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寒旱作区紫叶莴笋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

时间:2024-05-23

缑红丽,刘明霞,陶兴林,朱惠霞

(1.兰州市农作物良种试验站,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50)

紫叶莴笋是甘肃省高原夏菜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喜冷凉气候,高温和长日照都会引起花芽分化和前期抽薹开花;因此,栽培紫叶莴笋应选择高海拔冷凉区域[1]。榆中县高寒旱作地区处于马衔山林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2 600 m的地域,土壤耕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年降雨量较多,水分涵养较好,夏季气温低,光照强,具备紫叶莴笋生长最有利的自然条件[2]。在该区域利用全膜双垄三沟技术栽培紫叶莴笋,可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4]。榆中县紫叶莴笋年播种面积达800 km2,平均667 m2产量6 200 kg以上,平均667 m2产值3 721元,产品很受市场欢迎[5]。经过几年实践,总结出高寒旱作区紫叶莴笋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

1 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简介

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是改传统起垄半膜覆盖、垄上双行栽培为双垄全膜覆盖、垄沟单行栽培。起宽窄均匀的垄,在垄之间形成浅沟,于沟内栽培,每幅膜刚好覆盖两垄三沟,膜与膜间不留空隙,两幅膜相接于垄面的中间,形成“双垄三沟”的全膜覆盖。该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起到了集雨、抗旱、保墒、增产的作用。

2 经济效益分析

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是榆中高寒旱作区实现纯旱作土地生产商品蔬菜的技术创新。该区域传统种植作物为小麦、马铃薯、豆类等,667 m2产值仅280~350元,自从引入全膜双垄三沟种植模式,该区域不利的气候因子变为生产优势,蔬菜种植平均667 m2产值达到2 775.17元,经济效益是种植传统作物的10倍以上[6]。榆中高寒旱作区应用该技术种植花椰菜平均667 m2产量2 000 kg,产值4 000元;种植娃娃菜平均667 m2产量4 500 kg,产值达5 400元;种植紫叶莴笋平均667 m2产量6 200 kg以上,产值3 721元。榆中县高寒旱作区种植的商品蔬菜定位于绿色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3 紫叶莴笋栽培技术要点

3.1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要,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晚熟、商品性好、耐抽薹、抗病性强的紫叶莴笋品种。近几年,紫叶莴笋主要栽培品种为红竹、红竹2号、永荣1号、永安红笋等。

3.2 整地施肥

选择地势平坦、肥力中等的耕地,前茬未种植过莴笋,且以小麦、豆类、十字花科类为宜。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茎叶、残留地膜等杂物,深耕灭茬,熟化土壤及接纳降水。早春2月土壤解冻10~15 cm后及时浅耕(15 cm左右),结合浅耕施足底肥,667 m2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5 000~5 500 kg、尿素25~30 kg、过磷酸钙48~50 kg、硫酸钾23~25 kg。40%辛硫磷乳油按照0.5 kg加细土30 kg拌匀撒施,以预防地下害虫。

3.3 起垄覆膜

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要求浅耕后及时起垄覆膜。起垄前先用齿距为40 cm的划行器划行,再用步犁沿划线翻耕,土壤随之向两边形成弓形垄,垄高15 cm,两弓形垄中间为播种沟,沟深约10 cm,每个播种沟对应2个集雨垄面,垄沟、垄面宽窄均匀,垄脊高低一致,沟内穴播。起垄后用幅宽120 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每幅膜刚好覆盖两垄三沟。膜与膜间不留空隙,两幅膜相接于垄面的中间,用下一垄沟或垄面的表土压实,覆膜时撒少量土于垄沟,从而将地膜与垄面、垄沟贴紧,每隔2~3 m横压土腰带,以防止大风揭膜和拦截垄沟内的径流。地膜667 m2用量5~6 kg,覆膜后及时在垄沟内每隔30~50 cm打1个渗水孔,孔径5~8 mm,以利于降水渗入(图1)。现基本采用机械或人力牵引的专业器具一次性起垄覆膜。

