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庄 兵
(绥化市北林区农机校,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持,伴随着我国固有资源的开采,人们必须权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各方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样,如何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开创农业经济的绿色、生态和经济并行发展的持续发展道路是现阶段农业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生态农业是近年来国家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借助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多重优势进行融合,构建的一种既能保证农户经济收入,又能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周边资源浪费和伤害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1]。
1.2.1 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生态农业建设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可以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设备的现代化升级两部分进行说明。
生态农业是以最小化生产资源投入、最快捷作业方式来保证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如通过铺设农业灌溉水电管网,改变农户利用传统的农业拖拉机进行灌溉的生产方式,既能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减少因燃油拖拉机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建设在完备的农业设施的基础上,且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大量便捷化农业工程逐步落实,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1.2.2 全面开发农业生产资源,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近年来,我国人口激增,而土地资源有限,且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如此,便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解决此矛盾的最好方法,生态农业的建设依托于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如全自动联合播种收割机、自动化植保工具等,能极大降低农户的生产劳动强度,同时又能减少因农业机械化而导致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的建设与推进过程可分为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思维宣导、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时过程控制四个方面。
伴随着国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也逐步关注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引导等政策法规,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完善关于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和法律规范,重点包括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基础设施保护规范等。通过颁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购置新型农业机械设备,颁布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户开创大规模经济农业生产模式,通过颁布基础设施保护规范等,减少农业基础设施的损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保证设备的使用效果。
与其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类似,生态农业建设同样需要农业相关工作者进行思想宣传。第一,生态农业推广团队的建设,与传统农业技术不同,生态农业要充分考虑农业经济、农村生态和农户接受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因此,需要对原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和构建方法。第二,生态农业宣传具体内容体系的建设,具体宣传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可总结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意义、生态农业建设的优惠政策、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最后经济效益的分析,宣传人员应根据农户的关心点,重点对某项内容进行解释与说明。
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直接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举措。当地农业部门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扩大生态农业的生产规模,加强生态农业区域内部水利工程、道路交通、电力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建设先进的水利工程,改变传统农业灌溉的繁琐性和危险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完善农业区域的道路交通系统,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同时,应建设好生态农业园区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以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高效的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便捷的发展环境[2]。
生态农业建设过程的实时控制对于把控生态农业推广进程、保障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农业建设过程控制主要包括上述三个阶段的进度与效果把控,包括生态农业推广小组成立及内部组织结构安排、示范性生态农业选址、水利管网的铺设布局、生态农业效果评估等。通过对生态农业建设过程的整体控制,对各个环节的主要工作进行指标量化,发现在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调整后续的推广和建设计划,形成统一且可复制的建设方案,为其他地区生态农业的改进升级提供参考资料。
指导思想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旨,对于生态农业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从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新和发展地区优势三个方面对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进行阐述。
生态农业建设本身就是出于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要以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各评价指标对于建设成果进行考量,同时应积极探索如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丰富生态农业的耕作形式,同时在作物品种选择时,可根据地形、气候等特点,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如在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山地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既保证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综上生态农业的建设要将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地位上,并力求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农业生态环境两重目标均达到最优。
我国土地类型丰富,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根据当地的地区特点,不断调整生态农业的建设方案。如在平原地区积极引导大面积种植形式,增加大规模的便捷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地、丘陵等地区,通过主管网和分管网形式,建设小而精的便捷化基础设施。同时,应加强不同农业主体之间的沟通,定期举办地区间的生态农业建设分享交流会,保证各主体之间的信息、经验共享,避免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3]。
我国南北地区作物类别差别较大,因此,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发扬地区优势,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形式相结合的农业耕作模式。借助地区既有的作物品牌,如茶叶、果蔬等,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旅游观光、无公害农业如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积极开展市民参与的无公害优质大米农业观光旅游业,在河南省信阳市开展优质茶叶采摘活动等,进一步扩大地区农业经济的品牌优势,打造地区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既保证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又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地方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阶段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本文对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并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进行说明,最后从地区特点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对保证生态农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举措进行讨论,希望能对我国各地区生态农业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