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种子销售变化背后的精耕之道

时间:2024-05-23

刘书云 张 斌

春耕时节,是52岁的石毅先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进货、卖货,一天电话接个不停。作为河南的“老资格”种子经销商,石毅先做种子生意已近30年。

“我家的种子品种全、质量好,卖的大都是回头客。”石毅先说。

客户中虽然老面孔居多,但销售方式却已日渐不同。如今,石毅先有超过80%的种子都是按粒在卖。

“以前进种子都用麻袋装,卖的时候按斤称,农民估摸着买,回去只管往地里撒,有些种子质量不太好,发芽率只有六七成。”石毅先说,“可是节气不等人,等到发现苗不齐,再想补种就不赶趟了。”

如今,“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情况已经很少出现。“现在农民对种子的质量要求高了,不仅在外观上要求大小匀称,颗粒饱满,而且在抗病性、果实口感等方面的表现也要更佳。”他说。

在石毅先经销的种子中,一种产自杨凌示范区的西红柿种子市场接受度颇高。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杨凌示范区被誉为“农科城”,是我国种子研发推广的重要基地。依托先进的农业科研平台,基地通过引种繁育、杂交育种、远缘杂交、基因工程等多种方式,已经累计育成农林牧新品种32类300余个,甚至有“种子研发在杨凌,种子经营也在杨凌”的说法。

陕西金棚种业公司杨凌研发基地办公室主任李永宁认为,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农民精细化、科学化种植观念增强,不但要求“一穴一苗”,而且追求提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

“为此,近年来我们研发投入占比不断增加,以求提高种子质量。”李永宁说,公司以前每年研发投入二三百万元,现在每年科研投入五六百万元,已经占到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并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李永宁介绍,目前公司的科研人员已经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且多是“学历高、经验足”。除此之外,他们还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作为智囊团。

凝结了更多科技含量的种子不但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李永宁说,近年来企业和国际种业集团利马格兰保持着密切合作,每年为该集团提供约100公斤番茄种子。

采访中发现,除了蔬菜种子,作为日常生活主粮的小麦、玉米等种子如今也开始实现小包装销售。“不仅是种子,我国农业在生产主体、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等诸多方面都在尝试转变。这些变化启示着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图景。”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董永利说,这正体现着我国从粗放式种植到精细化耕作的观念转变和探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