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王益慧
(一)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使命是有效管理国家并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其内部控制建设是依法行政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利滥用”的明确要求。***总书记强调,要推行权力的清单制度,公开审批的流程,强化内部的流程控制,防止权力的滥用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已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
(二)加强内部控制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内控机制是在单位日常管理活动之中嵌入制衡等控制措施,最终实现“关口的前移”,从而有效预防腐败。内部控制在方法、内容、思路、手段等与中央纪委倡导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一致的,是基于提前管控单位内部经济活动风险这一方向出发,最终实现廉政风险防控要求。从现阶段情况看,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下一步重点是,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性。
(三)建立内部控制是防控各类风险的有力工具。 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全面辨识各类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评估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应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三年内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总书记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四)加强内部控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实施有效的内控体系,不仅可以优化单位业务流程,规范单位管理活动及业务操作规程,也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政府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廉洁高效、结构优化、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内控意识淡薄,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事业单位内控意识起步晚,较企业薄弱,部分单位主要领导对于国家内部控制的最新要求了解不全面,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和正面作用等方面认识欠缺。许多单位认为财政部下发的文件牵头部门应该是财务部门,没有从整个单位统筹考虑;然而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一套业务操作手段,而是涉及单位治理结构、组织机构、授权体系、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多个维度,仅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推动内控建设力不从心。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内部控制主要是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部分事业单位当前并没有完善制定内控制度;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尽管已经制定内控制度,但并没有对照执行。部分业务部门内部控制业务未进行轮岗。另外,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和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每年都需要重新梳理和更新。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完善,造成制度相互冲突与矛盾,或存在空白。有的单位制定内控制度仅在职能部门体现,未覆盖单位全部组织机构。
(三)监督管理机制缺失,执行效果无法考量。大部分事业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单位各部门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由各部门自行监督检查。监督部门和牵头部门没办法有效判断和检查相关流程和应对策略是否有效和到位,是否真正达到了防范风险的程度。部分单位设立的内审机构与财务部门存在平行甚至重合情况,没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内控制度的设计到内控制度的实施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定期考核机制,并且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无法量化考核。
(四)内控人员配备不足,人才严重匮乏。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的要求,事业单位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要求事业单位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流程梳理,风险评估。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职位由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兼任,而内控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专业性较强,财务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和相关判断力,主要是为完成工作而工作。
(一)领导重视和参与是关键。 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和全局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单位内部全员参与和多方配合。事业单位必须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优化国家治理能力的政治高度认识内部控制工作。单位负责人需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该制度有效实施全权负责,并对本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采取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全过程,为该项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各部门要群策群力,共同为内部控制搭好桥铺好路,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上级部门应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领导培训,为内部控制工作夯实人员基础,仅靠事业单位自己探索很难达到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
(二)完善内控组织机构是前提。 事业单位在确定内控组织管理架构时,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于内部控制的相应职责权限;二是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并下设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法人担任组长,并由班子成员担任小组成员;三是确定内部控制工作牵头部门及各部门主要职责;四是确定内部控制工作监督部门及相关部门职责;五是确定其他参与内部控制工作部门相关职责;六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如管理岗、联络员机制。
(三)实现对单位主要风险的管控是核心。 财政部内控建设针对制定政策风险、编制预算风险、执行预算等八类风险发布实施了八个专项内部控制办法。事业单位应坚持问题导向,将内部控制建设与业务管理优化紧密融合,全面检查针对核心风险点的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有效,识别业务实施、经济运行和权力管控的关键风险点,确保所有风险点控制措施有效到位,进一步提升内控制度风险覆盖率,增强风险防控效果,将风险的识别、分析、处理等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和责任人。特别是在合同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关键岗位轮换等方面应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管理监督,切实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对风险防范的保障程度。
(四)制度建设是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并不缺少制度,而是管理制度缺乏体系化,存在政出多门,不能及时更新,造成制度相互冲突矛盾,或存在空白。内控制度建设不是将原有制度体系推倒重建,而是要提高内控制度与单位财务制度、管理制度的相融性、操作性和精准性,强化对核心业务流程的管控和对核心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五)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是保障。狠抓内控制度执行,关键要加大对内控执行的检查力度,对工作不力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予以通报,对内部控制失职失察干部违规行为严格追究责任,进一步强化问责机制,保证内控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加强内控考核评价和成果运用,坚持单位自评与各风险管理牵头部门专项考评与综合考评相结合,将内控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单位评优、个人评优评先、干部提拔任用等的重要参考内容。
(六)继续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编报质量。 做好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提高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事业单位内部要统筹协调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确保部门决算、政府采购、国有资产报告等工作口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事业单位应当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引入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充分挖掘内部控制数据价值,积极开展内部控制报告数据分析和评价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七)提高内控人员素质是根本。 内部控制的根本在于单位各部门负责内控成员素质的高低。各单位要调动内控领导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加强内控培训,形成内部控制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单位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并抽调精干人员负责内控,积极为内控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可以积极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介入内控建设和评价的体系模式。
事业单位应该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进一步优化国家治理能力的政治高度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不仅能够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有效、确保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实现单位财务信息完整真实,还能进一步防范经济舞弊和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最终实现其职责的有效履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