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结构失衡是指由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而引起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任其发展则会造成农村社区教育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失衡。

因社区教育的需求侧与供给侧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所以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农村社区的教育质量才得以不断提升。叶忠海教授认为,“农村社区教育是以消除农村社会问题、建设及发展社区、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农村社区教育是面向农村所有居民的,每个居民都应平等地享受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同地区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下,其社区教育供需都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此外,与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生产力水平低的地区其农村社区教育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就尤为突出。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社区教育供需不平衡的原因

1、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的资源整合开发水平不高。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着城乡差异大的问题,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社区教育资源不足,处于弱势状态。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资源开发能力显然不能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资源分布不平衡,没有进行合理有效分配。其次,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将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纳入到社区的发展整体规划及建设当中。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存在各司其职的现象,最终导致各职能机构相互割裂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供给主体是多方的,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发挥投资管理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而事实上,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市场激励机制,导致其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3、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封闭。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微观社会领域,包括社区内的中学校、事业单位、社会企业、社区党支部、社区服务中心等学习场所。但由于这些教育资源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机构或组织,而且只对特定的社区人群开放,所以导致了教育资源不能更好地被开发和整合。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供给路径和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供给模式

教育供给是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2]。目前,我国社区教育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供给侧的投资管理体制不成熟、资源整合水平较低。想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以资源配置为中心,并在宏观调控下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市场机制,使市场成为农村社区教育供给的动力,最终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二是要以投资体制改革为框架,改革社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社区教育投资体制。三是以控制教育成本,提高效率、兼顾公平,结合需求侧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供给模式。

(二)建立跨界融合的保障机制

目前,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跨界融合的保障制度。但目前我国在农村社区教育方面未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这就为供给侧的改革和实施带来了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供给。二是针对农村社区教育跨界融合的保障机制做出相关规定,同时由国家颁布与社区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教育监督和评价机制,促进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供给。

(三)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

政府各职能部门都能尽职尽责、全面贯彻国家政策,并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平公正,就能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经济是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农村社区教育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投入是否到位决定的。社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面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财政投入[3]。因此,要不断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支持农村居民结合自身条件主动学习,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切实保障农村社区教育资金供给及农村社区教育的长效发展。

(四)构建农村社区的学习共同体

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才振兴放在首位,建立起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团组织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治理体系,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农村社区学习供需平衡。同时,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较差,并不能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建立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农村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和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制定社会保障制度、任职资格规定、绩效考核条例、学习培训方案等,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要将所有社区居民都纳入社区学习圈,在加强宣传的同时还要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教育,以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的学习共同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