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

时间:2024-05-23

贾云飞,杨 鑫,王 亮

(河南农业大学)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且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而人才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农业院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更具优势。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河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从中总结经验,探索农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河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启示

作为农业大省的一所综合性省部共建本科农业高校,河南农业大学重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不断坚持为国家粮食安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河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开创“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征程中不断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全力成为农业人才的培养示范基地、农业服务的推广基地、农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农业转型的孵化基地,力争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舞台上大有作为。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发挥中原农村信息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2011”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势,联合校内外专家,对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和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搭建人才服务平台,贯穿全产业链,将人才服务应用到研发、生产、加工、管理经营、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并组织专业人员针对具体环节分类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创新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全链条升级,不断增强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产业建设等方面,转换工作方法,针对“三农”相关问题,特别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将问题同专家服务团队进行对接,积极推进技术服务工作。划拨专项资金,专款专办,给予支持,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建立定量评价指标、定期报告制度,保证技术服务的实施。通过专家深入基层,为广大农技工作者提供技术指导,在农村地区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围绕重点县产业发展的需求,组建“教授专家+企业技术员+学生”的生产研究小组,对口进行技术攻关,开展服务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本土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提供持续性社会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选派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科技副县长,发挥其专业和技术优势,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为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建立信息平台,如中原农村信息港,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互联网+”“远程视频”“五大专家”等综合门户,并在河南全省范围内设立了61个分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创办了“大学生科技点播台”,联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农大服务园地》,通过一条热线电话,把农民和农学专家之间连接起来;加强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在河南省各地市建立多个教学示范基地,并依托校内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支持,深入推进科技教育。

四是推进教学改革,助力乡村人才培育。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目标,从内部培养、外部培训等方面加强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育。启动“卓越500计划”,创办“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启动“卓越500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创办“绍骙实验班”“新农科实验班”。根据“三农”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农业产业链等方面,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同“三农”工作需要相结合。例如,为了满足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技术类专业设置了农业信息化课程。从新时代“三农”理念、政策、管理、知识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对涉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进一步加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五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重点工程,探索出三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知识下乡,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素养,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了“分散式服务点+农资超市”“院村对接”“项目+创业”三大模式开展科技服务,并通过“三农服务平台”“三农服务体系”为“三农”工作服务,实现了服务模式的创新。

(二)启示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乡村建设提供一批专业人才,是农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因此,农业院校要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按照高校的发展计划和发展模式,对传统学科进行变革,以符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的需要。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应用,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设置乡村振兴相关课程,打造特色教育模式,构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教学体系。

二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农业院校应加强和政府、企业的合作,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提高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组建科研团队,重点对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产业融合、环境保护、休闲产业、基层管理、土地流转等领域进行研究;加大对“三农”事业的人才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解决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是加强乡村人力资本培育。农业院校在场地、师资、设备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与政府的协作,积极承担起乡村人力资本培育任务,提升乡村人力资本的价值。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和运作的可持续性;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生产技术能力,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鼓励开展社会服务。农业院校开展农村社会服务,既可以努力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又可以把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强化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反哺社会的功能。农业院校要鼓励学生学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服务农村的本领,培育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理念,动员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科技支农等活动,提高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

