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时间:2024-05-23

江华峰

(作者单位:阜阳市教育局)

通过走访近几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职学校及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了解到会计专业就业难的核心问题是在校学习的内容在工作以后根本用不上,或者用的很少,不能学以致用。不是工作岗位少或没有工作岗位,而是学生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以期为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学科本位思想严重,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企业财务会计、财政与税收、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生搬硬套,仅仅在深浅度上存在着差异,这样的课程设置与职业学校的教学初衷明显不符,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脱节。大多数学校还是沿用二十几年不变的教学大纲。一个专业不管几个班,不分方向,课程安排都一样。学校一般都没有按照专业方向、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

(二)学制短,学习时长得不到保障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执行的都是“2.5+0.5”的教学计划,即2.5 年在校学习,0.5 年校外实习。这种学制本来就压缩了在校时间,更何况有的学校在执行的时候就变成了“2+1”学制,即在校2 年,实习1 年。这样就导致很多岗位核心技能课根本无法开设。学生只学完一点专业基础课就离校实习了。

(三)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实习实训课程任务很难在实习阶段完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须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不是就业,实习是学校课程教学任务的延伸。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错误地把“实习”理解成“就业”,把“实习”等同于“就业”,不管专业是否对口,能把学生推荐到工作岗位就“万事大吉”。

(四)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不易于中职生接受

目前绝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基本都是沿袭20 年前的中专会计专业的教学大纲,理论知识教学偏重,实训教学课时明显不足,远没有达到理论课与实训课1 ∶1 的标准。随着中职生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那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体系已远远不能改善中职生“基础差”的现状。

(五)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

当前的中职会计教学评价方式还是套用普通教育评价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没有突出职业教育,技能考核这一特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式。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原因

(一)学校领导层顾虑过多,不敢改革

虽然现在,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省、市、校层面都在谈改革,但是,一旦到了具体问题方面总是困难重重,课程体系改革亦然。课程体系改革时,学校领导总是考虑改革是否符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基础课能不能压缩,基础课压缩后,大量的基础课教师没课带,专业课教师不够用等问题就会突显出来了。所以有时候提课程体系改革,只能是提提,很难进入实施阶段。

(二)中职学校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差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的师资来源都是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很多教师没有经历过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的锻炼,他们的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是会计实务和工作经验相对欠缺[1]。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之间缺乏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虽然国家一直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把这些先进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写入了相关文件,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学校一头热、一厢情愿,很多企业只是把校企合作当成是人才招聘的渠道,企业还是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1.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从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专业技能的初、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2.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面向

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从事收银、销售、出纳、统计、会计核算、报税等工作。

3.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业财一体化”和“金税财务应用”等)、营销员、计算机及系统操作工(中级)等。

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职业面向、毕业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来看,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照搬、照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而应该按照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够用”的原则来设置课程。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应强调技术的熟练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的合格劳动者。而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本为本”“重知识、轻技能”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已经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深入研究中职会计毕业生就业市场,重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2.以会计岗位设置为基础,按照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置

就中职毕业生而言,刚毕业一般多从事会计电算化、出纳、工资核算、财产物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等岗位,因此在设计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时就应当对应岗位设置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整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知识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打破学科型体系结构,以“必须、够用”的原则为指导,整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资源。

(三)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体系的重构设计与课程设置的问题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问题。基于此种认识,采用“逆向设置法”,构建由中心层、支撑层、基础层3 个层次构成的课程体系。

1.中心层

中心层设置“基础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大模块,主要是按照会计岗位所共有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技能整合而成,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2]。

基础技术课模块:覆盖中职会计专业对应的会计岗位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主要开设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企业财务会计、税收基础、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职业技能课模块: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一线人才的实际需要[3]。主要开设会计基本技能、点钞与账表算、出纳会计实务、收银会计实务、excel 在会计中的运用、excel 在统计中的运用等。

2.支撑层

按照专业所需,在对会计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开设技能考证、专业实践等课程,以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围绕着中心层,我们设计了“技能考证”及“就业方向”两大模块的支撑层[4]。

技能考证模块:旨在保证学生毕业时能顺利拿到技能等级证书,落实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技能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方案之中,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已经停考,因此部分会计专业相关的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成了我们的目标。开设相关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课程就很有必要。

就业方向模块:该模块以当前会计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在第五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愿望对他们进行分流。对于考证无望的学生,结合其个人意愿将其分入“收银班”“营销班”,并针对其岗位开设收银实务、推销实务等课程。对于考证有望的学生,结合其个人意愿将其分入“核算班”“税收班”,并针对其岗位开设相应的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纳税实务、模拟企业办税实训等课程。

3.基础层

主要为中职生提供必备的人文素养、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养成教育。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

(四)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的“学科本位”模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新的课程体系摆脱了学科本位的束缚,彻底挣脱了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所有课程的开设均围绕市场、围绕企业、围绕工作岗位的原则进行,按照企业需求、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职业技能课模块的开设(如会计基本技能、点钞与账表算、出纳会计实务、收银会计实务、excel 在会计中的运用、excel 在统计中的运用),使得新的课程体系更富职业教育特色。

2.改变了原有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实训”的教学模式

原有的课程体系把教师都“捆绑”在课堂上,讲授那些沉闷、难解的理论,而新的课程体系重实践、重实训、重技能的培养,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教师则由“演员”变成“导演”。这样的改变更符合现阶段中职生“坐不住但好动手”的现状。

3.新的课程体系分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

新的课程体系在第四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愿望对他们进行分流。对于考证无望的学生结合其个人意愿将其分入“营销班”。对于考证有望的学生结合其个人意愿将其分入“核算班”“税收班”。并按照不同的班别,按照岗位要求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就业更富有竞争力。

4.改变了原有课程体系的考核评价模式

原有课程体系以理论课为主,理论的考核模式主要是笔试。新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且更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模式也由原来的笔试为主,过渡到现在以实训考核为主,能上机考、动手考的绝不出卷考。这样的考核评价模式更符合职业教育的“本真”。

四、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举措

(一)领导层面转变观念,敢于改革

改革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大到国家层面,小到学校层面、课程设置层面,都要有“壮士扼腕的决心”。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方法总比困难多。

(二)对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

通过对学校近几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和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发现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5 个岗位:会计核算、报税、出纳、销售、收银。

(三)对岗位技能进行分析

邀请会计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会计岗位技能分析会,对上述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岗位所需的核心课程。

(四)专业教材对接岗位要求,实行按岗教学、按岗实习、按岗考核,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

通过与企业、行业专家的合作,共同将收银机实务操作、会计基本技能、纳税实务、模拟企业办税实训等课程打造成学校会计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五)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其适应按专业岗位开设会计课程的要求

没有一支优秀的“岗位型”“技能型”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一批“岗位型”“技能型”的学生。所以学校为教师创造条件,对没有实践经历、动手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企事业单位顶岗或挂职锻炼,使其熟练掌握教学必需的各项技能,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5]。

(六)改善课程实践教学条件

完善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建设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开辟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切实做到“真账真做”,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感。

(七)扎实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重视和加强实训教学,按照会计岗位相关技能要求来设置实训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真正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真正使理论课与实训课达到1 ∶1的标准。

五、结语

新的课程体系已在部分学校试点,已经初现成效:一是学生的考证率大幅度提升;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不再像以前那样“纸上谈兵”;三是分专业方向开课后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口就业。当然,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日臻完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