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湖浮游动物季节变化与鳙鱼鱼产潜力估算

时间:2024-05-23

吴延志,陈宗永

(南宁市南湖公园,广西 南宁530021)

南湖是南宁市最大的一个城市内湖,位于南宁市政治、文化、金融的核心区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受海洋气候调节,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少霜无雪,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降雨量1 300 mm;年平均日照1 827 h,年平均水温25.4℃,pH值6.8~8.0之间。南湖是南宁市的一张名片,具有观光、游览、防涝及调节小气候等功能。全湖总面积约107 hm2,其水体为东西走向,长条形,长约3.8 km,宽0.25~0.38 km,平均水深1.5 m;按照水流方向由西向东,通过跨湖的九拱桥和南湖大桥将湖区分为上湖、中湖、下湖3个区域,水体通过桥孔可以自由流动。由于南湖特殊的地理环境,南湖的生态功能尤为突出,维护好南湖水体生态系统,确保水质稳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鱼类等生物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保持水质稳定是湖泊生态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图1 南湖浮游动物采样点分布状况

鱼类的合理投放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南湖的浮游动物进行定性、定量监测分析,从而估算出南湖鳙鱼的产量及合理放养量,为南湖的生态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采样点的布置及采样时间

根据南湖呈东西长、南北宽的现状,在南湖上湖、中湖、下湖沿横向各设置3个共9个采样点(图1),分别于2017年1月、4月、8月、和11月各采样1次。

1.2 样品的采集、保存及种类鉴定

1.2.1 定性样品 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体表层以下来回拖动(网口上端不露出水面)5 min,将滤取的样品放入标本瓶中,并将每一湖段3个采样点的样品放入同一标本瓶中混合,然后加入1 mL刘哥氏液固定带回实验室。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手册》[1]的方法进行采样处理和生物的计算,同时参照《淡水微生物图谱》[2]进行浮游动物种类的鉴定。

1.2.2 定量样品 根据采样点的深度,使用5 L有机玻璃采水器,每个采样点每隔0.5 m采集1次水样,将每一湖段3个采样点共45 L水样混合,取出1 L混合水样放入标本瓶,加入4%的福尔马林固定带回实验室。把1 L混合水样样品从标本瓶移到沉淀器中沉淀24 h后浓缩并定容到30 mL,然后吸取1 mL浓缩液注入1 mL计数框中,在10×20的放大倍数下计数原生动物和轮虫的数量各2次,把两片的平均数作为计数结果。其余44 L混合水样用13号浮游生物网过滤,过滤样品放入标本瓶中加入4%的福尔马林固定,浓缩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后用于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定量计数。

1.3 数据处理

1.3.1 换算单位体积中各类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公式:

式中:N-1升水中各类浮游动物计数;V-水样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C-计数框的容积(mL);W-采水样体积(L);P-镜视各类浮游动物个数。

1.3.2 单位水域饵料生物鱼产潜力公式

式中:F为单位水域饵料生物鱼产潜力(kg/hm2);W为某类饵料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mg/L);H为平均水深(m);P/B:某类饵料生物的年生产量与生物量之比;T为利用率;f为饵料系数。

1.3.3 放养量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优势种

经调查南湖浮游动物有48个种属,其中轮虫的种类最多有26种属,占54.17%;原生动物次之有9个种属,占18.75%;排在第3位的是枝角类有8个种属,占16.67%;种类最少的是桡足类有5个种属,占10.42%(表1)。

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为轮虫类的裂足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前节晶囊轮虫,及桡足类的无节幼体。

2.2 浮游动物的密度及季节变化

2017年南湖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529.6 ind./L,其中原生动物的年平均密度11.8 ind./L,占比3.0%;轮虫的年平均密度406.6 ind./L,占比74.1%;枝角类的年平均密度18.0 ind./L,占比2.45%;桡足类的年平均密度93.2 ind./L,占比20.5%(表2)。轮虫是构成南湖浮游动物的主体,其它的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占比都较低,占比20.5%的桡足类80%以上都是无节幼体。

