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杨利平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
劳动力为传统生产要素中首要、能动的要素,它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不少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城市强大的收入诱惑拉力与农村相对落后的贫困推力驱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呈现出下列特征:一是以只流动不迁移的“候鸟式”流动为主,二是由农村流转至城镇的劳动力大多为农村优势劳动力,三是流转群体呈现出明显的男性偏向。以家庭为单位来看,由于男性劳动力的城镇化流动,家庭中便留存了女性劳动力、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相应的农业劳动力结构便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女性化甚至后继乏人的“空心化”趋势。
农业劳动力是指在第一产业从事农林牧渔及相关服务业经营活动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结构“空心化”是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的重要表现。因此,对农村人口状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业劳动力的状况。
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倾向两个方面分析河南农业劳动力“空心化”的现状。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 年,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为3251.46 万人,主要从事的行业类型为种植业,占97.1%。其中性别构成中,男性占51.8%,女性占48.2%;从年龄构成看,≤35岁、36—54 岁、≥55 岁者分别占24.1%、45.4%、30.5%;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者分别占31.5%、58.6%、9.9%。
从上述数据来看,年龄结构中,36—54 岁的中年劳动力占比最大,55 岁以上老年/准老年劳动力占了3 成。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中45 岁以上的劳动力数量占总劳动力数量的比重大于15%,即可将其定义为劳动力老年型,说明河南省农业劳动力早已呈老年型结构;受教育程度的众数为初中;性别结构中,男女经营人员性别比为107.5∶100,对照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相应数据分别为110.53、110.08、110.97、108.77、118.82,可见河南省农业劳动力性别比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农业劳动力是农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老龄化。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反映的仅是2016 年的调查时点指标,无法反映河南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过程。图1 为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出的2012—2021 年10 年间的河南省农村人口结构状况。
图1 河南省2012—2021 年农村人口结构(单位:%)
从图1 可直观看出,河南省农村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在2012 年便达9.50%,超过了联合国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的判定标准;在2012—2021 年的10 年间,该群体占比逐年增长,到2021 年已增至17.92%,比联合国老龄化标准高出10多个百分点,说明河南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不但出现得早,而且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人口老少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65 周岁)人口数与少年儿童(≤14 周岁)人口数的比值,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指标;赡养比是老年(≥65 周岁)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5 周岁)人口数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养老负担,也间接反映了其人口年龄结构。图2反映了2012—2021 年河南省农村人口老少比和赡养比数据,从图中曲线的波动趋势能直观地看出河南省农村年龄结构的变化过程:老少比由2012 年的42.64%上升到2021 年的72.77%;赡养比从2012 年的13.92%上升到2021 年的31.2%,说明河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
农业劳动力城镇化转移所表现出来的“男工女耕”“男工女守”是全国性共有特征,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女性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且可以做不同区域的数据对比。由于缺少农业劳动力的性别比数据,故本文以农村人口性别比估计河南农村劳动力女性化倾向。
表1 为2012—2021 年河南农村人口性别比与全国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河南农村人口性别比相较于全国来说,平均低4 个百分点,作为农村人力资源输出大省,并以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推算,河南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倾向相较于其他省区更为明显。
表1 2012—2021 年河南农村人口性别比与全国的比较(%)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据统计,1996 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0.8 岁,到2010年上升为74.83 岁,2021 年为77.93 岁,25 年间预期寿命增加了7 岁。数据显示,1992 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8.2‰,并逐年下降,2010 年最低,为11.9‰;2011 年和2013 年国家相继实施“双独二孩”和“单独二孩”政策,出生率略有回升,2014 年升至13.8‰,但到2015 年又开始下降;2016 年1 月全面开放二胎后,开始短暂回升,2016 年重回13.6‰,但此后又一路下降,2021年降为7.1‰。1992—2021年,30 年间出生率下降了11.1 个千分点。人口的老龄化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也进入了“老年型”。
刘易斯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从宏观上解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转移的必然性,但并未解释在微观层面上家庭成员要不要外出务工和谁去务工,而新经济迁移理论和家庭内部分工理论解释了这些问题。新经济迁移理论从家庭主体来解释劳动力的迁移决策,包括三个核心观点:经济约束、风险分散和相对剥夺。经济约束是指由于农业边际收益率较低,家庭决定部分成员外出务工以获取更多收入,突破经济状况不好的制约;风险分散是将家庭劳动力配置在不同的市场以分散风险,例如,通过家庭决策,部分成员外出务工来获取工资性收入,部分成员继续务农获取经营性收入,将“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以规避农业歉收或者务工欠薪的风险;相对剥夺是指家庭在决策时通过自己收入与参照群体的比较,产生一种满足感或贫困感,为减轻在某一参照系(如同村)中的相对贫困感,当参照群体是靠务工而获取较高收入时,家庭也会模仿这种务工行为,决定某些成员外出务工。这样,家庭间相互参照和模仿务工行为的结果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大规模进行而非极个别行为。
