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焦作市分校 王道丽 朱文静 寇娇娇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作物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也是农业的“芯片”。笔者通过对焦作市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焦作市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种子产业体系完善,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形成了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育种企业和农民育种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育种体系,累计培育小麦品种25个,“温麦系列”良种成为焦作市乃至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全市小麦种子基地面积常年稳定在6.67万hm2以上,占全省小麦种子繁育面积的1/4,小麦种子除供应河南省外,还远销到山西省、河北省、安徽省等地,引领了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为农业丰收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焦作市缺乏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与先进地区相比,焦作市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研发团队,这已经威胁到焦作市现代种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焦作市科研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直接从事小麦研究的工作人员少,不及其他市科研单位一个部门的研究人员数量。
目前,焦作市的科研育种工作还停留在常规的杂交育种手段上,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现代化育种方法尚未开展,所以现代化的育种设施设备更是无从谈起,育种进程相对缓慢。
由于农业科研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不高,对优秀科技人才缺乏吸引力,出现人才流失、断层现象,没有稳定的科研团队,难以进行传帮带。周口市、新乡市、漯河市等市后来居上,目前均有全国知名的小麦育种专家,而焦作市知名的小麦育种家却寥寥无几,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温麦系列”虽在一定时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已后继乏力,作用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焦作市还没有种质资源系统化收集、创新、保护和利用的机构,虽然一些单位在开展小麦育种研究工作,收集了一批小麦育种材料和资源,但这些种质资源均受育种目标的影响,局限性较强,不具备优良性状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同时,焦作市没有一个部门具备专门的种质材料保存设施和设备,没有系统规范的繁殖、保存措施和管理办法。
焦作市现有平安种业、怀川种业等70多家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存能力差,缺乏像丰乐种业、隆平高科这样的大型种业公司,带动性不强,恶性竞争激烈,有待于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建议聚合焦作市现有科研育种单位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合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创新优势,强化品种选育功能;发挥种业公司的成果转化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强与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的合作力度,试行政校合作、院企协作模式,依托现有科研基地,引进科研领军人才;加大投资力度,更新设施设备,升级先进育种手段,创新育种资源,增强创新能力。
建议焦作市财政设立“专项人才引进、培养基金”,实行人才推动战略,营造求贤若渴、广纳人才、筑巢引凤、唯才是举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实行财政补助。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多奖、重奖作出科技贡献的农业科研人员。同时以公开招聘的形式招录优秀人才,做到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有储备,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建议焦作市聚合国家、省、市、县多方财力,支持种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在焦作市规划建立国家级优质小麦种子生产保障基地,不断提升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水平;整合种子企业资源,规范种子品牌,通过兼并重组、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建设,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小麦种子产业集群,重塑“温麦良种”品牌形象。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是良种选育的基础,对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及生物学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申请在焦作市设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机构,专门负责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创新、利用工作,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力争培育更多优质、广适、绿色、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巩固焦作市中原农业“硅谷”地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