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罗氏海盘车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时间:2024-05-23

赵祺

(1.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611;2.河北省近海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唐山 063611)

2021 年3 月,被称为“美丽杀手”的海星大量出现在山东省胶州湾近海海域,由于附近海域养殖蛤蜊和牡蛎,因此海星的出现,给当地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海星是我国近海最常见的棘皮动物之一,具有广温性、广盐性、食性广和繁殖能力强等特点。现以罗氏海盘车为例,进行相关阐述。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钳棘目、海盘车科,为海洋常见大型无脊椎动物之一,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方海域[1]。其生活环境主要由沙质或沙砾的岩石构成。罗氏海盘车为肉食性海洋动物,以贝类和部分行动迟缓的底栖棘皮动物为食物来源。

1 罗氏海盘车生物学特征

罗氏海盘车为扁平状,表面积较大,外部形态有棘刺,呈五角形,由中央盘和5 条腕组成。中央盘分为口面和反口面。口面具口,由围口膜包被,口面有下缘板,每个下缘板分布着2 个下缘棘[1]。反口面微微隆起,中央部有肛门,周围有筛板,多孔[2]。腕基部较宽,主要由细小的骨片构成,骨骼排列整齐,骨片与中央盘上的骨片连接在一起,将腕部牢固连接在体盘上[3],半径最长可达120 mm,且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4]。腕内存在步带沟,具有呼吸和运动作用[5-6]。腕边缘有3~5 个棘刺。

罗氏海盘车体腔较发达,体腔有消化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体腔内各器官延伸至腕中。消化系统具有口、食道、胃、直肠和肛门。感觉器官位于腕末端,由1 个或多个眼点组成。生殖系统位于腕基部位的两侧,生殖系统在繁殖季节膨大,充盈体腔。其他系统还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水管系统等。

2 罗氏海盘车的暴发原因

2.1 饵料的充足

罗氏海盘车等海星主要摄食蛤、牡蛎、蚶、扇贝、贻贝等贝类[7]。其对贝类的摄食能力强,根据研究显示:刚满1 个月的小海星,6 d 内吃了50 多个小海螂,1 个海星1 d 内可以摄食5~6 个海蛤[8]。近年来,我国贝类养殖业蓬勃发展。以山东省贝类养殖产业为例,贝类养殖面积为352 000 hm2,约占全国贝类养殖面积的29.2%;贝类养殖产量3 922 000 t(其中淡水贝类400 t),约占全国贝类养殖产量的27.2%,位居全国沿海省份贝类养殖产量首位[9],经计算可知其密度平均为11.14 t/hm2。贝类养殖量巨大,为罗氏海盘车等海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2 适宜的生存环境

生物的生存除充足的食物外,还与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罗氏海盘车等海星具有广温性、广盐性的特点,适宜的水文因子、营养盐、溶解氧等环境为罗氏海盘车等海星的大面积的暴发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

2.3 敌害生物少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摄食海星的生物减少,为其生长提供了安全的保障。由于小黄鱼资源量下降和海鸥、水獭等数量的减少,导致了罗氏海盘车等海星的大量繁殖[10]。

3 罗氏海盘车的危害

罗氏海盘车的暴发直接导致海洋中生物数量的减少,破坏了海洋生境,不利于海洋多样性的构建。罗氏海盘车等摄食生物主要以贝类为主,罗氏海盘车等海星大面积暴发直接损害养殖户的利益,不利于贝类等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由于海星的泛滥,在过去的27 年中,该海域40%珊瑚白化,破坏了该海域的生态系统。2007 年我国青岛菲律宾蛤受海星的影响,损失超过100 000 t 的蛤。

4 罗氏海盘车的防控

4.1 捕捞采集

现阶段,捕捞是主要的控制方式。根据暴发时间,采用拖网、地笼网、刺网、网阵等渔具渔法结合人工潜水捕捞上岸集中处理,可用于优化黏性土壤功能,禁止将其破碎后重新投入水中,防止再生[8]。

根据张秀梅等[11]的研究,海水温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多棘海盘车性腺发育的基础,温度低可刺激个体繁殖。因此掌握其生长、繁殖规律,在繁殖前捕捞成体罗氏海盘车,在繁殖后期对其受精卵进行采集。建议在受精卵发育至6~40 d,即羽腕幼虫和短腕幼虫期,用浮游生物网对还未进行食性转换的幼虫进行捕捞,以减少补充幼体的数量[12]。

4.2 敌害生物投放

加强对罗氏海盘车等敌害生物的研究和投放工作,弄清更高层营养级摄食习性,探究其对罗氏海盘车的作用机理,确定投放种类、投放规格,投放密度等,利用生物操纵原理对罗氏海盘车进行有效杀灭。

定期组织增殖放流活动,特别是将鲈鱼、河豚等人工苗种进行放流,既促进渔业资源增殖,又可减少罗氏海盘车等海星的数量,减少危害[10]。

4.3 药物施用

早期研究人员通过施撒熟石灰的方法处理海星,效果较好。现阶段,李淑芸[12]利用铵盐和醋酸等对海星行为反应进行研究,发现海星对不同浓度的化学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负趋向反应,并建议放苗种的前10 d 左右在增殖区投放铵盐缓释带。但其释放后对相关海域是否有其他不利影响,仍需加以研究。

4.4 合理放养

针对罗氏海盘车的大面积暴发,要从其食物源入手,改变原有不合理养殖模式。根据有关海域具体情况,按照共生原则,充分利用水体,通过混养、立体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等方式,选择适合的品种,投放适合的规格,确定适合的数量,在保证水体健康的前提下,提高收益,减少罗氏海盘车等的危害。孙田革经过调查确定海水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以3~5 个品种确保海水池塘利益最大化,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循环,使池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13]。

4.5 设施构建

加快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构建海藻场和海草床等生境设施。人工鱼礁投放后,通过改变流场,使浮游生物、附着生物的增加,诱集大量海洋生物,从而为躲避罗氏海盘车提供庇护场所,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海藻场和海草床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结构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附着环境,因此,可为许多幼体提供掩蔽,减少罗氏海盘车对生物的损害,维护环境多样性的稳定。

4.6 合理利用

罗氏海盘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研究发现,罗氏海盘车的体壁蛋白质含量约为27%,同时其生殖腺营养元素含量更多,因此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1]。根据张铮[14]的研究,从罗氏海盘车当中提取水溶性海星皂苷,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和抗真菌功效,为海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此外,海星还可晒干制作农肥或制成工艺品,从而提高了附加值[8]。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罗氏海盘车不仅是优质蛋白,还是生物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因此,捕捞的罗氏海盘车可加以合理利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利避害,变害为宝。

4.7 提高认知

要加强宣传,提高对罗氏海盘车等海星的认识,特别是其危害,利用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定期进行捕捞。公众要爱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废弃物入海。建立健全跟踪监测预警体制。应定期开展罗氏海盘车等海星的跟踪调查,并根据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科研院校要从其繁育机理、生长特性、海洋危害、敌害防控、体成分分析等方面加强研究,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减少罗氏海盘车带来的危害,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