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本科多学科互融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时间:2024-05-23

(呼伦贝尔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国家提出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全民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1],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4位。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看出全国各区域创新能力有很大区别,内蒙古排名30属于较弱区,呼伦贝尔处在内蒙古创新能力的不发达地区。

大学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栋梁的使命,各个大学都根据自身的特质进行了定位,《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应用型大学办学的头等大事,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所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二本综合类高校,地理位置较偏僻、资源相对匮乏,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开展具有很大难度,使用其他高校的双创体系有一定效果,但也有“水土不服”的症状,维度、广度、深度上不够,其主要体现在硬核的创新创业作品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和“农、牧、林、矿业”共存的地域优势。

1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发

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好,从2011年开始尝试搭建新型双创教育模式,从国家到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整体效果显著。国外双创教育的成功和他们整体教育模式、环境、思维习惯息息相关,他们的模式和方法对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大适用。杨冬[2]指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政策变迁历经发轫初创、试点实施、全面推广和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为了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国家相续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举办了“互联网+”、挑战杯等多项大学生竞赛。全国范围内建立多个双创示范园,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创业企业和个人入驻。刘振亚[3]结合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指出要创建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结合学校现有专业和师资优势,突破学科壁垒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理工、文史类专业共融体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此方式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培养人才,对高职高专类院校办学也具有借鉴意义。

2 以学科为基础的互融式双创教育

目前,学校双创教育呈现多点开花,各自独立的现象,没有很好地依托学科、发挥各授课教师的优势进行双创教学。通过调研发现,传统创新创业教师和学科课程教师在开展双创教学和活动时都各有不足。如前后课程间内容冲突、没有衔接和企业社会需求脱钩严重,专业教师单纯教学,不关心学生毕业后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需求。以机械类专业为基础进行了试点,对双创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整合。根据创新创业各阶段涉及的内容和需求不同,把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根据各阶段优选教师进行项目化教学,在基础年级中建立师生互选的导师制,具体见表1。通过对理工、文史各学科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使专业教师变身为创新创业型学科教师,契合专业发展需求,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经济管理类讲座。同时提升现有学生管理队伍双创教师的意识和能力,根据管理岗双创教师的专业能力安排一些适宜的课程,由班级辅导员担任基础路演制作、文本制作、表达及项目管理的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完成项目的指导。

表1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适用教师

依托专业学科、实验室、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高端硬核项目,避免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以及学生盲目地做大量浅显、应付的项目。校内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多部门联合各个学院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师生形成多学科互补。目前,已经建立包含机械、计算机、物电、教育、经管、文秘等多个专业学科交叉互融的团队,在互相激励、思维碰撞下开展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4]。通过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学术讲座、实践交流、继续教育、实训营、优秀项目共享等活动持续提升师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双创活动反哺教学、科研、竞赛,形成一个循环共促的教育系统[5]。

已经开展创客、机器人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第一、二期创客、机器人训练营授课教师为师范和机械专业混合代班授课,第三、四期加入了文学和语言类学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性、知识型、趣味性较强,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这种团队结合师范专业的教学技能及理工科的学科技术优势,使活动更加专业和正规,同时符合“师范认证”和“工程认证”对人才培养及毕业的要求[6]。为教育、机械、物电、计算机、文学等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实践渠道,提供了新的就业、创业方向。创新探索师范院校机器人和科技类教师的培养模式,结合机器人、教育等相关专业进行培养,使教学内容更专业、规范,为师范生毕业后进入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提供知识和技能储备,提升了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后期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多位同学考取教师资格证,毕业后从事教师、创客类教学或培训工作。

3 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双创教育涉及创新设计方法、机械原理与设计、机器人学、计算机编程、电子信息、创客教育方法、青少年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选择等多方面创建新的模式。

3.1 公共课、选修课、专业课共同推进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双创必须模块。鼓励高校教职工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就业导向开设特色课程,开设内容丰富的双创类全校选修课[7]。结合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思维和内容。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根据机器人大赛研究机器人创新课程实训体系,开设机器人概论等全校选修课程[8]。把创新创业融入到自治区一流课程——材料力学中,并作为特色和亮点进行建设。结合校情、学情研发更接地气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真正受益。

