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王振山:戏里戏外说唱百态人生

时间:2024-05-23

朱保彰

说书,是曲剧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曲艺。据记载,说书起源于宋代,在豫东地区它又叫大鼓书,融入了曲艺、坠子、道情等多种艺术元素。在明、清至民国时期,说书场遍及城乡各地,在那个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里,听人说书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娱乐形式。所以,一大批职业说书艺人应运而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电影、卡拉 OK、DV、MP3、MP4、电脑游戏、网络、手机等新兴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娱乐方式种类繁多,曾经盛极一时的说书行当门庭冷落,以此为生的民间说书艺人也越来越少了。

拜师学艺练童子功

选中说书艺人这个行当,是缘于一次偶然的采访。不久前,河南省沈丘县积极申报曲艺艺术之乡。演出中,笔者被一位75岁高龄老艺人的精湛表演所感染。老艺人叫王振山,是沈丘县北杨集乡王大庄村人,从15岁开始拜师学艺,从事说书已经有60年了,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趁演出之余,王振山老人欣然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王振山老人介绍说,说书这个行当最初是由盲人行乞、谋生的一种手段演变而来的。旧社会,因病致盲的孩童,复明无望,为谋求生存,父母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就送他们拜师学书说唱。学成后,就走村串巷说唱,混一碗饭吃。传统说书的拜师学艺一般从十几岁开始,因为年龄小可塑性强。

王振山15岁那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开始“立帖”拜师,走上了自己的学艺生涯。他说,那时拜师非常讲究,“立帖”一式两份,先请祖师见证,然后自己跪下,念大帖,烧香,磕头,拜师……仪式相当隆重。在说书行当的内部,有一套严格的拜师、学艺和出师规矩与仪式。按传统规矩,一位说书艺人要想在江湖上立足并摆场说书,就必须有明确的师承关系,不然就会被其他艺人踢场子,赶出说书场地。

王振山当时拜本地较有名气的杨如海艺人为师,进入剧团学艺。两年后,学艺出师,加入了沈丘县曲艺协会。回忆起当时学艺的场景,王振山眼里还噙着泪水。练童子功时,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练到上午10点,在练功房内不准喝水,不能吃饭。寒冬腊月在学校操场上练功,直练得脱掉棉袄、棉裤还要练。练腔时,每天对着河水练嗓子,嗓子练哑了,恢复了之后还接着练,反复练。那时候主要练沙河大鼓、坠子、山东快书、简板等。白天背书、晚上说书,一次次磨炼,一年年积淀,使王振山的说书技艺日臻成熟,在当地的名声也逐渐响亮起来。

近年来,说书行当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资料图 摄影/张远

为百姓送精神食粮

王振山说,说书艺人的行头很简单,要么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铜钹,要么是一个架子鼓、一把简板,就成了一个人的舞台上。说书艺人一般在开场时先说个小书帽来吸引听众,然后书归正传,便口若悬河地说开了。场内男女老幼往往是听得如痴如醉,或屏息聆听,或喝彩声声。随着说书艺人抑扬顿挫的说学逗唱,观众宛若身临其境,绿林好汉揭竿而起,肩担正义、惩奸除恶,沙场点兵、逐鹿中原,气吞万里状如山。

王振山说,说书艺人的技艺就在说学逗唱的功夫上,入戏后,说书人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嬉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这就达到了高潮。

王振山说,他出师后不久,师从的老师就作古了,自己也成家了,先后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为养家糊口,他背着架子鼓常年东奔西走,走村串户,靠卖艺为生。为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又拜当时的曲艺名人戚明堂门下,专门练本土的传统曲艺沙河大鼓。之后,开始唱门头,有时在村里的饭场里唱,有时挨家挨户串着门头唱。即便如此,每天也只能要到一些红薯片,次日到集市上去卖钱来维持生计。因为那时候是大集体,家家户户都很贫穷,唱门头就有点靠施舍的意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说唱的曲目也在不断改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说书内容大都是《沙家浜》《平原枪声》《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样板戏。改革开放后,出台了“老戏开放”的政策,又说唱起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严海斗》《十美图》《英烈传》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改革开放后,为了达到曲艺教育群众的目的,《老来难》《刘云打目》《雷锋参军》《贤孝媳妇》等敬老孝老的道德曲目开始在乡村广为传唱。王振山说,现在说书越来越“进步”了,由盲人说唱到健康人说唱;由单人说唱到二人或多人说唱;由以乡村街头为场地说唱到以舞台为阵地演出。

王振山说,在自己60年的说书生涯里,歌颂过抗日战争英雄事迹,歌颂过改革开放,歌颂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宣传过五讲四美、计划生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等。虽然自己常年在外说书,只有到了农忙时节才能回家,但看到村风有所改善,自己就会振作起来,因为好的文艺作品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传统技艺贵在创新

王振山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说书也不例外。这个曾经很红火的行当,到了20世纪90年代,曲艺开始走下坡路,沈丘县曲艺协会解体后,一些说书艺人各奔东西,不少都已经改行干了其他行业,只有自己60年如一日在坚守着。

王振山说,艺术贵在创新,自己所从事的曲艺也不例外。当年曾在沙河两岸形成的沙河大鼓,就是本地沙河两岸的艺人进行不断变换传承产生的独特艺术。目前,沙河大鼓已被县级文化部门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自己这代已是原生态的第六代传承人。

王振山说,自己不仅仅是一个靠说唱卖艺的说书人,还是编撰曲艺小段的民间文艺作者。改革开放后,王振山就先后自编自演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如《歌唱沈丘新县城》《富民政策就是好》《科学发展观到农家》等十几部饱含自己心血和汗水的作品,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小段。尤其是在中国梦提出后,由于对该精神缺乏了解,王振山为了能将中国梦的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就请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审查,最终写出了《歌唱中国梦》的小段,在沈丘城乡广为传唱。更值得一提的是,就沈丘县委县政府彻底打击黑网吧一事,王振山连夜写出了《网吧风波》,之后获得周口市第五届群艺会一等奖。

除此之外,他将自己所掌握的曲艺曲目不断地更新。目前,王振山作为沙河大鼓的第六代传承人,正在逐级上报,他门下的4个徒弟也一直在为周口市的曲艺文化作贡献。相信王振山老艺人的名声会越来越响,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