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王秀红,王雪颖
(1.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真实性(authenticity)的概念由来基于哲学、心理学和精神概念的无序混合(Steiner et al,2006),最初源自博物馆的应用(Trilling,1972)。麦坎内尔(MacCannell,1973)首次把真实性的概念引入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的社会学研究。布林斯廷(Boorstin,1992)和麦坎内尔(MacCannell,1973)是最早进行旅游真实性研究的学者,他们坚信旅游真实性是与博物馆应用相关的原物真实性,即旅游客观真实性,真实的旅游体验是以旅游客体的真实性为前提的,旅游真实性是客观的。旅游建构真实性学者则认为,旅游真实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是主观的,事物的真实不是因为其客观的内在本质,而是因为旅游者主体的观点、信仰、视角或能力等对其进行真实性建构。因此,建构真实性是相对的、可协商的(Cohen,1988)、由环境决定的(Salomone,1997),甚至是意识形态的(Brune,1992)。建构真实性可以是人的梦、老套的映像和期望在旅游客体上的反映(Silver,1993),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者寻求的是象征性真实(Culler,1981)。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超真实”已经让复制品和原物之间的界限模糊并失去意义,不真实根本就不是问题,事物真假、真实或象征是与其不相干的事。存在主义认为旅游真实性与旅游客体无关,而是一个旅游者主体体验的过程。
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相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准备阶段应用文献研究法,确定关于旅游真实性的研究选题,借鉴国内外有关旅游真实性的理论完成本研究的问卷设计。通过田野调查,取得一手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综合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以井冈山为代表的红色乡村旅游景区的旅游真实性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红色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结论。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包括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相关信息,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等。第二部分包括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后现代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等四项不同类型的旅游真实性。
2019 年7 月23 日至26 日,课题组成员对井冈山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1 份,回收151份;有效问卷150 份,问卷有效率99.34%。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井冈山(红色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总体表现为女性、未婚者居多,18 岁至55 岁游客是主体,与家庭收入呈负相关,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家庭出游、亲朋好友出游和会议旅游较多。
从调研的具体数据来看,在150 位被调查者中,客观真实性的旅游者有23 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5.33%;建构真实性旅游者的数量为52 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4.67%;后现代真实性旅游者的数量为30 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0.00%;存在真实性旅游者的数量为45 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00%。
井冈山旅游真实性表现为“建构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占比较高,“后现代真实性”和“客观真实性”占比较低,说明红色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的旅游体验和对红色教育型旅游吸引物爱国教育的象征性真实意义,而对旅游吸引物的原物真实以及有意模糊原物与仿品之间的界限认可度较低。
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含旅游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状况、家庭收入状况以及旅行方式等。
从调查的具体数据来看,井冈山乡村旅游者中男性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20.31%,建构真实性为31.25%,后现代真实性为18.75%,存在真实性为29.69%;女性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11.63%,建构真实性为37.21%,后现代真实性为20.93%,存在真实性为30.23%。
井冈山乡村旅游者性别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表现为男女均倾向于对建构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较高的认可,而对后现代真实性和客观真实性认可度较低,男性旅游者相对更在意旅游吸引物的原物客观真实。一方面说明红色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的旅游体验和对红色教育型旅游吸引物爱国教育的象征性真实意义,而对红色旅游吸引物的原物的客观真实兴趣不高,对模糊原物和仿品之间界限的态度也较淡;另一方面也说明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者中男性旅游者相对更注重红色旅游吸引物的客观真实性。
从具体数据来看,已婚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17.14%,建构真实性为45.71%,后现代真实性为12.86%,存在真实性为24.29%;未婚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13.75%,建构真实性为25.00%,后现代真实性为26.25%,存在真实性为35.00%;因被调查者中离异旅游者的数据缺失,该项相关数据没有记录。
井冈山乡村旅游者婚姻状况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表现为已婚和未婚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占比均较低。已婚旅游者相对建构真实性占比较大,而未婚旅游者相对存在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占比较高。一方面说明已婚和未婚旅游者均对红色旅游吸引物的客观真实性兴趣不高,已婚旅游者更在意红色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说明红色旅游景区未婚旅游者更注重自身旅游体验,也更多地有意模糊仿品和客观真品之间的界限。
