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谷成利
通榆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几年的有效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本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 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情况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总面积8496 km2,现辖21个乡镇,172个行政村。总人口35.1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总耕地面积450万亩。通榆县是严重缺水的县份之一,无灌溉条件的中低产田达200万亩,是国家粮食主产县,常年玉米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从2006年开始,通榆县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到2013年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10万亩。2006—2013年,通榆县被吉林省评为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08—2010年,通榆县又被评为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通过几年来省及国家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的实施,广大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通榆县确定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六不”,即不割秸秆、不刨茬子、不翻地、不打垄、不铲地、不趟地。这种“懒汉种地”方式,既轻松又高产。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尤其是深受年轻农民的喜爱。推广范围也由原来的1个村发展到了全县21个乡镇,覆盖了172个村,763个自然屯,3975个农户。保护性耕作的抗旱保墒、防风固土、培肥地力等作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
实践证明,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通榆县农业根本问题,改善通榆生态环境的现实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
1.群众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次变革,部分领导和群众对此还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要改变广大农民长期形成的传统耕作习惯,需要较长时间的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只有让农民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相对于传统耕作的优势,农民才能大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2.技术体系仍需不断研究和完善。主要表现在:杂草防治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大难题;常年种植作物品种单一,全面实行农作物轮作倒茬较难;通榆县干旱少雨,农作物秸秆不易腐烂,影响播种质量和效率。
3.项目需连续扶持。通榆县保护性耕作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保护性耕作播种机的保有量还不是很多,还不能完全满足耕作的需求。农民自觉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如果国家不再投入扶持资金,那么农民自发购买保护性耕作播种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能性不大。
4.资金投入不够。要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需要财政部门制定各项必要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专项资金不足,投入不够,制约了机具的研发、技术的完善和示范推广。
三、建议及对策
1.要加强领导。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和支持,需要政府制订一定的补贴政策,把该项工作列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领导小组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分工,统筹安排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将工作落实到人头。
2.加强宣传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前期示范推广过程中可能效果不是很明显,但该项技术具有长远的效益,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电视讲座、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单、送科技下乡等方式宣传、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广大农民对该项技术的认识,不断扩大示范面积。
3.提高机具的性能。近几年,尽管免耕播种机的性能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加强保护性耕作播种机技术升级,提高机具的通过性、稳定性、可靠性等综合性能,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可靠的机具保障。千方百计地提高机具作业效率,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民从事跨区作业,从而提高机手的作业收入。以此调动农民的购买和使用保护性耕作播种机的积极性。
4.增加资金扶持。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目前情况下还比较困难,因此,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农机部门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时应优先补贴保护性耕作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玉米收获机等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在落实苗期深松施肥作业补助时,应首先满足补贴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各项优惠补贴政策来带动农民实施该项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
5.加强对比试验。通榆县的保护性耕作效果监测工作相对较为肤浅,缺乏说服他人的依据,很难得到科学数据的支持。农民对技术的效果有一定疑虑,让农机推广部门较为被动。因此建议在通榆县建设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监测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