二、农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切实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是历史交付的重任。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意义重大,培养具有乡土意识、技术过关且思想活跃的人才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农业院校是为农业农村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具有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以服务“三农”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推进学科设置与布局调整。人才培养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领域培养专门人才,提高人才的专业性。农业院校要严格按照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以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推动“三农”创新发展为契机,以当地“三农”特点和乡土人情为基础,以打造“三农”产业链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创新动力,将新时代“三农”发展思想融入到学科建设中,创新优化专业发展路径,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真正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结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要积极开展跨学科、涉农专业建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在本科专业设置方面,应从“三农”与互联网的融合、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等方面进行调整;在硕士培养方面,应加强农业管理、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农业硕士学位建设,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硕士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博士层面,推进博士点建设,可以针对乡村振兴设立博士点,直面乡村振兴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专业性,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实践能力。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农业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增加实训项目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通识+专业+实训”模式,明确每个科目的比例,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按照学分进行分层培养,前两年注重通识教育,第二年以后注重跨学科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确保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第二,实施“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根据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整合,完善合作办学模式。在师资配备方面,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外导师由资深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此外,加强政、校、企的合作,积极探索开办“乡村振兴”实验班,注重从企业的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创业的机会,从而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是推进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第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教学条件。涉农专业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所以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实验设备足量供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如果受限于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建立和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捐资助学。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配备相应的师资,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加强岗位培训,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与培训机制,促使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鼓励教师优化教学内容,立足本专业发展前沿,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新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四是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不同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特征与趋势对农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要立足于农业生产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农业应用型人才。第一,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教学安排,将总课时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根据教学目标串联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践项目供学生进行训练和学习。第二,改革专业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将现行的“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改为“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实践考核成绩”三部分,并制定实践考核的标准。第三,将学生的实践训练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在“干中学、学中干”,使学生掌握农事操作技能。

(二)完善以培育乡村人才为导向的服务机制

一是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农业院校具有更为专业、数量较多的专家教授队伍,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现代农业经营的主导力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作用。可以抽调专家开展相关培训,主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急需的经营管理方式方法、网络操作技能、农业生产专业知识、法律法规、乡土习俗礼仪等进行培训。将参与乡村建设的其他类别人群也纳入培训管理中,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工作人员、返乡创业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等重点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所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应该有所侧重。在新农人的培训过程中,农业院校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经常性开展培训交流会,不断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农业院校还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各行业、领域、层次的差异性培养相应的人才,编制教材,科学制订培养计划,创新培养方式。针对基层干部、“三农”工作人员等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突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增加前沿学科和热点知识在培训内容中的比重,扩大基层干部和“三农”工作人员的知识存量。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学什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强化培训前需求调研环节,科学拟定培训内容。

二是推动专家人才特派,做好技术扶持。农业院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多,专业化程度较高,他们大部分常年研究固定领域,不断深耕,对解决农业重点技术问题颇有研究,因而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对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按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和行业发展的需要,选派实践能力较强、工作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特派员,前往基层进行定点帮扶。以乡镇为主体,以技术为导向,对乡村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给予技术指导。要围绕特色农业,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同时要创建特色品牌、提高经济效益。特派员要重点帮助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培养本土实用型人才。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紧迫性,制订详细的帮扶方案,构建“科技+人才”模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实现一流农业技术与农民的面对面对接。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补齐人才短板。农业科技发展与科技工作要密切结合,农业院校要积极选派科技人员下基层,使科技定点帮扶成为常态。科技人员在帮扶过程中要广泛收集信息,解决现实问题,补齐“三农”领域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程度不够高的短板,构建新型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农业院校要与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等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科研工作站等,特邀首席专家团队围绕“三农”工作重难点和农业技术推广,开展乡村规划、结构调整、技术培训、科学种养、巩固扶贫成果等重点工作。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基于农业科技计划、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园区发展为重点,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支撑。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围绕“三农”技术需求,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成果转化等活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从而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是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保障人才供给。农业院校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仿照免费师范生、医学生培养模式开展农科生“定向委培”试点工作,对毕业生在农村工作的最低工龄进行限定。建立项目扶持、联系帮带、全程监管体系,全力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项目实施,使大批优秀大学生在基层锻炼,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农业院校应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在村、镇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在暑假期间可以到当地企业实习,对有发展前景、毕业后在当地创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场地和资金支持。以农业院校大学生为目标,制订符合当地需要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方案,使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愿意深入基层工作,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三、结语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农业院校应从破解乡村人才发展瓶颈入手,以“输血”促“造血”,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农业院校要与政府、企业等共同努力,积极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乡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批真正服务“三农”的实干人才,以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