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罗杰,刘皓,李锋,刘楚吾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
滩涂围网、网箱及水泥池养殖管角螺的比较
罗杰,刘皓,李锋,刘楚吾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
管角螺Hemifusus tuba(Gmelin)是一种大型腹足类经济动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盔螺科,广东又名“响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生活在近海约10 m泥沙或泥质海底[1-2],具有软体部肥大、肉嫩、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及生长速度快等特点,但近年来由于海区污染及人类过度捕捉,导致管角螺资源日趋枯竭。管角螺卵子在卵囊内发育,个体不经浮游阶段而直接发育为稚螺,属于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生殖方式,与其他贝类比较,人工繁殖相对简单[3-4],而且对环境适应性较强,饵料来源容易[5-8]。因此,管角螺在我国沿海地区具有广阔养殖前景。
不同养殖方式直接影响到养殖品种的生长性能,据此很大程度上左右养殖品种能否养殖规模化。国内目前管角螺已在海区笼吊、室内进行试养殖[9-10],但网箱、滩涂养殖管角螺尚未见有相关资料报道。本文在水泥池、网箱及滩涂进行管角螺稚螺养殖,同时设置不同养殖密度试验,以了解三种养殖方式对该品种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影响,为将来管角螺的推广养殖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技术指导。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人工繁育,从出膜后的仔螺培育30 d长至稚螺,大小规格为壳高(29.73±3.98)mm、体质量(2.40±0.52)g。
1.2 养殖设施及方法
滩涂围网养殖试验:在低潮线选择较为平坦、底质为砂质含少量泥、海流缓慢、大潮水深1~2 m、小潮水深0.3~0.6 m的滩涂,整理出12块大小为1.0 m×2.0 m的养殖场地,每个场地沿四周每隔0.5 m打直径10 cm的木桩,木桩露出地面40 cm,四周用20目聚乙烯网片围起,围网高度40 cm,网衣底部埋入沙层下30 cm,用尼龙绳将网片固定在木桩上。养殖区域内每隔0.5 cm也按上述方法打一木桩,用胶丝线绳往木桩两端拉紧,中间固定在木桩顶部,最后在上面盖聚乙烯网片,网片之间用胶丝线连接好。12块养殖场地共分为A、B、C、D四组,每组设三个平行组,每组放养管角螺稚螺的密度分别为40、70、100、130个/m2。
网箱养殖试验:用聚乙烯板制成12个长、宽、高分别为1.0 m×1.0 m×0.25 m的箱子,箱子上面不用盖板,在底板每隔10 cm钻一直径为1.5 cm的圆孔方便海水流出,铺上80目网布,网布上铺直径600~1 000 μm的砂粒,厚6~7 cm。12个箱子平均分为A、B、C和D四组,每组3个平行组。A、B、C和D分别按100、130、160、190个/m2投放管角螺稚螺后,箱面用20目聚乙烯网片覆盖以防止稚螺爬出,箱子四个角用聚乙烯绳固定,然后吊放在网箱中水深约1.0 m的位置。
室内水泥池养殖试验:室内水泥池规格为3.0 m×2.0 m×1.0 m。在池底铺设布满通孔的水泥板,水泥板距离池底的高度为20 cm,使池底与水泥板之间形成一定空间。在进水口处接一塑料水管直达池底,池底的排水孔一端通池外,池内的一端套有一条70 cm高的与水面垂直的水管作为排水管。在水泥块上面铺80目的网布,再在网布上面铺10 cm厚的细砂,直径为600~1 000 μm,池内放1个充气石。用浓度为20×10-6~25×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按130、160、180、210个/m2的密度投放管角螺稚螺进行养殖试验,编号分别为A、B、C和D。每组设3个平行组。示意图见图1。
图1 养殖池底部结构示意图
1.3 日常管理管角螺养殖主要投喂新鲜的阿纹绶贝、翡翠贻贝、波纹巴非蛤等贝类,投喂量视管角螺的摄食情况而定。滩涂养殖退潮时投喂,参照潮汐表,如果潮水第2天退不下去而无法投喂,当天投喂量加倍,网箱养殖上午投喂,定期清除残饵及清洗底砂,检查围网的破损情况,防止海参逃逸,及时修补、更换网衣,清理围网上过多的附着物。水泥池养殖,平时由于塑料水管的作用,水位自动保持70 cm的高度,每天上午把池内的残饵捞起,采用对流水换水1 h,通过进水口的塑料水管,水从池底水泥板的通孔再经网布及砂层往上冒,由于水的冲刷作用,砂层内的管角螺排泄物、残饵等脏物大部分被冲离砂层,然后通过70 cm高的塑料水管从排水孔排出,然后投喂贝类。为了使养殖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每15 d对砂层进行彻底的清洗和常规消毒。水泥池养殖试验水温24.5~32.0℃,pH值8.1~8.3,盐度21.2~32.0。
1.4 数据测定及处理
养殖试验从2015年6月21日开始,至9月21日结束,共90 d。每隔15 d采样1次测定,每次取样均为25个,用游标卡尺测量稚螺的壳高,用电子天平称取体质量,然后与初始壳高、体质量相比较,计算出各阶段及最终(试验结束的壳高、体质量与初始比较,t2-t1=90 d)稚贝的壳高、体质量日增长。
