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邵 莉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设计和描绘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其中关于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方面提到,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1]。这是信息化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划和期望,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个人的规划和期望。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普通本专科学生中本科毕业生为3 947 157人,招生数为4 312 880人,在校生人数为17 508 204;专科毕业生3 638 141人,招生数4 836 146人,在校生人数为12 807 058人。同样,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1 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 423所[2]。无论是从毕业生人数还是从招生数以及在校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高等专科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同样如此。
信息化是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科技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3]。简而言之,信息化是运用工具获取信息,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能够达到信息的创造和协作等要求。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主要是指确定、查找、评估、组织以及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4]。教师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信息平台,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和思维,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要培养良好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培养信息的运用和处理能力,信息的运用和处理能力大致包括信息的接受程度,面对不同信息来源的反应,对于信息的评价以及筛选,信息的组织以及信息的内化。信息的不同接受个体可能相差很大,这涉及到个体面对信息来源的态度以及认知水平,在情感层面存在排斥或赞成情绪直接影响着信息接受程度,这是对信息的第一次主动选择,而选择过滤之后的接受程度则和个体的认知水平正相关。信息的评价以及筛选属于接受信息之后的理解和应用范畴,评价决定着信息使用到什么程度,这和信息的组织及内化紧密相关[5]。
根据布鲁姆分类法来看,认知领域的目标可分为: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几类,从某种程度上看,信息化素养所要求的目标与布鲁姆分类法的认知目标是一致的,如图1所示,教育的目标、过程、效果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只不过这种信息的流动是有组织、内化以及创造性存在的。
图1 信息化素养与布鲁姆分类法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信息的获取能力上存在一定不足,以知网为例,在中国知网高校外部访问系统之中进行查询,经过比对发现,可以通过高校的包括自由查询知网信息的高校为600多所,而全国的高校数量为2 600多所,在600多这个数字中还包括数量可观的各研究机构,实际的高校外部可查询数量低于600,在这一数字中高职类院校的占比很低。从信息平台方面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是远低于平均水平的,但高职院校教师面对的学生往往认知水平相比于其它本科、专科高校有差距,培养这部分学生需要更多的信息资源以补齐学生的不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获取信息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不但要能获取信息还必须能够分辨信息,能够去伪留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要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由于不完全或者不正确的信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冲击很大,毕竟高职院校的学生未能进入更高水平的高校自身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认知与学习方面问题,再加上这些没有经过识别的信息的影响,其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的理解、应用以及分析等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大致包括总结、转换、论证、解释、说明以及举例。对信息的总结、解释以及说明方面较容易实现,而对于信息的转换、论证以及举例方面,总体而言目前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信息的转换在教学环节常表现为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和个体差别进行差别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将信息转换成学生可以接授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传递,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觉得教师水平不错,就是课程太难、听不懂的现象,这种觉得课程很难听不懂其实就是信息的转换过程出现了问题。
信息的应用方面涉及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在这方面的关注度很高,但效果并不明显,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是存在着各种不适应问题,近些年应届毕业生极高的跳槽率可以部分说明这一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适用信息,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们的信息应用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现状是高校的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形式基本上完全一样,都采用理论学习加实地实习,但实习内容可能与学生毕业的就业意愿存在较大差别。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如为“蓝”,那学生便为“青”,如果希望学生能够胜过他们的前辈,那么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创造能力,更要能将从教师那学到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继承,能够教出创造性的学生需要具备创造能力的教师。这种创造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们是不完全具备的,并不一定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也有管理制度以及思维方式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实习的模式、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的要求等都限制着教师的创造性。
目前只能通过教师的分工教学、集体备课、共同考核等方面来试图实现协作能力的培养,现实是这些方式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一个合理而强有力的动机将教师们凝聚起来协作共赢。没有协作精神的教师是教不出有协作精神的学生,在复杂而多变的社会中,没有协作精神很难获得大的成就。
在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和改善方面,首要的便是信息源的问题,目前较权威的信息来源大多以官网和各个信息平台为主,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性信息平台莫过于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平台,这些学术信息平台是高校教师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由上文所述的现状可知,目前这些信息平台的使用限制较大,无论是访问方式还是使用价格都限制着使用者的使用效果。是否可以按照文献的时效性而逐步放开超期文献的使用,这是一种解决方案;另一个解决方案可以是从转移支付的角度,由于教师信息获取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其重要性较高,相关部门在进行教育经费划拨时可以在上级支付环节直接解决信息平台的使用问题,一方面可以解决不同学校的信息平台使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教育经费的不当使用问题,一举多得。
获取信息时的筛选能力,主要包括认同和辨识两个问题。信息源的认同方面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决定接受的信息类型,这是接触信息时的主观选择,高职类院校教师的价值观决定着毕业学生是否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和工匠,这需要在源头上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规范,将对信息的价值评价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所必备的素养,源头上筛选与后期培养双管齐下。信息的辨识需要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良好的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以及完善的信息知识,信息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约束信息使用的行为准则,信息意识是信息使用的意识,信息知识指对信息的认知以及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高职院校中的年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相对较好,院校对于信息素养不够的教师进行培养、培训是必要的。
信息的处理、应用与分析是信息处理能力的主要表现,个体通过信息的理解能够将信息应用于不同的方面,所谓信息的传递也是建立于信息的理解之上,这是教师作为信息平台的重要作用之一。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培养的学生多是以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学生的这种特性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聚焦应用能力。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学的信息应用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方向,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在信息的应用方面侧重点均不相同,造成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根据往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分行业分学生类别,结合学生的就业意愿,学校的办学定位,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将学生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起来。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途径一方面来自于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来自于信息的转换和适应能力培养。所谓信息的转换和适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信息传递者在传递信息时依据对象不同而进行的自适应过程。面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等均不相同,将自己掌握的信息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是教师信息处理能力的一种表现。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这种信息处理能力,关键还是得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要从学生的需求、偏好和生活、学习环境出发,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种变化不单单表现在教学形式上,也应该表现在信息的表达上,既能够运用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也能够运用更合理、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毕竟作为信息平台的教师,最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是语言,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和实践知识,也要比以往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创造的过程是困难的,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创造同样如此,职业性质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信息创造的能力,这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现实需求。信息创造的困难之处在于其有主动性的影响因素也有被动性的影响因素,主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就是教师个体的创新素养,这可以通过后期的培养和训练去逐渐养成,创新素养的养成与不同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直接相关。被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等,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应该遵从一个标准,那就是将课堂和教学还给教师,最不应该出现的事情就是单纯由不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制定规则,不合理的规则限制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这一影响因素从根本上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在高职类院校中广泛存在。所以说,要培养和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创造性,必须将单一行政化从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剔除出去,将课堂还给教师,将教师还给学生,将学生还给教师,而不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行政权力转,围绕着行政目标转,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大国工匠应从高职院校的去单一行政化开始。
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协作有一个前提,共享和协作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信息共享和信息协作最常见的模式是共同课题、项目的研究和申报,这本是进行信息协作、共享的良好形式,无奈各高职院校的通行做法是在项目的考核过程中对项目参与者进行排序,名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参与者获得的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共享、协作的积极性。完全可以在不打消教师积极性的情况下根据项目参与者的具体分工和工作结果进行评价,使评价体系更加的细化和科学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