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应用

时间:2024-05-23

王送军

(祁阳县农机事务中心,湖南 祁阳 426100)

0 引言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祁阳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水稻种植面积4.03万hm2,种植方式主要以人工育秧移栽为主。2004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祁阳县开始引进和推广了东洋牌手扶式机动插秧机,并开始进行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到2015年,全县机插秧面积为866.67 hm2,机插率为2%,种粮大户普遍反映机插秧漏蔸严重,反青时间长,难保证双季稻高产丰收 。究其原因是机械化插秧需要标准化的毯状秧苗,而原始稻田育秧不能用于机械化插秧作业,目前成本最低的双模育秧,虽然适应机插秧,但工序烦琐,劳动强度大,与机器插秧技术兼容性差,为了能育出更加标准的毯状秧苗,提高机插秧兼容性,引进了软、硬盘淤泥育秧,但仍存在露地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成本高,秧苗管理、起运、移栽等工序费时费工问题,不利于大规模育秧。为了节约秧田,改善作业环境,减轻营养土重量,提高育秧效率,经多年试验,形成了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该技术主要采用有机基质替代营养土、用智能密室高效催芽替代人工催芽、用流水线播种替代传统人工播种、改小拱模为钢管结构大棚,属于智能秧苗培育的大规模工厂化集中育秧方式,可以有效争抢农时,减轻“倒春寒”及烂秧的影响,为机械化栽插提供高素质、规格化、标准化秧苗,实现了传统育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育秧方式的转变。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到2019年全县机插面积达到了2.15万hm2,机插率达到53%,平均增产825 kg·hm-2。

1 核心技术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是以基质作为育秧介质,通过机械化流水线精量播种,利用智能密室高效催芽,采用温室大棚壮秧培育的一种大规模工厂化集中育秧方式,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种子、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新兴育秧技术。

2 技术路线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路线主要是由优选品种、精量播种、智能催芽、摆盘绿化、壮苗培育和机械移栽等技术环节构成(图1)。

3 技术优势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以先进的育苗设施装备秧苗生产车间,将现代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贯穿于秧苗生长过程,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培育秧苗,实现育秧的规模化生产,具有以下优势。

3.1 生产规模大

一般每台水稻育秧用播种机采用6~8人流水线播种,可播种秧苗500 盘·h-1。育秧不用下田作业,放入钢架温室大棚内进行,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00,便于集中管理,操作简单方便,工作效益高。

3.2 抗灾能力强

工厂化育秧可以通过人工控制秧苗获得适宜生长环境,有利于减轻不利天气对育秧的影响。无论是阴晴云雨,还是风霜雪雷,都能确保秧苗的正常生长,成秧效率达90%以上。出苗整齐均匀,根系发达白根多,盘结力好,秧苗容易盘卷,便于栽插时运输,机插后活棵返青快,分蘖缺位少。

3.3 育秧成本低

工厂化基质育秧由于育秧集中,占地面积小,旱作旱管,作业方便,机械化程度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省去水育秧的做床、覆膜、起苗、移栽等环节,按照劳务市场价格,能节省人工费60元·(667 m2)-1以上;另一方面,暖棚保湿性能好,秧盘繁育只需少量喷灌,能节约用水300~400 m3·(667 m2)-1。

3.4 机械兼容性好

基质容重较轻,每盘基质秧重1.2~1.5 kg,仅为淤泥育秧的1/3~1/2,插秧机负荷小,减轻了机械磨损,栽插速度能提高10%,漏蔸率减少2%,确保了机插基本苗。

图1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路线图

3.5 农户接受快

工厂化基质育秧釆用的是棚内基质育秧,不用做秧田,也不用制备营养土,只要在播种流水线机械中将种子播入基质,放入大棚内,管好苗,控好温,就可育出健壮的秧苗,所以操作简单,农户接受快,普及推广效果好。

4 技术应用

4.1 优选品种

一是精选种子。选择品种时要本着当季高产、全年高产的原则来进行。选择水稻品种时要注意品种生育期的合理搭配,晚稻品种要选生育期短的品种,要选能在寒露风前齐穗的品种,同时还要根据每天的作业量,适当错开品种熟期。例如,一台手扶式插秧机工作效率为1~1.33 hm2·天-1,共计13.33 hm2的作业量,可以安排一个早熟品种、一个中熟品种,分批播种、分批栽插,这样才不至于因秧苗老化而出现减产。