式中:Hs为稚贝壳高日增长(mm/d),H2、H1分别为各阶段结束时稚贝的平均壳高(mm)、起始壳高(mm);Ws为体质量日增长(mg/d),W2、W1分别为各阶段结束时稚贝的平均体质量(mg)、起始体质量(mg),t2(d)和t1(d)分别为各阶段试验结束和开始时的时间。Ht、W2为试验结束时的壳高、体质量,H0、W0为起始壳高、体质量。
试验结束后,统计各养殖方式稚贝的存活率。存活率,一般指绝对存活率,是试验结束时稚贝的存活数与试验开始时稚贝总数的比值:
A=(试验结束时稚贝存活数/试验起始稚贝总数)×100%。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多重分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水平规定为P<0.05。试验数据均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Mean±SE)。
各个试验组投放养殖的管角螺稚螺规格相同,壳高为(29.73±3.98)mm、体质量(2.04±0.52)g。经过90 d的养殖试验,各养殖方式的结果如下。
2.1 海区滩涂养殖
在海区养殖管角螺,由于受海洋气候条件的影响,放养密度较在网箱养殖、水泥池室内养殖相对低,分别为40、70、100、130个/m2。经90 d的饲养试验,管角螺稚螺在滩涂养殖的生长情况和成活率见表1。从表1的结果来看,4种放养密度最后壳高分别为53.22、53.27、52.76和53.08 mm,差别不明显,经多重分析比较,P>0.05;B组成活率最高为93%,而成活率最低为89%,出现在放养密度最少的A组,并不说明密度影响其成活率,应是其他因素造成。
2.2 网箱养殖
表1 不同密度的管角螺稚螺在滩涂养殖的生长、成活结果
网箱一般设置在内湾风浪较小的海区,适宜放养海产动物。管角螺在网箱养殖的投放密度分别为100、130、160、190个/m2,生长结果见表2。养殖90 d,4种放养密度最小壳高为54.08 mm,最大为54.37 mm,而成活率最大为96%,最小92.8%,壳高和成活率差别不大,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养殖设施,在最初放养稚螺时投放的密度为190个/m2较为适宜。经多重分析比较,壳高生长、成活率其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区别。
2.3 室内水泥池养殖
表2 不同密度的管角螺稚螺在网箱养殖的生长、成活结果
不同的放养密度在水泥池的养殖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130、160、180、210个/m2的放养密度养殖90 d后壳高最大为54.66 mm,最小为53.94 mm,P>0.05,差别不大。但在成活率方面,130、160、180个/m2三种放养密度成活率没有明显差别,分别为96.2%、94.5%和96%,而放养密度达到210个/m2时,其成活率下降至91.6%。因此,在室内养殖管角螺投放180~200个/m2较为理想。
2.4 三种养殖方式管角螺生长指标的比较
为了比较滩涂、网箱及水泥池三种养殖方式管角螺的生长效果,选择放养密度均为130个/m2的试验组,也就是滩涂养殖的D组、网箱养殖的B组及水泥池养殖的A组,比较三种养殖方式各阶段及最终壳高日增长、体质量日增长和试验结束后的成活率,结果如表4。从表4中的结果可以看出,三种养殖方式在最初的15 d稚螺生长都较快,壳高日增长分别为0.676、0.72和0.721 mm/d,进行多重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区别。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日增长下降,最后15 d分别降至0.049、0.050、0.081 mm/d。统计90 d的养殖数据,在水泥池养殖稚螺日增长最快,达到0.274 mm/d,滩涂养殖生长最慢。在体质量增长方面,也与壳高的增长特性相似,前15 d增长较快,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体质量日增长率也逐渐下降。
三种养殖方式管角螺的壳高、体质量增长率及成活率见表1、表2和表3。结果看出,滩涂养殖、网箱养殖和室内水泥池管角螺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78.6%、81.4%和82.6%,平均成活率为90.6%、94.3%和94.6%,P>0.05,无统计学意义区别。管角螺的壳高增长率和成活率在水泥池养殖最高,滩涂养殖最低。从管角螺的生长特性来看,管角螺长到一定阶段,在同一时期体质量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壳高的增长率。
表3 不同密度的管角螺稚螺在水泥池养殖的生长、成活结果
表4 不同养殖方式各阶段及实验结束后壳高、体质量日生长的比较
3.1 养殖方式和养殖密度
