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李晓伟
古树,几乎成为魏沟的标记。
在魏沟,一棵古树,就是一个生长着的活的文物;一棵古树,就是一段书写于天地之间的会呼吸的历史。
魏沟村地处河南省汝州市东北部30公里的大山里,北靠银洞岭、东依三官山、西望高高楼、南临圆山寨,典型的豫西山地地形。东晋初年,魏姓一家避乱自河北沧州辗转至此,先在鸡冠山前蚕坡搭建草庵栖居,后迁至双龙泉河岸筑窑安身,取名魏家沟,是如今村落的雏形。
在这个静谧、祥和、与世无争的小山凹里,我见识了树与村庄、树与人的和谐共处。
哪里有古树,哪里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与文化的厚重感。哪怕那里早已成为了废墟或遗址,古树也会激发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与怀念。
老态龙钟似老翁,春秋几许问谁人,虚怀若谷经风雨,自在山林自在生。魏沟的古树,恰似隐居山林的老人,不问世事,只默默经历属于自己的岁月,享受播撒给自己的阳光雨露。这份恬然淡然,也让这座偏远的小山村,充满了静谧和安宁。
在魏沟,不论是房前屋后还是山间地头,有着千年、百年树龄的古树随处可见。200年以上树龄的有300多棵,千年以上树龄的就有50多棵。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棵棵古树静静地守候着魏沟人的精神家园,历经风霜依然迎风挺立,盘根错节、茂密遒劲而生机盎然,这些古树,已成为魏沟的灵魂,为古村增添了生机。
这些古树,就是魏沟悠久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它们见证了一个村落的沧桑与发展,见证了一座村落的衰落与兴盛,见证了一个家族的迁徙与繁衍。
见证了唐代鄂国公敬德在此开发矿石,用石碾碾碎后分离出银、铜、铅、锌等金属的故事。如今,人们把他挖过矿石的石洞叫“银洞”。
见证了魏沟孝子马九皋“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的美好传说。
见证了1993年春,村“两委”带领山民修路的事迹。当时,村组干部带头拿出一年的工资1万多元,购买硝酸铵、柴油等原料,自行动手炒制炸药。全村780位村民齐上阵,吃红薯喝凉水,历时3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长3500米、宽6米的盘山路,当代愚公的壮举感动无数人。
这些古树,还见证了历史的潮涌。当扶贫的春风吹过高山拥抱这方土地。汝州物价办帮扶人员的进驻,打破了魏沟的落寞与单调,为孤寂的山村注入希望和生机,平添了几分闹市的喧嚣和色彩。那火红的标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脱真贫,真脱贫”,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更加鲜艳夺目,令人备感振奋、欢欣与鼓舞。
拥有古树的村庄是有福的。因为有了古树,魏沟多了几分灵气;有了古树,才有鸟的鸣唱;有了古树,村子的春夏秋冬才四季分明;有了古树,才有说不完的故事;有了古树,才有山村的迷人丰韵。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树是清凉的境地。在酷暑难耐的夏日,拥有古树荫庇,让人静心、清神、逍遥,也是魏沟人的福气。
这些古树,仿佛是世间最自由自在、活泼洒脱的灵魂。它们健康地生长着,不受任何约束,愿意怎么活就怎么活,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在这里,它们千姿百态,或直,或弯;或立,或卧……可以说,人间有多少种模样,它们就有多少种模样。
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云“绿树村边合”,意思是说郁郁葱葱的树在村子里的四周相连成环。国槐、橿树、皂荚树、黄楝树、栗树、柿树、核桃树……一棵棵古树,在这里站立了千百年,站立出一道道的年轮,站立出一道道的风景。
魏沟的古树,就这样特行独立,风情万般,鲜活着质朴的面孔,固守着传统的个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