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番茄潜叶蛾的识别与防治

时间:2024-05-23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渠成、罗晨,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穆常青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1917),又名番茄麦蛾、番茄潜麦蛾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是一种起源于南美洲、对番茄产业具有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发生严重时,导致番茄减产80%~100%,被称为番茄上的“埃博拉病毒”。番茄潜叶蛾的入侵扩散速度极快,已入侵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及我国部分地区,该虫主要以幼虫潜食叶肉、顶芽、嫩茎、嫩梢,蛀食果实等方式危害。

起源分布

番茄潜叶蛾起源于南美洲,约于1917年在秘鲁共和国的万卡区首次被发现并被记录,之后在南美洲各国间传播扩散。自20世纪60年代,番茄潜叶蛾在南美洲的扩散蔓延速度加快,并成为南美洲威胁番茄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2006年,在西班牙首次报道了番茄潜叶蛾在欧洲的入侵和发生,随后番茄潜叶蛾在欧洲各个国家间快速扩散,且迅速传播至非洲、亚洲地区[1]。2017年8月在我国新疆伊犁地区首次发现番茄潜叶蛾的危害,2018年3月在云南临沧发现该虫[2-3];随后,在我国广西、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宁夏、河北、内蒙古等省(市)陆续发现番茄潜叶蛾[4]。2022年,在北京京郊番茄生产基地监测到番茄潜叶蛾的发生与危害。目前番茄潜叶蛾在我国呈持续扩散态势。

形态特征

番茄潜叶蛾分为卵、幼虫(1~4龄)、蛹和成虫4个时期。

番茄潜叶蛾卵呈椭圆形,乳白色至黄褐色,长0.34~0.37 mm,宽0.20~0.23 mm。

幼虫

番茄潜叶蛾幼虫分为4个龄期。初孵(1龄)幼虫奶黄色或奶白色,半透明,体长0.4~0.6 mm,前胸背板后缘具一棕褐色锚形斑纹(封三图1)。2龄幼虫淡绿色或淡黄白色,3龄和4龄幼虫绿色或背部淡粉红色,前胸背板淡棕黄色,后缘具有2条棕褐色眉形斑纹。

番茄潜叶蛾蛹长4.5~6.5 mm,起初为浅绿色,后期体色逐渐变深,接近羽化时呈黑褐色(封三图2)。

成虫

番茄潜叶蛾成虫体长6~8 mm,翅背面鳞片呈浅灰色或银灰色,触角丝状。腹部呈纺锤形,雌虫较雄虫明显,腹面具“八”字形黑色斑纹(封三图3)。

寄主范围

番茄潜叶蛾寄主范围较为广泛,主要为害茄科植物,嗜食番茄,还为害包括马铃薯、茄子、甜椒、烟草及人参果等茄科作物;并且对龙葵、银毛龙葵、南美独行菜、拟刺茄、多刺曼陀罗、直果曼陀罗、光烟草等茄科杂草也有危害;此外,还为害水果酸浆、菜豆、邹果苋、田旋花、菠菜、甜菜、红叶黎、苦苣菜、野油菜、假高粱等植物[1,5]。

危害特点

番茄潜叶蛾主要以幼虫进行危害,可在番茄植株的任一发育阶段和任一地上部位进行危害。初孵幼虫潜入番茄叶片内取食叶肉,在叶片上形成细小的潜道,初期不易被发现;3~4龄幼虫危害时,可形成半透明的潜道或潜斑,并留下黑色粪便(封三图4、图5、图6)。危害严重时,导致番茄叶片皱缩、干枯,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幼虫亦可蛀食番茄花蕾和果实,导致花蕾脱落和果实畸形,甚至造成果实腐烂(封三图7、图8)[1]。

生活习性

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白天藏匿于植株遮光处,傍晚活动频率增加。雌、雄成虫近地面交配,交尾时间可持续4~5 h。雌成虫多在上午进行产卵,并喜产卵于寄主植物的幼嫩叶片上,卵多散产,少数2~3粒聚产,产卵高峰期为交配后的前7 d。番茄潜叶蛾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温度低至0 ℃时,包括幼虫、蛹和成虫在内的约50%个体可存活10 d以上,在4 ℃时,幼虫亦可存活数周。我国新疆种群的番茄潜叶蛾在15~30 ℃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并且发育历时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25 ℃为其最适生长发育温度[6]。

番茄潜叶蛾在原产地南美洲每年可发生10~12代,并且存在世代重叠。模型预测表明,番茄潜叶蛾在我国岭南地区可终年生长发育,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可自然越冬,并且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1年发育4~5代[7]。田间调查发现,在宁夏地区,番茄潜叶蛾的盛发期在5月中下旬—7月上旬及11月上旬—翌年1月中旬[8]。在北京地区,番茄潜叶蛾在春茬番茄上发生严重,尤其在7月发生危害程度最高。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施用腐植酸肥料可以增强番茄对番茄潜叶蛾的防御能力,降低氮肥施用量也可降低番茄潜叶蛾对番茄的危害程度;

(2)与非茄科蔬菜轮作可降低番茄潜叶蛾的危害程度。

生物防治

(1)捕食性天敌烟盲蝽及寄生性天敌(绒茧蜂和短管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具有很好的控害效果,可在番茄潜叶蛾发生时释放使用;

(2)Bt G033A可湿性粉剂100倍液(10 g/L)喷雾使用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药后7 d低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100%[9];

(3)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对番茄潜叶蛾各虫态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

(1)蓝色诱捕器+性诱芯对番茄潜叶蛾雄成虫具有很好的诱杀效果;

(2)孔径为0.7 mm(14目)的防虫网对番茄潜叶蛾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10];

(3)温室中使用诱虫灯可缓解番茄潜叶蛾的危害。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控番茄潜叶蛾的主要手段,番茄潜叶蛾已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多种类型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在进行番茄潜叶蛾防治时应注意药剂的合理轮换使用。在番茄潜叶蛾发生期,可使用5%阿维菌素乳油(300 mL/hm2)、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300 mL/hm2)、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600 mL/hm2)、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600 mL/hm2)喷雾防治[11],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30%虫螨腈悬浮剂2 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有效防治番茄潜叶蛾[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