海洋生物经过长时间的适应,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空间和生活习性,同时在其生活区域内,由于多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存在,不同物种、同种生物之间对食物竞争激烈。管角螺的生活习性与同为腹足类的方斑东风螺相似[11],在自然环境中其活动能力很强,平时喜欢栖息在泥沙底下,排泄等其他生命活动有时会在泥沙层里进行,其主要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尤其喜欢吃腐败的小杂蟹、杂虾、杂鱼,当生活环境饵料不足,可以长距离迁移以获得食物。不同的人工养殖方式对管角螺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影响。对每一位养殖生产者来说,养殖生产追求的是群体的最大生产力。而当养殖种类决定后,现有的养殖技术水平、条件不变时,决定最大生产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养殖品种的放养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既可增加产量,又不会给养殖过程带来危害。如果个体放养密度太大,必然会影响其生长速度,甚至抑制品种的生长;但若养殖密度过低,养殖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浪费,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合理的放养密度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放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仅对生物生长速度,同时对成活率也有较大的影响。陈远等[12-14]在研究文蛤稚贝不同培育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时指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育成成活率呈下降趋势,但影响不明显。同时他认为,密度是影响稚贝生长及出苗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密度与壳长日增长成反比,与出苗量正比关系。滩涂、网箱及水泥池三种方式养殖管角螺由于养殖设施、养殖条件相差较大,管角螺养殖密度及生长速度也有所差别。滩涂养殖是在低潮线下进行的养殖,除受潮汐影响潮水退不下去外,有时还受到例如台风、暴雨天影响,每月都有若干天不能投喂饵料,同时环境因子不稳定,影响管角螺正常生长。室内水泥池养殖,人工可操控性强,管理到位,管角螺的生活环境根据生长状况能够及时处理,具有投饵、换水、施药等管理方便的特点,底砂可随时进行清洗,同时24 h能够充氧。从试验结果看,管角螺按130、160、180、210个/m2的投放密度在水泥池养殖90 d后,壳高最大为54.66 mm,最小为53.94 mm,差别不大;但在成活率方面,130、160、180个/m2三种放养密度成活率没有明显差别,分别为96.2%、94.5%和96%,而放养密度达到210个/m2时,其成活率下降至91.6%。基于上述原因,在放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管角螺在水泥池养殖无论在平均生长率还是成活率方面比在滩涂养殖的高。但从另一方面考虑,由于管角螺养殖至商品规格需要的时间较长,在室内养殖无论在人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要长时间投入,无形增加了养殖成本,而滩涂围网养殖,虽然其生长、成活率相对较低,但养殖投入的成本较少,一些像管角螺适宜在滩涂养殖的品类,滩涂围网这种粗养方式不失为一较佳的选择。
3.2 管角螺养殖的日常管理
管角螺是我国南方的特有品种,近年来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均有较大的突破,许多地方开展了人工试养殖。管角螺主要摄食一些腐殖质、鱼虾贝尸体及活的贝类,喜欢生活在泥沙里,养殖过程中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如果管角螺的排泄物及一些死螺、残饵等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这些沉积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大量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促使底质发黑发臭,常常会造成管角螺的大批死亡。因此室内水泥池养殖管角螺一段时间后要清洗底砂,残饵要及时清理,防止腐败变质,影响水质。研究结果表明,管角螺幼螺对氨氮、亚硝氮的耐受力比一般的贝类高,但超过一定的浓度,则对其生长有较大的影响[15-16]。高溶解氧和低pH值的环境下,可以降低水中氨氮含量,所以养殖水体应保持24 h充气和维持pH值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pH值和水温过高而使毒性强的非离子氨氮比例上升。同时,定期向养殖水体施加微生态制剂、固定化硝化细菌及各种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内环境、增加进食、抑制有害菌群、改善水质等作用[17-19]。管角螺为肉食性腹足类,个体较小时喜欢集在一起,如果投饵不足,会产生种内残食现象[20-22],有时会爬离水面,长时间会死亡,所以人工养殖时最好投放规格大的个体,并注意一定的放养密度,离水的稚螺要及时放回池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3-205.
[2]齐钟彦.中国经济软体动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02-103.
[3]罗杰,曹伏君,李长玲,等.管角螺生殖系统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J].水产学报,2011,35(4):569-578.
[4]潘英,陈锋华,庞有萍,等.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J].水产科学,2008,27(1):24-26.
