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无公害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时间:2024-05-23

芹菜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2、胡萝卜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重要的蔬菜之一。本文总结了芹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包括芹菜斑枯病、芹菜斑点病、芹菜蚜虫等,以期促进濮阳县的芹菜优质高产。

一、芹菜斑枯病

芹菜斑枯病又称叶枯病、晩疫病,俗称“火龙”,是芹菜发生普遍且又严重的一种病害。此病在储运期间还能继续发生。该病主要为害芹菜的叶片和茎及叶柄。

(一)症状识别

芹菜斑枯病有大斑型和小斑型2种,叶、叶柄、茎均可染病。大斑型多分布在亚热带,小斑型多分布在温带。大斑型一般老叶先发病,后侵染到新叶上。叶上病斑多散生,大小不等。初为淡褐色,油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后,中部暗褐色,开始坏死。外缘多为绿红褐色且明显,中间散生少量小黑点,后期病斑可扩大到3~10 mm。小斑型开始时与大斑型区别不大,但后期病斑中央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边缘明显,黄褐色聚生很多黑色小粒点,病斑外有1圈黄色晕斑,病斑直径不等,但多数小斑类型一般很少超过3 mm,常数个病斑联合。叶柄和茎部染病,病斑褐色,长圆形稍凹陷,中部散生黑色小点。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

芹菜斑枯病是由半知菌门壳孢属的一种真菌侵染所致,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病残体上越冬,可存活1年以上。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即可染病,染病幼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育苗畦内又可传播蔓延。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借气流、水滴飞溅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经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8天左右。染病部的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并进行再侵染,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因此在气温20~25 ℃、湿度大时发病重。棚室芹菜栽培时,较易满足上述条件,加上昼夜温差大,结露过多,均能诱发此病。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或对带病种子进行消毒。从无病株上采种或采用存放2年的陈种,如采用新种要进行温汤浸种,即48~49 ℃温水浸30 min,边浸边搅拌,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看苗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3.保护地栽培要注意降温排温,白天控温 15~20 ℃,>20 ℃要及时放风,夜间控制在10~15 ℃,缩小日夜温差,减少结露,切忌大小漫灌。

4.保护地芹菜苗高3 cm后有可能发病时,每667 m2用45%百菌烟剂熏烟200~250 g,或每667 m2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 kg。露地可选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隔7~10 d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芹菜斑点病

芹菜斑点病又称早疫病或叶斑病,主要为害叶面,也发生在茎和叶柄上,从苗床直至收获都可发病。多雨时特别容易发生,是对芹菜为害较重的一种病害。

(一)症状识别

叶片被害初期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斑点,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呈褐色或灰褐色,边缘黄色或黄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灰色霉层。叶柄受害,病斑呈水渍状、椭圆形或条形斑,灰褐色,凹陷。严重时倒伏,高湿时病斑上生有灰白色霉层。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

芹菜斑点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侵染所致,以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棚室栽培的芹菜病株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病斑上的病菌也可通过风、雨、农事操作来传播。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该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2~28 ℃,相对湿度为85%以上。但在高温干旱而夜间结露的情况下,也易发病。此外,缺肥、缺水或大水漫灌、生长不良等都容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方法是用48~49 ℃的温水,保持衡定温度,浸种30 min后,立即投入到凉水中散热。注意浸种时要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

2.实行轮作。与其他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也可将种子存放2~3年后使用。

3.加强管理施足肥料,培育壮苗,防雨遮阴。定植后适时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加强棚室通风,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残体。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然后立即喷药防治,可用1.0:0.5:200倍的波尔多液加0.1%硫磺粉,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代森铵800~1000倍液,每5~7 d喷施1次,共喷2~3次。另外,在大棚、温室条件下,还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15 kg/hm2,隔9 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或交替施用2~3次,效果很好。

三、芹菜蚜虫

(一)发生规律

蔬菜蚜虫主要以成虫及若虫在菜叶上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变形,植株生长不良。在我国北方地区,春秋季呈2个发生高峰。桃蚜的发生起点温度为4.3 ℃,在24 ℃时发育最快,高于28 ℃时则对生长不利。每天平均产仔量1.1~3.3头,平均寿命 21~69 d。

(二)防治方法

加强预测预报。一是利用蚜虫趋黄特点,用黄皿、黄椒诱集有翅蚜虫,初见期后2~7 d为有翅蚜迁飞的高峰期,即防治适期。二是蚜虫数量比调查,每2~3 d调查1次,主要调查成蚜和若蚜的比例如蚜群中若蚜与成蚜的数量比,桃蚜为2.17~2.91或 2.03~2.05时,萝卜蚜若蚜与成蚜的数量比值为8.56~9.76或8.29~10.03时,说明迁飞扩散即将开始,应立即防治。

由于蚜虫繁殖速度快,蔓延迅速,因此,必须及时防治。一般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但蚜虫多着生在心叶及叶背皱缩处,药剂难以全面喷到,所以除要求在喷药时周到细致外,在用药上最好选择兼有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如国产50%抗蚜威或英国进口的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这2种药剂防治效果好且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天敌无害。其他还可选用灭杀毙6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防治效果均较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