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结合”模式

时间:2024-05-23

崔 红 尚 健 王 梅

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充分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业务技能、富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系统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要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或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充分胜任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经营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对社会发展、高校教学、学生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突出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通过实践训练,将经典的理论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通过社会实习或实践把大学生带入社会,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业务操作和技能训练上,使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拓展,体验现实的工作环境,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增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适应性。总之,通过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能够使大学生紧跟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尤其是面对当前数字化的迅速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既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校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声誉,甚至关系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生存。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来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富有开拓创新意识,从而,成为有别于研究型,但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总之,通过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不仅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成了严峻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工业、服务业就业岗位基本饱和,接纳毕业生的数量很有限,然而,农业、农村急需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不仅需要农学、果树学、设施园艺、植物保护、动物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农村电商、乡村产业组织、农村基层管理等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总之,通过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能够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组织、涉农企业等单位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发挥自己懂经营、会管理的特长,为农村、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通过实地调研、计算机应用、活动策划、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实践训练,逐渐具备涉农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及农村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较强工作能力。具体而言,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有三大特点:具备坚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农林经济管理业务技能、富有积极的农林经济管理创新意识。

(一)具备坚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

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涉农问题的政策及法规知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知识。①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要对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有很好的掌握。通识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大学语文》等。专业课程包括《农(林)业经济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概论》等。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通过学习以上课程,充分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从理论上,掌握如何对农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与调控。②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要熟知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法规及方针、政策,从而,能够更规范地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活动,预防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③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要知晓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问题,包括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等,能够对农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等进行较准确的预测。

总之,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特点之一是具备坚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功底,也就是说,要对各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有良好的掌握,要对相关涉农政策和相关理论前沿问题十分熟悉。

(二)掌握娴熟的农林经济管理业务技能

农林经济管理业务技能按照层次高低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①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指良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组织协调、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础,基本技能包括普通话交流能力、一般应用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英语基本沟通能力等等。②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要具备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将专业知识内化到农林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切实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包括涉农单位财务核算能力、农产品营销能力、农业及农村经济形势预测能力、农产品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农村社会调查能力等。③综合技能是指充分运用所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环境,灵活地从事业务工作,逐步提升社会认可度的综合性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能够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的专业价值。

总之,熟练的农林经济管理业务技能是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备熟练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三)富有积极的农林经济管理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类依据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创新意识具体包括创新灵感和创新意志。创新灵感源于兴趣或者危机。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要富有创新意识。①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要有创新灵感。多数大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开拓精神,具有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这些体现出大学生具有创新兴趣,创新兴趣为创造性地解决农业或者农村经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奠定了基础。此外,当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时,例如,大学生在实习的农场遭遇自然灾害时,就会萌发创新动机,发起创造性活动,提出某些全新的管理设想。②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要有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障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自制性,创造意志能够使创新灵感持续下去,直至产生创新成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顽强地战胜困难,促进创新活动获得成功。

总之,富有积极的农林经济管理创新意识也是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灵感,而且要有创新意志。

三、构建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结合”模式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线上线下相结合”是指在理论课教学中采取线上的教学方式与线下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①采取线上教学方式主要完成观看教学视频和在线作业的任务。首先,获取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慕课资源。获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取校内制作的方式,录制关于这些课程的视频,建立习题库等,完成关于这些课程的网站建设,网站建设验收合格后就可以投入教学使用。另一种是采取引进的方式,从“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慕课平台引进这些课程的慕课资源。其次,利用慕课资源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可以直接在线观看这些课程的教学视频,进行在线训练。②采取线上教学方式,还可以借助于QQ、微信等交流平台传达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法规、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等等,让学生及时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方针与政策,认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动向,以便更好地指导基层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涉农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工作。③采取线下的课堂教学主要完成讲解这些课程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提问、辅助学生预习的任务。首先,在课堂上针对这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突出讲授,其次,因材施教,逐一回答每个同学的提问,对课程学习中的疑惑、涉农问题的政策及法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问题等进行详细讲解。最后,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完成预习作业。线下的课堂教学是对线上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总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能够为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校内校外相结合”

“校内校外相结合”是指在实践课教学中采取对大学生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大学生熟练的业务技能。校内培养方式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室模拟实验、建立创业实践平台等方式。校外培养包括社会机构的技能培训和实习基地实训等方式。①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在校内自主学习,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使自己的某些基本技能得到培养。例如,通过参加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还可以自愿参加校外的相应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某方面技能。②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参加实验室模拟实验与参加校外实习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借助于校内模拟实验,初步培养起学生的财务核算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借助于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现实的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深化,更好地解决涉农企业经营管理或者农村基层单位组织管理中的现实问题。③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参加校外实习基地培训来培养;也可以由学校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创建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通过本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总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为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业务技能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指采取教学与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具体包括创新灵感和创新意志。①要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灵感需要在科研过程中,融入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打破逻辑思维的局限。引导大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与相关的事物、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自主探索思考,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大胆提出各种标新立异的问题,运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目标思维等思维方式,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努力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和客观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创新灵感的培养,最终取决于科研内容的开放性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性。科研项目的选题范围越广泛越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研究视野,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科研问题,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灵感。②要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志。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正视困难与失败,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容忍力与超越力。在挫折面前保持良好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提高对挫折的超越力;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防御机制,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以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超越力。

总之,通过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起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