[5]陆珠润,蒋霞敏,段雪梅,等.不同温度、底质和饵料对管角螺孵化和稚、幼螺生长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9,5(3): 10-14.
[6]罗杰,曹伏君,刘楚吾,等.管角螺Hemifusus tuba(Gmelin)稚贝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和存活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1,30(6):90-96.
[7]罗杰,杜涛,刘楚吾,等.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稚贝毒性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0,45(3):102-109.
[8]罗杰,陈加辉,刘楚吾.管角螺稚贝对亚硝酸盐耐受力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1,7(2):42-48.
[9]段雪梅,蒋霞敏,王春琳,等.室内养殖管角螺幼体的生长特性[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23(4):6-9.
[10]王兵兵,王梅芳,李双波.管角螺幼螺网笼吊养技术初探[J].热带生物学学报,2012,3(1):83-87.
[11]罗杰,杜涛,梁飞龙,等.方斑东风螺养殖方式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4,28(7):39-43.
[12]陈远,袁成玉,李桐良,等.文蛤稚贝中间育成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3(22):24-26.
[13]陈远,刘忠颖,隋锡林,等.文蛤稚贝不同培育密度对生长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9,14(2):70-73.
[14]陈远,李大成,王志松,等.滩涂围网养殖文蛤不同密度对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9,28(9):532-533.
[15]罗杰,杜涛,刘楚吾.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稚贝毒性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0,45(3):102-109.
[16]罗杰,刘楚吾,陈加辉,等.管角螺稚贝对亚硝酸盐耐受力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1,7(2):42-48.
[17]郑耀通,胡开辉.固定化光合细菌净化养鱼水质试验[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55-58.
[18]齐素芳.复合载体固定化硝化细菌去除水体中氨氮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24(2):15-19.
[19]黄正.固定化硝化细菌去除养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31(1):18-20.
[20]Morton B.Juvenile grow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Gmelin)(Prosobranchia:Melongenidae)and the importance of sibling cannibalism in estimates ofconsump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1987(109):1-14.
[21]Morton B.Reproduction,juvenile growth,consumption and the effects of starvation upo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Gmelin)(Prosobranchia:Melongenida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1986(102):257-280.
[22]Brian M.Prey preference,capture and ration in Hemifusus tuba(Gmelin)(Prosobranchia:Melongenidae)[J].Journal of-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1985,94(1):191-210.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2.001
2016-04-29)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20503063)
罗杰(1967-),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水产经济动物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研究.E-mail:hydxlj163.com
刘楚吾,教授.E-mial:liucw@gdou.edu.cn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