新经济迁移理论有效解释了农村家庭的“一工一守”决策行为,但并未解释为何大多数家庭会选择“男工女守”而非“女工男守”,而家庭内部分工理论从微观上解释了工守决策的性别差异。以贝克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家庭内资源应根据家庭成员的比较优势来配置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由于男女劳动力生理上的差异,二者的性别角色也不同,女性具备相夫教子、家务劳动方面的比较优势,因此更适合留守;男性具备户外劳动的比较优势,因此更适合外出务工。这样,家庭中男女劳动力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从事活动,可以获得家庭福利最大化。
综上,当家庭中男性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劳动供给数量、质量和结构必然发生大幅度改变,男工女耕、少工老耕,使农业劳动力结构呈现出女性化、老龄化等“空心化”特征。
老有所养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五个“老有”之首,指的是老年人依靠社会和家庭能够得到所需的生活照顾和经济、物质保证。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民的养老问题,陆续推出了一些有利政策。比如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以及无子女户的奖励扶助政策;再比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并鼓励农民每年缴纳少量费用,即可在60 岁之后每月领取养老金等。但因领取数额少,距离养老金所起到的保障作用还有较大差距。农村老年人往往有多年的耕种经验,对土地有特殊的情感,土地作为一种关键生产要素,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活动的载体,它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当其他来源的保障功能不足或缺失时,土地便会因其一直存在的保障功能而被保留,这也是部分农村老年人在对耕种力不从心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意流转土地的主要原因。
当农村老年人到了应该退出农业经营的年龄而因缺乏养老保障无法退出时,必然会加剧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
大批农村优势劳动力进入城市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付出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断层化”的沉重代价,直接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但机遇总与挑战共存,农业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也为农业生产实现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我国农业与日韩等国面临的情况类似,因此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有益做法。比如日本的振兴农业和农村计划、韩国的“农业继承人”计划以及欧洲实行的“农民准入制”等,我们也可把实施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作为农民职业化、专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勤种田、善种田、会种田、‘惠’种田”的新型农民队伍,其中优选人才是首要条件,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还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把发展农业与对社会、环境的责任结合起来。该工程可以解决农业继承人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还可以落实农地与农业保护措施,是国家支持农业的重要途径。
针对“70 后不愿种地、80 后不会种地、90 后不想种地、00 后不谈种地”的农业后继乏人状况,一是做好舆论的合理引导,除了加强网络舆论正向引导,也需要各教学单位真正将思政融入教学,企事业单位也要注重对员工思政教育的正确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以往“农业是‘泥腿子’行业”的刻板印象。二是加强教材管理,尤其要注重在中小学教科书上下功夫,强化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比如在就业观上合理塑造和引导大家树立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从事第一产业很光荣的理念。
除了从意识形态上合理引导,还要完善各种基础配套设施、推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比如,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可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有志于乡村振兴建设的涉农和非农专业大学生扎根农村,引导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凤回巢”。对这些人才,在收入上,要通过政府补贴保证其工资不低于同等条件下本地区工资的中位数;在待遇上,子女入学、中考、高考、入伍、考研等要适当照顾。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完善,让他们既无教育、就医、养老等后顾之忧,又为身处和美乡村从事智慧智能农业、成为新型农民而光荣自豪。
与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联手专门培育妇女人才,通过面对面教学、视频教学等方式,提供包括老年照护、母婴护理、护工、家政、收纳整理、婚姻家庭、亲子关系、新媒体运营、自媒体创作、直播电商等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河南省各地政府正在尝试推行免费学习、免费拿证、免费住宿的“三免”培训项目,目标人群为农村户口的17—55 岁女性、17—60 岁男性。各地可选择办学能力较强的高校开办女子学院,专门招收农村妇女,为其提供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她们的科技素养和非农就业能力。
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降低他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要拓宽养老渠道,将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提高财政补贴,推动民间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国家已经行动起来,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2025 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要有1 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不但要建设,还要普通家庭老年人能住得起,对于经济能力不允许的老年人,可以试点实施农地流转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法,以流转的土地换取社会养老服务,解决老龄劳动力流转农地之后缺乏养老保障的后顾之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