3.4 播种

榆中县高寒旱作区紫叶莴笋播种有直播和育苗2种方式。直播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直接成苗,幼苗不用经历缓苗期,节约移栽定植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容易出现缺苗、田间长势不一致的情况;育苗不受气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便于幼苗集中培育和管理,作物生长整齐,但需要建设保护地设施进行育苗,苗期管理对技术要求也高,而且增加了人力成本;因此,种植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

3.4.1 直播

当地温稳定在15 ℃时即可播种,榆中高寒旱作区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上旬播种,小苗出土时温度刚好,适宜其生长发育。垄沟内打穴,直径1~2 cm,深3~5 cm,穴距25~30 cm,将穴内土壤挖松软,每穴下籽3~5粒,然后用湿润细土覆盖1~2 cm,667 m2播种量为40~50 g。如土壤墒情不足,需在穴内浇水,待水下渗后再播种。

3.4.2 育苗

春季在保护设施中于4月下旬—5月下旬播种育苗,育苗土可自己配制,按照土壤、腐殖质、腐熟肥以4∶4∶2的体积比配制营养土,或者直接购买育苗基质。育苗土消毒一般采用高温消毒,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用药量8~10 g、育苗土15~30 kg的比例拌匀,然后渗水、覆盖地膜、保墒增温,24 h后装育苗盘播种。

播种后每天喷雾保持地表湿润,出苗后控制好温度,白天15~20 ℃,夜间8~10 ℃;另外,增加光照,防止幼苗徒长。定植前7 d低温炼苗,培育壮苗。

3.5 定植与密度

紫叶莴笋苗龄在25~30 d、5~6片叶时移栽定植,不宜大苗定植,因为大苗容易相互拥挤,取苗时造成叶片脱落,不易缓苗。垄沟挖穴,直径5~10 cm,深4~8 cm,穴距25~30 cm,每穴1株,667 m2种植5 000~5 500株。

3.6 田间管理

3.6.1 放苗、定苗

紫叶莴笋播种5~8 d后出苗,出苗期间应每天检查,防止幼苗钻入膜内形成窝苗。当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选阴天或晴天下午间苗,结合间苗发现缺苗时及时移苗补栽,去掉病、弱、杂株,每穴留1株,定苗后将穴口用细土或细沙封住,以免跑墒。定植后应及时查苗,如有死苗需及时补苗。

3.6.2 水肥管理

正常年份,6—8月份榆中县进入多雨时段,正值紫叶莴笋需水的莲座期和肉质茎膨大期,即关键需水期,此时自然降雨完全能满足紫叶莴笋的生长需求,所以无需灌水。莲座期和肉质茎膨大期各追肥1次,667 m2追肥尿素10~15 kg、磷酸二氢钾8~10 kg,采用追肥枪在2株苗间打孔追肥,或将肥料用150~200 kg水溶解,2株苗间打孔浇灌15 mL。如遇极端干旱天气可采用人工补灌,667 m2灌水量20~25 m3,追肥结合灌水进行;此外,也可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追肥,可667 m2喷施尿素15~20 g(对水1 kg)和磷酸二氢钾3~7 g(对水1 kg)。严格遵守NY/T 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进行施肥。

3.7 病虫害防治

紫叶莴笋应提前预防霜霉病、菌核病和灰霉病的危害。

霜霉病的预防应在定植后15 d左右开始,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每12~15 d喷施1次,最多3次,注意对莴笋叶背面的喷施。如果发生霜霉病,叶面应用8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交替轮换用药,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2~3次即可有效治疗霜霉病。

菌核病和灰霉病的防治方法相同,紫叶莴笋现蕾期用50%异菌脲悬浮剂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叶面喷施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 d喷洒 1次 , 连续防治3~4次。

3.8 采收

莴笋采收标准是心叶与外叶齐平,目前种植紫叶莴笋品种采收标准以抽薹10~15 cm为采收适期。按照莴笋采收标准,紫叶莴笋肉质茎偏细会影响产量。紫叶莴笋要分期采收,可采取顶端生长点摘除的方法,但只能间隔10~15 d,过迟则易形成肉质茎空心,影响品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