从季节上看,夏季浮游动物的密度最高892.6ind./L,冬季浮游动物的密度最低135.7 ind./L。总体来看,浮游动物密度季节的变化趋势: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2.3 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

南湖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平均值1.420 mg/L,其中原生动物的年平均值0.60×10-3mg/L占比0.07%;轮虫年平均值0.406 mg/L,占比28.72%;枝角类年平均值0.361 mg/L;桡足类的年平均值0.652 mg/L。故对南湖浮游动物生物量贡献最大的是桡足类,其次是枝角类,排在第三位的是轮虫,原生动物的生物量0.60×10-3mg/L最少。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季节变化规律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表3)。

2.4 南湖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

南湖浮游动物数量水平分布以中湖最高(601.9 ind./L),其排列为中湖>下湖>上湖;浮游动物生物量水平分布以下湖最高(3.062 mg/L),其排列为下湖>中湖>上湖(表4)。

表1 南湖浮游动物组成

表2 南湖浮游动物密度及其季节变化

2.5 南湖浮游动物鳙鱼产潜力估算与放养量

2.5.1 鳙鱼产潜力评估 南湖平均水深1.5 m,可养鱼面积107 hm2,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2.345 mg/L,P/B系数20,利用率50%,饵料系数10,仅按浮游动物量估算南湖的鳙鱼产潜力35.18 kg/hm2;全湖可产鳙鱼约3 764 kg。

表3 南湖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

表4 南湖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水平分布

2.5.2 理论放养量 南湖鳙鱼的起捕规格2.5 kg/尾,回捕率达到20%,按浮游动物量理论上估算,南湖放养量70尾/hm2,则全湖的放养量为7 528尾。

3 讨论与结论

3.1 南湖季节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问题

根据调查南湖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最高、冬季最低,密度年平均值529.6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1.420 mg/L。结果与安徽的太平湖[3]一致;形成南湖浮游动物的数量及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这可能与南宁市的夏季同时也是雨季有关,往往降雨量较大且次数多,周边大量的雨水汇集南湖,带来了大量的有机碎屑、细菌和其他营养物质,加上水温高(大于25℃),适合浮游生物的快速生长,形成了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暴增,导致了浮游动物高峰值出现在夏季。在监测时间上采样的月份不同,有可能造成南湖南湖与武汉东湖[4]、惠州西湖[5]的高峰值出现在秋季的情况不同。

3.2 南湖鳙鱼产潜力问题

根据统计,2017年南湖实际起捕出售的鳙鱼商品鱼达到9 695 kg。但是,如果仅按照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计算,南湖鳙鱼产量约3 764 kg左右。实际产量比理论值要高很多。出现这情况与鳙鱼是虑食性鱼类,在天然水体中,鳙鱼除了虑食浮游动物外,还可以从水体有机碎屑和细菌中获得能量,因此在估算鱼产潜力时还要考虑外源性食物有机碎屑和细菌对鱼产潜力的贡献。如果参照鲢鱼鱼产潜力外源性食物有机碎屑和细菌计算方法[6],南湖鳙鱼产潜力在浮游动物计算量基础上按照有机碎屑增加100%,细菌增加50%计算,其潜力达87.95 kg/hm2,全湖鳙鱼9 411 kg;这个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对于浮游动物食性的鱼类鱼产潜力估算过程中,有机碎屑和细菌的贡献率也可以参照此比例进行计算。

3.3 南湖鳙鱼的合理放养量问题

南湖的捕捞方式是捕大留小,要求的鳙鱼商品鱼规格较大2.5 kg/尾,上市的鱼为3龄以上,按照回捕率20%计算,同时考虑有机碎屑和细菌的的作用,在浮游动物的基础上分别增加100%和50%,南湖鳙鱼的合理放密度为176尾/hm2,全湖放养量为18 832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