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9年江苏省主要淡水鱼病情监测分析

时间:2024-05-23

刘肖汉,方苹,倪金俤

(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南京210036)

自2016年以来,水生动物病情监测数据由测报机构和监测点通过“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系统”报送。2019年江苏13个市76个县(市、区)共设立测报点460个,测报员418名,监测养殖品种34种。发病种类29种,其中鱼类品种24种。未发病种类5种。监测面积34 565.1 hm2。从监测数据来看,全年监测到的鱼类疾病种类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真菌性疾病等。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等。

1 鱼类病害总体情况

受各种因素影响,鱼类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2019年江苏省监测到测报区鱼类平均发病面积比例3.88%,发病区域病死率5.08%。全年发病范围广、时间长,春季鱼类好发体表性疾病,包括赤皮病、竖鳞病,水霉病等;3—4月水霉病、鳃霉病等真菌病大面积爆发,对鱼种危害较大,早春或晚冬天气,容易诱发真菌病,主要由于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后人为操作不当,引起外伤,鱼体表掉鳞,免疫力低下,加上养殖密度过高发生挤压碰伤、养殖管理不当等引起发病;4—6月水温持续升高,鱼类病毒病开始流行,鲤春病毒血症在春季水温8~20℃,尤其是13~15℃时流行,水温超过22℃不发病。本年度测报区未监测到鲤春病毒血症发生。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流行于4—11月,在15~30℃均可发病,4—6月、9—11月为高峰季节,本年度仍然是鲫鱼养殖中严重的病害之一。

6-8月份是全省主要养殖生产期和鱼类生长高峰期,也是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类疾病的高发期。夏季鱼类病毒病主要为草鱼出血病,发病水温的低限为25℃左右,暴发大多发生在水温几次陡降后的回升过程中。锦鲤疱疹病毒病最适发病水温在18~28℃,测报区未监测到该病害发生。8月中下旬水温开始回落,发病面积比例逐渐下降,气温下行时,鱼类寄生虫容易大量繁殖,水质往往会变差,更容易诱发疾病。鱼群整体免疫力低的塘口,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重新爆发。总体来看,引起病死率高的病害常呈现并发现象,如草鱼烂鳃、肠炎、赤皮并发,病害原因的复杂性增加,病害朝着综合发病方向发展。各类水产一旦发病,则会出现多种病情,而一旦发病,则往往不可收拾,病情控制难度大。

细菌性败血症流行范围广,多呈急性流行,占上报疾病比例28.56%。其次为细菌性烂鳃病和肠炎病,分别占上报疾病比例15.17%和9.27%。低温时期鱼类真菌性疾病也比较普遍,占上报疾病比例5.24%。鱼类病毒性疾病主要为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占比分别为1.78%、5.34%、0.75%、0.19%。

表1 淡水鱼监测面积、发病面积

图1 监测到的鱼类疾病比例

表2 2019年监测到的淡水鱼类病害汇总表

2 不同品种养殖病害情况分析

2.1 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以淡水池塘养殖为主,病原种类较多,平均发病面积比例2.25%,发病区病死率8.15%。监测到病害有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疥疮病、竖鳞病、烂尾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三代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水霉病、鳃霉病。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是近年来我省养殖鲫鱼中暴发的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在盐城大丰等鲫鱼高密度养殖区流行,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危害严重。异育银鲫鱼苗、鱼种以及成鱼对鲤疱疹病毒Ⅱ型敏感,病死率高达90%以上。患病鲫鱼以鳃丝充血、出血、胸腹鳍基部充血为典型特征。2020年度监测到该病发病面积比例3.92%,发病区病死率12.01%,仍是引起鲫鱼损失严重的病害之一。

2.2 草鱼、青鱼

全年均有病害发生。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3.18%,平均发病区病死率3.93%。从整体看,1—4月真菌病发病率30.33%,病死率2.47%,6—8月细菌性败血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肝胆综合症常见、多发。江苏今年2月左右持续阴雨天,气温起伏变化快,昼夜温差大,对草鱼的正常生长影响很大,加上草鱼存塘量大,管理不当,导致部分地区“草鱼三病”爆发,发病鱼的规格大多在0.15 kg以上,尤其以去年11月至2020年3月开春前后,拉网造成鱼体表机械损伤的塘口,发病率很高,病死率可以达到80%~100%。解剖发现草鱼肝脏有较多的脂肪粒和纤维化症状,脾脏肿大,肠道和鱼鳔严重出血,鱼体表有不同程度的溃烂,头两侧都有类似擦伤的症状,受伤处时间长后产生水霉。经调查,主要发病的原塘或转过塘的草鱼在去年越冬前都没有系统的做过保健免疫,鱼整体体质较弱,抗应激能力弱。部分养殖户没有做药敏试验的条件,随意选择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药物,对肝脏损伤加大,鱼体出现耐药性,耽误了治疗时间,致使病情加重。

