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共享充电宝莫名其妙地就火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堪比势头正盛的共享单车。
从“独角兽捕手”朱啸虎、明星天使投资人王刚联手投资“小电科技”,到投资界“老大哥”IDG入局“街电科技”,再到SIG、红点创投、九合创投合投“来电科技”2000万美金,创下该行业迄今为止最大单笔融资额。
每一笔投资,放到小小的充电宝头上,都让人感觉有点儿不可思议。从4月1日到10日,短短十天,共享充电宝企业被曝光的融资额近3亿,超20家机构入局。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能让投资人集体“亢奋”?
投资人集体“站台”
正在被投资人争夺的“宝宝”们主要有两种打法——将“宝宝”带走以及不能将“宝宝”带走。
前者的代表公司有来电科技和街电科技。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使用度更自由,更符合“借”充电宝的生活场景,适合火车站、机场、商场、医院等人流大的地方。但是为了制约用户归还充电宝,需要支付押金,目前两家公司的押金都是 100 元,押金基本就足以覆盖充电宝的成本,所以厂商根本不用担心用户不归还充电宝。
目前,来电科技已与蚂蚁金服合作,芝麻信用分600分以上免押金,一小时内免费。
线机一体的桌面型固定充电宝,代表公司有小电科技和 Hi 电。虽然用户只能在固定场所去使用充电宝,但用户无需支付押金,更容易让用户接受。
无论是哪种模式,亢奋的投资人们都争相涌入。
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认为,充电属于全方位的大众需求,是正待唤起的新线下场景,“不出半年这个行业就会火起来,否则就是伪需求。至于电池扩容对充电宝需求的打击,就像政府不让共享单车上路一样,属于理论上可能,实际上小概率的事件。”
互联网已进入下半场,昂贵的线上流量让一些投资人开始瞄准线下流量。与腾讯一起投资小电科技 Pre-A 轮的元璟资本合伙人认为,“线下流量一直处于相对分散且未被运营的状态,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机会。智能充电宝具有使用需求明确、教育成本低、用户目的性强、服务链条相对简单的特性,能够持续而精准地吸引更多线下流量,通过线下流量形成高频交易入口,未来想象空间十分可观。”而腾讯则期待共享充电宝能与小程序、微信支付产生更强的联动。
投资来电科技的SIG 看中的是“机柜的广告优势”,而红点中国则更加“简单粗暴”地认为充电宝租赁是可以让公司赚钱的高频刚需。
比共享单车赚钱?
当然,“入局”的投资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造势”。“灵魂”相似,都是吃共享的“饭”,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宝真是风口吗?
目前,手机强迫症患者越来越多,或许投资人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手机电量低于心理安全值,他们就浑身不舒服,甚至担心错过一个亿。在火车站,很多人明明知道地摊上的充电宝质量堪忧,但他们仍会购买。
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5.22亿部,占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的93.2%,智能手机已成为当前市场的主流产品。在革命性的电池材料技术得到普及之前,如果人们没有养成随时随地带充电宝的习惯,共享充电宝确实是高频刚需。
而根据创立较早的来电科技公布的数据,共享充电这桩生意还真挺赚钱。
来电科技创建于 2014,研发一年后将产品投入市场,截至目前已经入驻 80 多个城市、铺设 1600+台机柜,平均每天租借 2 万多次,每次租借时长 3 个小时,累计用户数超 200 万。根据团队介绍,公司在 2016 年 8 月就已经实现盈亏平衡。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也曾提到,“单车一天也就收入1.5元到两元,我们一个充电宝每天收入4块多。”如此看来,共享充电宝比还有疯狂烧钱的共享单车盈利能力强多了。
目前,来电科技的盈利模式主要为用户充电宝超时收益、数据线售卖收益,商家设备租赁收益、设备售卖收益等。同时,来电科技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来电科技的租赁设备还将向广告媒体、资本运作的方向进行尝试。
不过,充电宝的共享价值并非没有“上限”,它的本质是线下无人设施的一种,和那些迷你KTV、自动售饮机等没太大差别。
技术门槛低,资本门槛高
虽然资本已蜂拥而入,在这条赛道上奔跑的创业公司也有十多家,但大多数还处在初创阶段,产品仍需打磨。
目前,共享充电宝暂时还没有支持iOS系统的APP存在,仅有少数几家有安卓系统的APP,有几家企业甚至连官方网站都没有。与摩拜单车等共享单车不同的是,共享充电宝的创业公司们大多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使用相关功能。
目前已经开设微信公众号的有:小斑充电、嘀嘀充電、来电、魔宝电源、小电扫码充电、Anker街电。
有意思的是,获腾讯投资的小电科技目前已经上线相关的小程序,叫“小电充电”,这是目前十几家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中唯一一个有“高逼格”小程序功能的公司。
靠微信公众号创业虽然能降低创业成本,但同时也拉低了创业门槛。相比较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技术壁垒更低,甚至是无。
共享充电宝的一次租赁交易,会涉及到充电宝、平台和用户。充电宝并非平台生产,比如来电科技获得设备商飞毛腿的支持,街电科技获得海翼的支持。平台很依赖设备商,理论上制造充电宝的技术难度要比单车高,平台自主生产的可能性不高,相反还有可能被设备商“截糊”。要是飞毛腿和海翼对共享充电宝有想法,它们也可以自己来做。毕竟,弄个微信公众号毫无门槛。
“我不否认这个行业技术门槛低,但资本门槛高。”来电创始人袁炳松说,“出租充电本身盈利很少,租金的确不高,如果没有资本驱动,持续输血,达不到一定规模,谁敢入局?”
因此,共享充电宝现在还是资本驱动,在强大资本驱动下,谁先抢占到足够份额的市场,谁就可以站稳脚根,资本就是它们的护城河。现阶段,共享充电宝可以说是比拼线下渠道扩展能力,也可以说是筑建护城河的阶段。
袁炳松表示,眼下竞争已经初露苗头,等到下半年可能会进入更激烈的对抗,价格战也将会出现,他认为越是到那个时候,“新玩家”越是不敢进入,资本也会变得谨慎。
已经入场的共享充电宝们,在舍命狂奔,快速铺市场的同时,还要考虑用户体验等长期的关键影响指标。另外,充电宝的体积缩小和重量减轻,以及手机电池容量扩增 、快充、无线充电模式的兴起,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影响着共享充电宝的前景。
这场战争才刚刚打响,究竟是“伪需求”还是“真风口”,还要交给市场和用户来评判,而非“投资人”。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IT桔子、钛媒体、《南方都市报》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