从具体数据来看,18 岁以下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20.00%,建构真实性为20.00%,后现代真实性为40.00%,存在真实性为20.00%;18—25 岁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12.28%,建构真实性为26.32%,后现代真实性为19.30%,存在真实性为42.10%;26—35 岁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14.29%,建构真实性为25.71%,后现代真实性为40.00%,存在真实性为20.00%;36—45 岁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7.14%,建构真实性为57.14%,后现代真实性为3.57%,存在真实性为32.15%;46—55 岁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23.08%,建构真实性为53.84%,后现代真实性为0,存在真实性为23.08%;56—65 岁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60.00%,建构真实性为40.00%,后现代真实性为0,存在真实性为0;65 岁以上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50.00%,建构真实性为50.00%,后现代真实性为0,存在真实性为0。
井冈山乡村旅游者年龄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表现为56 岁以上旅游者更多倾向客体的客观真实性,而存在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很低;36 岁以上旅游者更在意红色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建构真实;18—25 岁和36—45 岁的旅游者相对于18 岁以下和26—35 岁的旅游者存在真实性占比更高,但后现代真实性更低,说明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者中56 岁以上旅游者不注重自身旅游体验,在意而不是模糊客体的客观真实性;36 岁以上的旅游者更倾向于红色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意义;18—25 岁和36—45 岁的旅游者相对更注重自身的旅游体验;18 岁以下和26—35 岁的旅游者有意模糊或不在意旅游吸引物的仿品与原物真实性的差异。
从具体数据来看,除平均月收入20000 元以上的旅游者样本缺失外,平均月收入3000 元以下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12.24%,建构真实性为30.61%,后现代真实性为22.45%,存在真实性为34.70%;平均月收入3000 ~5000 元的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13.73%,建构真实性为23.53%,后现代真实性为29.41%,存在真实性为33.33%;平均月收入5000 ~10000 元的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15.56%,建构真实性为53.33%,后现代真实性为8.89%,存在真实性为22.22%;平均月收入10000 ~20000 元的旅游者客观真实性为60.00%,建构真实性为20.00%,后现代真实性为0,存在真实性为20.00%。
井冈山乡村旅游者人均收入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表现为人均收入10000 ~20000 元的旅游者更多倾向于事物原本的客观真实,对模糊旅游吸引物原品与仿品的兴趣感较低;人均收入10000 元以下的旅游者更多倾向于旅游真实的自我想象和建构。另外,存在真实性与旅游者人均收入呈负相关,一方面说明10000 ~20000 元的高收入旅游者对红色旅游吸引物的原物真实更感兴趣,而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下的旅游者对红色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意义更在意;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均收入越高,自我旅游体验的意愿越低。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除学历为小学层次的被调查者样本缺失外,初中学历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16.67%,建构真实性为16.67%,后现代真实性为33.33%,存在真实性为33.33%;高中学历(含中专)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0,建构真实性为30.77%,后现代真实性为30.77%,存在真实性为38.46%;大专学历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12.28%,建构真实性为35.09%,后现代真实性为17.54%,存在真实性为35.09%;本科及以上学历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为25.45%,建构真实性为40.00%,后现代真实性为14.55%,存在真实性为20.00%。
井冈山乡村旅游者受教育程度与旅游真实性相关性表现为除小学学历旅游者样本缺失外,客观真实性均不高,建构真实性与学历层次成正比,后现代真实性与学历层次成反比。另外,初中、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学历的旅游者存在真实性占比较高。一方面说明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者整体不太注重旅游客体的客观真实性,学历越高的旅游者越对红色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意义更感兴趣而对模糊真品与仿品界限越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初中、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学历的旅游者对红色旅游的旅游体验兴趣更浓。
井冈山旅游真实性表现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的旅游体验和对红色教育型旅游吸引物爱国教育的象征性真实意义,而对红色旅游吸引物的原物真实属性以及模糊原物与仿品之间的界限兴趣不高。
男女、已婚和未婚、不同学历层次和所有不同方式旅游者客观真实性占比较低,而56 岁以上和人均收入10000 ~20000 元的旅游者更倾向于红色旅游吸引物的客观真实。另外,男性旅游者相对更在意红色旅游吸引物的客观真实;男女、已婚、36 岁以上、人均收入10000 元以下旅游者均倾向于建构真实性,更在意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真实性的自我想象和建构,而且学历层次越高,红色旅游真实性的自我想象与重构意愿越强;未婚旅游者更倾向于后现代真实性,男女、56 岁以上、18—25 岁和36—45 岁、人均收入10000 ~20000 元旅游者对后现代真实性较为淡化,而且学历层次越高,对红色旅游吸引物原物与仿品界限区分的兴趣越淡化;男女、未婚、18—25 岁和36—45 岁、初中、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学历旅游者均倾向于存在真实性的自身旅游体验,56 岁以上旅游者旅游体验意愿很低。另外,收入越高的旅游者对红色旅游体验的兴趣越低,估计与红色旅游景区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不足有关,但其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红色乡村旅游景区旅游产品设计建议:不宜过分强调红色旅游吸引物的原物真实属性;通过挖掘历史故事以及红色旅游吸引物创意设计激发旅游者的思维建构想象力;充分挖掘体验类的红色旅游产品,增加旅游者的红色旅游体验经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