图2 异育银鲫各月的发病面积比例和病死率

图3 草鱼、青鱼各月的发病面积比例和病死率

2.3 鲢鳙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2.68%,平均发病区死亡率5.26%。监测到病害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烂鳃病、烂尾病、赤皮病、打印病、水霉病、鳃霉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等。危害最为严重的为肠炎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水霉病,测报区发病面积比例分别为4.86%、4.36%、3.99%、1.32%。

2.4 鳊鱼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20.19%,平均发病区死亡率3.27%。监测到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指环虫病、中华鳋病。以细菌性败血症发病范围最广,平均发病面积比例28.49%,平均发病区病死率4.17%。

2.5 鳜鱼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4.27%,平均发病区死亡率13.18%。监测到病害主要是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细菌性败血病、烂鳃病、车轮虫病、黏孢子虫,水霉病等,病害范围分布在扬州地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主要流行7—8月,平均发病面积比例2.36%,平均发病区病死率32.48%。

2.6 泥鳅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4.92%,平均发病区死亡率0.96%。主要病害有溃疡病、烂鳃病、烂尾病、肠炎病、指环虫病,以沭阳、赣榆地区为主。

图4 鲢、鳙各月的发病面积比例和病死率

图5 鳊鱼发病面积比例和病死率

2.7 鲤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2.99%,平均发病区病死率0.57%。主要疾病有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及车轮虫、指环虫等常见寄生虫病,以徐州、宿迁、连云港地区为主。

其他养殖鱼类如黄颡鱼、鲈鱼、乌鳢、白鲳等也不同程度地监测到了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但病害范围较小,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为主。此外一些测报区还出现了泛塘和不明原因引起的疾病。

3 病害流行预测与对策建议

3.1 鱼类病害预测

图6 鳜鱼面积比例和病死率

随着气温降低,全省大部分地区进入到养殖淡季,很多养殖户往往会放松警惕,造成水产品冻害、缺氧、病害等发生,严重影响到收益。下一阶段应继续加强养殖管理,进行科学起鱼、塘口清淤、水质管理消毒、防逃网片加固等。清塘消毒方面,冬季养殖间歇期间,要采用阳光曝晒、药物清塘等措施,尽可能杀灭淤泥或水体中的病毒病原,清除传染源,改善池塘底质环境。

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预测2020年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区仍将发生鱼类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以及鱼类锚头鳋病、指环虫病等寄生虫病。需重点关注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草鱼出血病等危害较重的鱼类疫病。

3.2 对策建议

接下来,应继续抓好养殖生产,为2020年渔业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一是加强生产管理。通过改善池塘水质和地质条件,优化养殖环境,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保证养殖动物可以充分摄食、健康生长,避免饵料过量投喂、营养不均衡。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提前做好病害预防,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适量拌入多维、免疫多糖等增强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等有效防病。

二是做到精准用药。在养殖过程中针对鱼体上的常见寄生虫和从患病鱼体中分离的致病菌,利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精选高效药物。对水产种类进行药物防控时,使用剂量科学、合理,避免多次、大量使用各种药物对养殖鱼类造成应激性刺激,尽可能选用对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与益生微生物破坏作用小的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内服,且避免长时间高剂量使用药物。

三是完善病害生态防控机制。为实现水产养殖的长远发展,需要开展生态防控机制,对渔业生产系统进行整体控制和调节,为渔业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科学、合理的生长环境,控制养殖密度,最大限度减少密度胁迫,合理配养,遵循生态互补原则,减少病害发生,促进鱼类健康成长。提高水产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减少因环境刺激而暴发的病害现象。

渔业推广部门和养殖单位应关注本地区易发多发病害、不明病因疾病发展动态,掌握疾病发展动态及流行规律,充分运用“鱼病远程诊断”等科技平台,实现病害防治网络化、安全用药规范化,水生动物防疫工作信息化,不断提高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渔业增产增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