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新县茶产业办公室 董慧
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县茶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新县茶产业办公室 董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旋律。茶产业是新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决定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新县茶产业现状
“中国名茶之乡”新县是河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多次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等殊荣,茶叶是新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万hm2,产量460万kg,产值10亿元。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面积有0.4万hm2,有机茶园133.33 hm2;茶叶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园3个;培植新林公司、华隆公司等20家规模加工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新林公司荣获“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培育八里畈镇和陈店乡2个“河南省茶产业明星乡镇”;除绿茶和红茶主导产品外,另开发砖茶、禅茶、花茶、养生茶、速溶茶粉和茶酒等品种;打造“新林玉露”“羚锐正山堂养生信阳红”等茶叶知名品牌,“新林玉露”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进入到结构矛盾突出、涨跌变化敏感、消费趋于理性的新阶段。从国际、国内来看,传统产茶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档茶、礼品茶等土特产品销售严重缩水,市场逐步萎缩,茶叶消费回归大众消费市场。
(一)茶园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成本高、效益差
新县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茶园耕作和茶叶采摘主要是依靠人力以“纯手工”或“半手工”的形式进行,生产效率低、耗时长、成本高、效益差。
(二)茶园管理粗放,抗御灾害能力弱
茶园的管理水平和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参差不齐,茶园的抗灾害能力弱。
(三)加工过于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
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不稳定,创新性、延伸性不足。新县茶产业目前的基础性建设仍显滞后,茶叶种植、加工规模小且过度分散,生产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普遍落后,产品绝大部分属于初级农产品,新产品及茶叶深加工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明显不足,成本高、利润低。
(四)品牌不响
茶叶产品种类多,品牌少;名茶多,名牌少。
(一)加快产业基础性建设,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办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强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在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茶叶智能化加工、茶叶精深加工及产品可追溯性等方面,向着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一家一户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
(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转型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作思路。首先,树立大众茶不等于低档茶,大众茶可做成品牌茶的观念。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茶、夏茶、秋茶均衡开发的转变,从注重芽茶利用向注重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的转变,从注重发展高档茶向发展高中低档茶并重的转变,在大众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其次,树立通过深加工将初级农副产品茶叶转化为工业产品,积极开发绿茶粉、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三)提升茶叶一产以外的价值,探讨“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
以生态茶园为载体,发展观光休闲养生业,将一产和三产相融合。从产业链和产品延伸角度,探索建设“茶、果、花、林”间作体系和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发展“生产+旅游观光”模式的生态观光茶园来体现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
(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市场和营销转型
建立现代茶叶流通体系、“互联网+”网络体系,鼓励跨区域开设连锁店、专卖店,范围可涵盖茶食品、饮料、深加工产品等所有涉茶产品。
(五)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品牌升级
信阳毛尖和新县名优茶均来源于地理资源,属于资源经济,停留在理化指标上,这类产品受资源约束,难以做大。因此,在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强力宣传和推介,打造和建设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机制
对于传统茶叶市场,前期投入资金量大,后期资金回笼缓慢是诸多茶企面临的最大问题。茶业供给侧改革,解决茶企的资金流动问题是关键。因此,在加大对龙头企业、业主、大户等主体以奖代补的同时,加大相关涉农项目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地水、电、路等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金融部门应不断完善信贷融资机制,加快探索农、企、银三者之间产业化投入融资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茶叶信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信用农户,切实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