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暮春三月:杨柳堆烟春且住

时间:2024-05-23

郁 华

暮春三月放风筝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暮春三月,是个充满美学意味的时节。至此,春姑娘的脚步已经疲乏,从杏花春雨到落英缤纷,从“三月和风满上林”到“江南三月春光老”,似乎只是月初到月末的距离。韶光如此易逝,因而三月常常引文人伤怀,咀嚼绽放与寂灭。

民俗里的三月则和乐得多。天气逐渐暖起来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岂不悠哉?孩子们的目光随着风筝扶摇而上,妇女们微笑着看一眼,低头继续挖荠菜,一派春和景明。当雨生百谷,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吃香椿、品谷雨茶、沐浴桃花水,不亦乐乎。三月底,要立夏了,“称人”的古风,你可还记得?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大中学校还有放三天春假的规制,现在已不多见。

好在放风筝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至今是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则成为见字即响的心底旋律。风筝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战争中传递情报的工具,有说最初便是一种村居游戏,不论如何,都见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到今天,风筝甚至被列入“非遗”项目,许多已经成为精美、巧妙的工艺品,登堂入室。然而最令我难忘的,依然是小时候,在父辈指导下,用竹篾、旧报纸亲手糊的“双尾方片”。

三月三,不少地方还有吃春饼、吃荠菜的食俗。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简直让荠菜美名远扬。荠菜又称地菜、地米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是春天里的美味。荠菜自古代起就有很多粉丝,《诗经》里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此外,由于荠菜的谐音是“聚财”,因而更赢得了老百姓的心。按照民俗,三月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保佑,将新鲜荠菜洗干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让全家享用。这样一来,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至今还记得,在绿油油的田野里,挎着小竹筐,和小姐妹比赛似的挑荠菜,回到家一股脑地倒给母亲,那份稚气的骄傲常让人忍俊不禁。母亲只能笑着从一大把乱七八糟的野草里挑出个别荠菜,还不能批评,批评了下次就不再“出工”。那画面,因为温情而格外动人。

而在广西壮乡等地,三月三则要办歌墟。那一天,到处都是歌的海洋。侗族则在这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谷雨三朝看牡丹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摄氏度以上。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茁壮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滋生,桑树也发出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

北方谷雨时节有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早年间,谁家院子里有一棵香椿树,像是得了宝。站在树下,便有馥郁的香气。若是矮树,便有猴急的男孩子爬上树去,净挑嫩叶掐。若是大树,长辈便拿来一支顶端绑钩子的竹竿,将叶子一整股拗下来,像拗槐花一样。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越来越多老百姓住进商品房,很多人不再拥有自家庭院,采香椿的乐趣更是一去不复返,只能从菜摊上买回一把解解馋了。

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很多地方,至今还有品谷雨茶的习俗。谷雨茶,即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过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宜人。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习俗里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谷雨时节的河水也非常珍贵。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沐浴“桃花水”可消灾避祸,后来又衍生出射猎、跳舞等庆祝活动。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牡丹花也因此被称为“谷雨花”,于是有了“谷雨三朝看牡丹”的风雅习俗。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地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此外,在陕西白水县,“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而对于渔家而言,谷雨还流行祭海习俗。

称人轻重数,启冰尝三鲜

三月底,就要立夏。与立春时的东郊迎春一样,在立夏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并祭祀炎帝、祝融。这一天,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民间则以立夏日的阴晴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代表丰收在望,否则则有饥馑危险。正所谓民谚云,“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立夏称重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立夏,代表夏天的开始。宫廷里要启冰,冰是上一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民间则有“立夏尝新”的民俗。立夏时节,春去夏来,樱桃红透,新笋登场,新鲜的果蔬开始登场,各地的美食之旅拉开大幕。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蛳等。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远古,每到立夏,瘟神便苏醒过来,溜到人间散播恶疾,轻则让人发热厌食、四肢无力,重则使人日渐消瘦、一病不起。人们把这怪病叫作“疰夏”,小孩子尤其遭罪。女娲娘娘与瘟神协议,凡是在衣襟前挂蛋袋的孩子皆不能伤害。自此,每年立夏之日,家长都在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即“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立夏之日,南京人还喜食豌豆糕,借以消夏。

人们相信,立夏这一天,为小孩称体重,会带来福气。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有记载:“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怎么称?一般来说,是在屋梁或大树上挂一杆大秤,秤钩悬一个凳子,人们轮流坐在凳子上称重。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吉利话。称老人时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小孩时要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据说立夏之日称了体重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人们希望通过称人这个举动,添福增寿。

送走三月,一年已翻过了四分之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难怪在杨柳堆烟的三月暮,人们不禁呼唤,春且住,春且住,无计留春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