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淡水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时间:2024-05-23

任常军

(鄄城县水产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600)

目前,水产养殖业正逐步由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生态高效、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转变。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推广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水产品与水生植物(渔藕、稻渔以及鱼菜共生)等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模式、人工湿地生态净水循环养殖模式、多层级(多种鱼类、多种规格)鱼类混合高密度养殖模式等。淡水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推动我国渔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传统的淡水养殖模式以高产出为目标,提高了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疫病的高发等问题,导致水产养殖面临着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生态环保的压力。因此,淡水养殖业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向生态高效、绿色健康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淡水渔业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是本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一些新型养殖模式,以达到环保生态、产品优质、高质高效绿色的目的。

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是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其实质是从渔业生产的细节着手,严格渔业生产规程,满足养殖水产品高效生长的各种要素,采取科学的、以预防为主的疾病控制方法,优化养殖方式方法,实现高效生产且生态环保的目的。解决传统渔业存在的高耗、低产、生态、品质的瓶颈问题,有效发挥养殖池塘与养殖产品的生产潜力,充分提高投喂饵料以及天然饵料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发掘水体的载鱼量,实现水产品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1 鱼菜共生种养结合养殖模式

鱼菜共生是一种生态的水产品与农作物共生的种养模式,是把渔业与农作物两种生产技术,通过合理的、优化的科学设计,使之实现物质循环、绿色生态、增产增效的目的。一方面渔业生产不需要进行尾水治理;另一方面种菜不需要额外施肥。从而减少成本投入,以及渔业生产尾水治理的成本,解决了养殖尾水导致的环境污染的系列问题,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

在传统的渔业生产中,由于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剩余饵料的累积,水体中的氨氮不断增加,造成养殖水域的水质恶化。通过鱼、植物共生系统,渔业生产尾水输送到水生栽培植物系统,水中的粪便、剩饵就会被水生植物吸收,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肥料,被充分利用并分解,从而促使水生植物、养殖水产品、水体的微生物等形成有益营养链,达到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1]。鱼菜共生种养结合养殖是一种低碳、动态、可持续的循环生产模式,有效解决了渔业生产导致的生态危机问题。

1.1 直接漂浮模式

采用泡沫板等可漂浮体,直接把水生植物苗种定植于漂浮体上。但需对植物的根系进行围网保护,这种模式可栽培面积小,效率也低,操作方法简单。

1.2 渔业生产水域与植物生长体系分离模式

养殖尾水导流至种植有植物的硝化床,供植物吸收,对养殖尾水的有机物进行分解。经由硝化床过滤、植物吸收后,将初次吸收、过滤的养殖尾水排至水培蔬菜区,被水生蔬菜的根系吸收后,注入水产养殖池,形成水资源的生态循环。这种模式适用大规模养殖生产,生产效率高,循环系统较稳定。

1.3 养殖水体与栽培灌溉系统相连接模式

养殖排放的尾水直接灌溉至植物栽培设施,经由栽培设施过滤、植物吸收分解后,再注入养殖水域。这种模式大多用植株相对较为高大的植物,且需要选择豌豆大小的陶粒、石砾等作为栽培基质,才可起到较好的过滤效果。

1.4 水生植物系统模式

是一种水产养殖鱼类与种植农作物循环共生的模式,在蔬菜栽培田块上做好防渗漏处理,再回填土壤,修建用来种植水生蔬菜的基础设施。将养殖尾水直接引入该蔬菜种植基地,再从另一端循环至池塘,这样水生蔬菜能有效吸收养殖尾水中的营养成分,达到良性的生物滤化作用。

鱼菜共生的养殖模式的优点:(1)由于养殖水产品对农药特别敏感,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农药,因此避免了农药和渔药的残留。(2)鱼菜共生大多可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基本不接触土壤,也就不可能受到土壤中重金属等污染,因此该系统中的农作物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种植方式。(3)通过种植植物的净化作用,降低了养殖鱼类疾病暴发的风险。(4)鱼菜共生模式,既生产了经济鱼类,也收获了经济农作物,既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又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提升。

2 多层级(多种鱼类、多种规格)鱼类混合高密度养殖模式

多采用“吃食性鱼类与滤食性鱼类混养”“鱼类、鳖类、虾类混养”等模式[2],组合成“鳖、鱼同池混养”“名优鱼类与鲢、鳙同池混养”“河蟹与青虾同池混养”等模式。能够节约水域空间,形成生态循环互补,达到稳定水质、营养成分充分利用、减少病害发生、减少尾水有害物质等目的。

2.1 “鱼+鳖”混养模式

鳖对弱鱼(病鱼)具有淘汰作用,鳖行动迟缓,可以以不活跃的病鱼、伤鱼为饵料,因而能够消灭鱼群病害的发生与传播。

2.2 鲢、鳙与其他吃食性鱼类

除鲢、鳙外,大部分鱼类能够使用配合饲料,被称为“吃食性鱼”,其粪便和食物剩饵形成的腐屑,是鲢、鳙很好的饵料,因此鲢、鳙被称为“肥水鱼”,养殖适量的鲢、鳙可对整体的生态循环系统进行调节。鲢可以滤食养殖水体中的剩饵碎屑以及富裕的浮游植物等,鳙可以食用养殖水域中的腐殖物质,来净化水体,防止水体过肥,为其他鱼类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2.3 以河蟹为主养的多营养层级的养殖模式

植物是多营养层级的基础,虾蟹生长需要投饵养殖,水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提升水体质量,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水草具有光合作用,提高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溶解氧;水草的生长可以消耗水体中的氨氮等物质,保持良好的水质。二是水草是虾、蟹喜爱的植物性饲料。三是可以作为虾、蟹活动场所,为其提供隐蔽的空间。四是可以提升虾、蟹的口感等品质。虾蟹混养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饵料。

2.4 多种规格鱼类的混养技术模式

该种渔业生产养殖模式,可以将先达到商品鱼规格的成鱼先捕捞销售,再补放鱼苗,实现轮捕轮放,提高产鱼量,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提高了水体载鱼量,充分利用水资源。

3 多级人工湿地生态净水循环养殖模式

人工湿地生态净水循环养殖模式,是生态池塘和人工湿地相结合的一种健康养殖模式[3]。通过湿地对水产养殖池塘产生的养殖尾水进行修复处理后,再次加注至养殖池塘,实现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充分利用生物学生态循环、水处理、工程学等技术,对养殖池塘进行再设计,改造进排水等基础设施,既形成湿地,又修复池塘生态环境,采用多层级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池塘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养殖过程中尾水的排放,形成节约友好的节水型养殖模式。

总之,不论采取何种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都以能够有效去除或利用养殖水体中富余的营养元素、提升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减少养殖水产品病害的发生为目的,使养殖尾水达标或不排放,产生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