3.2 新教法、新模式助力创新创业教育

采用混合式教学,理论(30%)+实践(70%)的“理实一体化”体系,线上(50%)+线下(50%)的“混合教学”模式。自学和辅导并行,多种媒体介入,强调学生沉浸式、体验式、感悟式、自主式教学,而非传统教授式、强制式教学,利用实验室及双创中心,全方位鼓励学生创新动手实践,从而为今后的创业服务作好准备。把教学内容碎化成小题目分配到混合小组,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建立团队互助制度,组成多校联动学习小组,提升应用型学校的技术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实践通用课程,提供课程建设支持和指导。

3.3 新媒体助力创新创业教育

合理利用多种类型资源弥补师生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不仅制作使用实物和虚拟模型,还使用多种线上资源。使用国家双创平台“到梦空间”的基础上,推荐引入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学习强国、哔哩哔哩等平台的多门课程,部分课程见表2。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选取课程自学,统一下发任务,每周进行检查,使用思维导图对讨论内容进行记录、总结和提炼。根据学生“速食化”的生活习惯和接受方式,引入快闪、凡尔赛等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进入项目制作中,提升学生的认同感。

表2 创新创业课程参考线上资源(部分)

充分运用线上平台的各种资源,组织师生观看高质量学术讲座、技术分享、比赛直播等线上内容。借助百度飞桨、大疆教育、华为等免费科技平台进行学习、项目开发,并在多个平台中获取资源和获得资助[9]。

4 创新创业教育改进后现状分析

4.1 通过比赛、科研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性

作为创新创业的产出成果之一,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理念,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了展示的机会。以“互联网+”大赛为例,在第七届“互联网+”大赛中呼伦贝尔学院共收到校内参赛作品2 127项,其中主赛道1 993项、红色筑梦之旅赛道132项、职教赛道2项,参赛学生近9 000人次。多项作品既结合了学生专业背景,又立足于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有数百项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的创业项目参赛,力求“更创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将改变学生固有的就业从业模式。在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和专家讲座等活动,比赛期间近3 000名师生参加了训练营,在全校范围掀起了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潮。

建立创业园,帮助优秀项目落地和转化。帮助学生实现项目转化和成果产出,多部门联合招生就业处组织申报的“2021年、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获得自治区级56项,国家级16项,并提供配套资金和场地的支持。形成多部门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资源统筹管理、优势互补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体系,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在运行中也出现了教师利益无法保证的问题,应研究如何推进双创指导纳入教师科研及考核、评聘体系,保护教师权益的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双创活动的积极性。

4.2 发挥创新团队和实践基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全校范围内创建多个创新创业团队和实践基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最后形成交叉立体的创新创业网络。以机器人创新团队“匠芯”为例,在学校多个部门的支持下,给予资金、人员、场地上的支持,自2018年团队成立以来,在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学科竞赛中,共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3项,省级竞赛奖项10项,2人获自治区优秀指导教师,1人为智能机器人创客教师,入选工业信息化紧缺人才库,且具有青少年机器人创客、软件编程指导教师资格。2019年开始“机器人创新训练”活动,至今已进行40余次,参加活动的儿童达到400多人,大学生人数达到50余人。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发表论文3篇,实用新型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自治区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通过对该团队的宣传,在全校范围内引起大学生圆“机甲”梦的热潮,把同学从手机游戏和迷茫躺平拉到创新实验室中,真正做到实践育人。

4.3 校企合作

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优质社会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10]。教育部于2002年开始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双创教育试点院校。呼伦贝尔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分别与北京华晟经世、北京安博、华能扎赉诺尔煤业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至2023年已运行7年。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最为敏感,通过现有课程、人员与企业融合,把握行业前沿和市场需求能更加具体和深入,借用企业优质资源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实践仿真等新教学模式迅速融入课堂,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都大幅提升。

4.4 工匠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领

双创教育中体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1]。学生通过双创活动改变浮躁、轻易放弃、表面化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形成强韧、有目标、有计划、有执行力、自力更生、团队协作互助等新品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发挥集体力量服务社会,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了大量基础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在应用本科学生心中种下“双创的种子”,未来他们发芽成长,就会利用双创能力和技能赋能于周围的人,给他们提供力量和信心,用自信去打破中国现在面临的技术封锁和壁垒。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量体裁衣”逐渐完善和细化双创教育的方方面面,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实、做深、做强,为“科技兴蒙”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大批高质量双创复合型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