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太康:“五养模式”破解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难

时间:2024-05-23

文图/本刊全媒体记者 盛素芬 特约记者 王慧星 张益民

“咯咯……”还没进门,欢快的笑声已经传来。2020 年12 月21 日上午, 走进河南省太康县高朗乡高北村居村联养点, 几十名老人正围坐在餐厅饭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的冬至饺子,热闹非凡,笑声四溢。

太康县总人口153.2 万人,其中特困人员9051人。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必须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养老难题。 近年来,太康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扶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要求,坚持开拓创新、多措并举,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原则,实施“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种社会兜底保障模式,不仅丰富完善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而且为全县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 太康县已改造建设19 所乡镇敬老院、1 所社会福利院、27 所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和157 个居村联养点,全县9051 名特困人员实现了“五养模式”全覆盖,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1%。

敬老院改造提升,推行集中供养

为提升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水平,太康县高度重视农村敬老院建设, 把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精心谋划实施,研究制订了《太康农村敬老院综合提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对建筑标准、设施设备、院区场地、用房功能、适老化改造、照护型床位、消防安全等多个方面综合提升改造。 截至目前,全县对16 个乡镇敬老院实施了升级改造, 把3 个乡镇的闲置学校改建成敬老院,已改扩建房屋106 间,新增床位220 个,新增建筑面积3024 平方米,有力保障了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需求,实现了特困人员进得来、留得住、生活舒心的目标。 目前,全县乡镇敬老院入住特困人员1193 人。

就近就便养老,推行居村联养

2020 年12 月20 日早餐时, 转楼镇李报真村77 岁的村民李之德像往常一样, 到居村联养点餐厅,坐在空调下和其他老人一起有说有笑,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李之德是李报真村的一名鳏居老人, 一生无儿无女。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体弱多病,加上独身一人,生活条件较差,老人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没有来居村联养点之前,都不想活下去了。 ”李之德说。 为改善老人的生活环境,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劝他到镇敬老院生活, 但由于李之德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村子和熟悉的乡邻, 他始终没有去镇敬老院生活。2018 年,李报真村居村联养点建成后,李之德搬进了居村联养点。 这次,他为啥这么主动? 用他的话说:“不离村,身边又都是多年的老熟人,这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 我现在不想死,整天唱着过。 ”

为了解决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友、老窝特困人员的生活问题,太康县重点在2000 人以上或特困人员20 人以上的行政村设立居村联养点。 通过把村内闲置民居、闲置村室、闲置学校和废弃房屋等改造为居村联养点, 由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或有爱心的事业成功人士负责投资经营,推行“居村抱团养老”,满足了特困老人“养老不离家、就近养老”的需求。 同时,按照敬老院有空调、有电视机、有娱乐场所等“十二有”的标准,配备工作人员,负责照顾供养对象日常生活, 遇到生病等特殊情况及时送医救治。 通过居村联养点的建设, 基本实现了“尊重意愿、适应习惯、整合资源、就近供养”的目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据统计,目前,该县157 所居村联养点入驻特困老人5170 人。

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左一)与清集镇清集居村联养点特困老人亲切交谈

太康县县长李锡勇(前排右二)看望慰问特困老人

医疗养老结合,推行社会托养

经过10 多天的治疗休养,李大爷的身体康复了。 几天前,他半夜里突然感觉胸闷,呼吸出现困难,“当时脖子就像被人掐住了一样。 ” 老人回忆说,“当时,我有一种马上就要死去的感觉。 ”

李大爷是一名心脏病患者, 日常生活基本不能自理,2017 年入住高贤乡医疗护理医养院。 此次,李大爷患病后,他费力地摁了一下床头上方的急救报警铃。 听到铃声,正在医养院卫生室值班的医生陈国厂迅速赶到李大爷的房间, 对其展开急救。 待病情稳定后,陈国厂又把老人送到县医院进行治疗。“这次我能活下来,多亏了住进了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老人笑着说。针对部分生活失能、 半失能和身体患有慢性病无人照料的特困人员,太康县按照“选准入住对象,用好医保政策,整合医疗资源,做到医养结合”的要求,利用辖区内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建设社会托养中心,由行政村、老人、社会托养机构、老人近亲属签订协议,将特困老人的供养费用交至托养机构, 由托养机构为他们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社会托养服务。 目前,全县已有27 家医院参与社会托养,其中民营医院5 家、乡镇卫生院22 家,入住特困老人1874 人。

弘扬孝道文化,推行亲情赡养

“以前一个人独居,孤单得很。 现在好了,被亲人接回来一起居住, 一家人高高兴兴, 幸福得很啊。 ”2020 年12 月20 日上午,太康县转楼镇褚庄村74 岁的李秀英老人提起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此前, 她一人住在村头的几间破房里, 生活了10 多年,由于年龄偏大加上身体多病,生活很不方便。2018 年6 月底,转楼镇启动接父母(亲人)回家活动后,她被侄媳妇郑丹娜接回了家里,如今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李秀英老人是太康县弘扬孝道文化, 推行亲情赡养的一个缩影。

为了解决有亲属但无赡养义务的特困人员生活、就医等方面的保障难题,太康县坚持实行“两自愿、两保障、两监督”,即近亲属自愿、特困人员自愿,特困人员生活有保障、赡养人报酬有保障,村“两委”监督、社会监督。 由村“两委”干部引导近亲属与特困人员签订亲情赡养协议, 将老人接回家中“合锅合住”,共同生活。 把特困人员的供养费、责任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作为赡养人的报酬,并进行司法公证、村内公示,村委会和村新风协会定期不定期对亲情赡养情况进行走访监督, 确保特困人员与赡养人共同生活、 安度晚年。 目前,全县共有789 名特困老人和亲属生活在一起。

倡树大爱新风,推行邻里助养

2020 年12 月19 日上午,冬日暖阳下,逊母口镇东村的张样会又推着李安民老人出去到街头晒太阳。 二人有说有笑,宛若一对父子,温馨和谐。

李安民是一名特困人员, 由于老人不愿离开家,2018 年在村“两委”的牵头下,邻居张样会与李安民老人签订了邻里助养协议,“张样会对我跟亲人一样,没想到,老了又掉进福窝里了。 ”提起张样会对自己的照顾,李安民老人动情地说。

为了解决个别不愿意离开家、无近亲属、但有街坊邻居愿意照顾的特困人员的生活和看病问题,太康县坚持“双方自愿、村级引导、社会监督”的原则, 由行政村党支部引导双方签订邻里助养协议,特困老人生活等费用从其供养费中支出,助养人日常负责为特困人员提供洗衣做饭、 打扫卫生、看护陪护等助养服务,村新风协会不定期上门走访监督。 目前,在太康县已有25 名特困人员在助养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太康县整合政府、社会、家庭多方资源,推行农村特困人员“五养模式”,满足了农村特困老人多层次多样性医护和供养需求,实现了亲情回归、孝道回归、正气回归,推动了乡风文明提升,同时也催生了一批“中国好人”。 目前,太康县已有6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其中直接参与“五养模式”运行的“中国好人”有7 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