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探究

时间:2024-05-23

李 兰

(郑州工商学院文法学院)

一、背景介绍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时代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亟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此,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支持高校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建设一批一流农林专业,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卓越农林人才主要指既精通农业科学技术,又能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业务交流、谈判等活动的高素质农林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的职业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目前,高校在培养既牢固掌握农学知识、又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农业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涉农专业学生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意愿不够强烈,不愿意投身到农村去。笔者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旨在探索出适合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路径,增强涉农专业大学生“学农从农”意愿,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拓宽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院校在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创新,旨在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择业观念,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但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现状来看,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是太强,大多没有在农业领域寻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一)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笔者调查了多所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发现:部分涉农专业学生缺乏跨专业、跨学科意识,只专注跟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其他农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了解。学习农学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农业农村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当中,是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涉农实践经验少,学生对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课本中,没有任何实质性和深层次的接触,所以其选择到农村发展的意愿不够强烈。另外,部分涉农专业学生认为在农村工作不如在城市工作光鲜亮丽、不够体面等。这些主观想法也造成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受到限制,不能充分体现其农学专业的价值。

(二)高校教学体系亟待完善

尽管为了顺应乡村振兴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许多高校积极探索涉农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路径,希望通过创设有利于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的环境以激发其参与乡村发展的热情,但就涉农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甚至没有能力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与高校不完善的教学体系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涉农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教学,没有设置个性化、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或实践课程课时不够长,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不匹配;缺乏对学生进行爱农教育,或者对爱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但是缺乏为农村服务的志向和情怀,缺乏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就业环境亟待优化

近年来,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建功立业,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具体到地方,这些政策是否全面落实,地方政府以及乡村企业是否对专业人才给予一定的重视,都会影响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不友好的就业环境会给涉农专业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导致其职业发展路径受限,无法实现农业人才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有效配置。

三、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

通过对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笔者希望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探索出新时代下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促使涉农专业大学生真正热爱农学并在农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岗位,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与发展。

(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学生才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锻炼实际应用能力。一是高校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构建完善的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加强就业观教育,让学生客观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结合自己的专长,合理制定个人职业规划。二是高校要利用好寒暑假“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零距离接触农业农村,切实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服务好农业农村农民做好充分准备。三是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在涉农岗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业人员以讲座、汇报交流等方式对学生详细介绍专业内容、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专业的发展前景,深化学生对专业、行业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思考,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解决学生“如何学好本专业”“未来的出路在哪里”的迷茫和疑虑,为其将来服务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高校在建立涉农专业教学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对农林人才的需求,按需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林人才,发挥人才资源最大优势。一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还要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挖掘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结合农学专业特点以及“三农”工作要求,给予学生完整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在定量评价方面,考核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和知识节点的掌握程度,形式主要是通过卷面考试和课堂提问;在定性评价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考核。

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奉献精神。相比于城市,农村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环境条件较差,这些因素会对生活在城市的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因此,高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培养奉献意识,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性质。或者邀请一些在基层发光发热的校友组成事迹宣讲团,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强调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斗争、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认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整体发展。对于涉农专业学生而言,良好的就业环境会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延续到今后的职业发展当中。因此,政府、高校以及企业要联合起来,建立健全涉农专业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层面,要加大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创新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入机制、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首先,鼓励和引导涉农专业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国家战略规划,运用自身知识技能扎根基层。可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其次,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农村就业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可以设立农村基层大学生专项资金,由专人负责保证资金落实到位,为扎根农村基层大学生的待遇提供专项保障;适当放宽在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及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积极提拔任用卓越人才,提升人才为农村服务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金凤凰”投身乡村建设。最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虽然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仍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同。因此,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倡导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荣的社会新风尚,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学习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唱响时代主旋律,把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完善涉农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创业引导体系,制定涉农专业学生基层就业、乡村服务的激励办法;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引导政策宣传,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为涉农专业学生精准推送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乡村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服务;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实地接触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其专业技能。

四、结语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于乡村。高校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因此,应正确认识和积极促进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就业的联动发展,探索出符合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学生的优势与价值,引导其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紧密结合,全面释放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