二是种子用量。杂交稻1.25 kg·(667 m2)-1,粳稻、糯稻5 kg·(667 m2)-1。

三是种子处理。浸种前7天晒种,提高发芽率,再清水选种,淘汰空粒,最后采用15 kg水加99%恶霉灵5 g,或30%恶霉灵10 g,另加98%硫酸锌30 g配比水溶液进行浸种与消毒,浸种12 h以上。

4.2 精量播种

一是备足基质、秧盘与稻种。按照5 L·盘-1(约2 kg)的量购置“湘正农科”牌育秧基质,每667 m2稻田用秧盘25盘,秧盘使用前需浸泡消毒。常规稻芽谷100~150 g·盘-1,杂交稻芽谷约75 g·盘-1。二是流水线播种。启动流水线,进行盘床基质厚度调试、洒水量调试、播种量调试、覆盖层基质量调试。调试后,盘内底土厚度需达到2.5~2.8 cm,太薄机插时秧针会折断秧苗,太厚会超宽,机插时会卡滞在秧箱上,造成漏插;底层基质需浇透,以秧盘底孔有零星水滴落为标准;播种要均匀量足,若太稀,个体健壮,但群体指标不足,根系不能成毯,机插时会出现漏蔸,播太密会出现通风透光差,苗高细弱;覆土要厚薄适中,做到种子不外露;覆土后再次浇水,应保持基质湿润,杜绝干湿不均。调试好达到标准后,方可批量生产。

4.3 智能催芽

采取智能密室分批次破胸催芽。每批次播种结束后,用叉车将叠盘运至智能密室整齐码放,三个托架为一组,上下排列,组与组之间留有间隙通风,秧盘与密室墙体间隔 10~20 cm,进行统一破胸催芽齐苗。温度控制在 38 ℃,湿度控制在 96%~98%。密室空气务必循环良好,确保上下、内外温度和湿度一致,否则影响出苗整齐度。

4.4 摆盘绿化

闭室48 h左右,当芽长达到 5 mm 左右时,即可将芽盘用叉车移出至育秧苗大棚。尽力在下午进行摆盘,注意芽盘底面与育秧厢面的充分融合,育秧大棚及时补充水分,避免温度高时因脱水造成青枯死苗。

4.5 壮苗培育

一是要控好水。水分控制要求分层控制。补水原则按“旱育秧”要求,以干为主,防止徒长;播前浇透水,出苗保持湿润,出苗后不卷叶不补水,移栽前 2 天左右断水炼苗。每次补水要求盘内基质吃透水,补水持续时间 15~30 min。二是要控制好温度。根据天气情况,可通过通风、补水、遮阳等措施降低温度,确保棚内温度不超过 35 ℃。三是要做好防病促根工作。秧苗在1叶1心时,随时查看秧苗症状,如出现发黄,应及时施加“断奶肥”;如盘根不好,及时用生根剂和敌克松进行喷洒,促生根防立枯病。

4.6 机械移栽

秧龄20天左右,3叶1心,株高12 cm以上,则达到移栽标准。在移栽前2~3天用“阿维菌素”进行防治螟虫,用吡虫灵防治灰飞虱。当天取苗当天插,抢晴天插秧,插秧深度做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栽插过深,活棵慢,分蘖推迟;栽插过浅,容易造成漂秧。

5 优化建议

5.1 创新培训内容,加强技术指导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是一种新技术、新设施,合作社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撑,应通过培训,使合作社成员不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能使农机与农艺完美结合,发挥工厂化育秧设施的更大作用。建议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实践性与操作性,开展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技术专题培训,注重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召开现场演示会,建立专人定点联系制度,在育秧、机插秧作业等重点环节给予重点的技术指导[1]。

5.2 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开展多种育苗服务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基础设施投入多,科学合理地引导合作社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设备、技术,在做好示范、推广等服务的同时,创新经营模式,增加合作社收入,是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示范推广能够持续、更好发挥作用的关键。建议合作社长期持续投资,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建立长期性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其他资金参与投资,壮大合作社规模;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基地设施,除开展水稻育秧外,还可进行水果、林业、花卉、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育苗服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5.3 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作为一项新的农业推广技术,还未完全得到农户的广泛认知 ,应引导广大农户正确认识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发展水稻机插、建好工厂化基质育秧示范区的良好氛围;利用基地有利条件,做好水稻育秧、机插技术的宣传推广等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2]。

5.4 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农户需求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在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周边农户提供服务的能力上有待提高。建议服务方式多元化,经营方式灵活化,利用基地的示范性和先进性,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探索,推广农业集成新技术,为农户开展育秧、插秧、收割、烘干一体化服务,最大化方便和满足农民需求。

(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