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熊菲洋,郑倩娜,王峥,张国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凌)(杨凌 700)
小麦籽粒包括胚乳、胚及皮层三个部分[1],其中皮层由外果皮、中间层和糊粉层组成[2],分别占籽粒的3.5%~4.3%,3.2%~3.8%和6.4%~8.5%[3],糊粉层中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如可溶性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以及酚类化合物等[4]。然而,传统制粉工艺会造成营养素流失,制得的精制面粉营养不够全面,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均衡膳食的追求,而全麦粉是由整粒小麦制成的小麦全粉,包含小麦全部的营养物质,可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和保健成分。但也因为含有胚芽和皮层,全麦粉存在口感差[5]、储藏稳定性差[6]、卫生安全差等问题。脂质酸败是影响全麦粉储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7]。
为改善精制面粉和全麦粉的不足,有研究者提出了剥皮制粉,即剥去小麦籽粒的部分皮层后再进行粉碎。目前,大多研究聚焦于剥皮对小麦粉安全品质及其制品品质的影响,针对剥皮小麦粉活性物质含量及其储藏稳定性的研究还较少。研究以两种硬质小麦为原料,比较不同剥皮率下小麦粉活性成分的差异,探究适当的剥皮比例。再通过分析剥皮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其脂肪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变化,探究剥皮率对小麦粉储藏稳定性的影响。以期制备营养接近全麦粉又耐储藏的小麦粉,为改善小麦粉营养品质及全麦粉的储藏提供依据。
西农20(硬度指数68.92%)和西农985(硬度指数64.4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提供;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磷酸二氢钠、硫酸亚铁、硫氰酸铵,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水乙醇、戊二醛石油醚、甲醇、异丙醇、酚酞、氯化钡、氯仿、三氯乙酸,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硫酸、硫代巴比妥酸,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RCMTK-小麦脱皮清理机(河南荣成机械工程有限公司);3100型试验粉碎机(瑞典Perten公司);N6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优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HH-4型恒温振荡水浴锅(上海力辰邦西一科技有限公司);TD5M-WS型离心机(上海卢湘仪器公司);TP-214型电子天平(美国丹佛仪器公司)。
1.3.1 剥皮小麦粉制备
小麦籽粒过筛除杂后,进行调质:第一次调质水分至13%,脱皮前5 min进行第二次调质,加水量为5%。根据小麦不同结构层占全籽粒的比例以及预试验结果确定剥皮比例(0,3%,6%和9%)。通过剥皮时间控制剥皮率,将调质后的小麦籽粒置于剥皮机中进行0~3次的剥皮处理,每次时长为60 s,而后进行粉碎处理,过筛,得到的剥皮小麦粉用自封袋密封于4 ℃保存备用。按照式(1)计算小麦的剥皮率。
式中:m1为剥皮前籽粒的质量,g;m2为剥皮后籽粒的质量,g。
1.3.2 小麦粉活性成分的测定
烷基间苯二酚含量测定参照LS/T 3244—2015《全麦粉》[8];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参照赵大伟等[9]的方法;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参照石琴琴[10]的方法;总抗氧化性测定根据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剂盒测定方法。
1.3.3 储藏稳定性指标测定
脂肪酸值参照GB/T 15684—2015《谷物碾磨制品 脂肪酸值的测定》[11]的方法测定,结果以消耗的NaOH的质量计;丙二醛含量参照GB 5009.18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丙二醛的测定》[12]的分光光度方法测定;过氧化值参照GB 5009.22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13]测定。
1.3.4 酶活性测定
1) 脂肪酶活性测定参照GB/T 5523—2008《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脂肪酶活动度的测定》[14]。
2) 脂肪氧化酶活性参照王涵斌等[15]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稍作改良后进行测定。
3) 过氧化物酶活性参照Jiang等[16]的方法,作适当改良后进行测定。
所有数据均为至少两次平行试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利用Minitab18软件邓肯氏多重比较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Origin 9.0软件作图。
烷基间苯二酚(Alkylresorcinols,ARs)是一类特殊的酚类类脂,具有抗氧化作用[17]、抑菌性[18]、抑制肿瘤[19]等多种生理功能。ARs主要分布于小麦麸皮中,胚乳和胚芽中几乎不存在,常作为判断全麦粉的指标[20]。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稳定血压、改善脑机能、防治癫痫等多种生理作用[21]。从表1可看出:随着剥皮率的增大,西农20小麦粉中ARs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3%剥皮率的小麦粉ARs含量接近于全麦粉;西农985小麦粉的ARs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剥皮小麦粉中GAB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并在剥皮率3%时达到最大。
表1 剥皮小麦粉的活性物质含量
有研究表明,总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含量密切相关[22];大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23]。由表1可知,随着剥皮率的增大,两种小麦粉的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性逐渐下降。西农985小麦粉中总黄酮含量逐渐减小,而西农20小麦粉中总黄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当剥皮率为3%时含量最高。这是因为剥皮处理后,部分皮层被去除,糊粉层被破坏,导致小麦粉的抗氧化物质减少,抗氧化能力降低。
尽管小麦中脂肪酶(LA)的含量并不高,但它作为第一个参与脂肪分解代谢反应的酶,对脂质的转化速率起着调控作用。脂肪氧化酶(LOX)和过氧化物酶(POD)也是影响小麦粉储藏特性的重要因素,LOX可催化脂肪酸发生酶促氧化反应,而POD可能会加速氧化酸败导致风味劣变。唐云等[24]研究指出,由于皮层和胚芽中脂肪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酶活较高,一般情况下未经稳定化处理的全麦粉仅能储存2~3个月。由表2可知,剥皮处理后,小麦粉中LA和LOX活性显著下降(P<0.05),且剥皮率越大,下降趋势越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常温下谷物中脂肪酶主要分布在皮层和胚中,皮层中含75%~80%的酶活[1],随着剥皮处理的逐渐深入,LA含量随着皮层的去除而减少,因而活力下降。可见,除了常规的热处理稳定化,通过剥皮处理也可降低小麦粉中脂肪代谢酶的活性,延缓脂质酸败造成的品质劣变。剥皮处理后西农20小麦粉POD活性降低,但不同剥皮率小麦粉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剥皮处理对西农985小麦粉的POD活性影响较小。
表2 储藏前后剥皮小麦粉酶活性变化
脂肪酸值是衡量小麦粉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脂肪酸值过高会影响食品品质,不利于储藏[25]。GB 1355—1986《小麦粉》[26]中规定小麦粉中脂肪酸值不得超过80 mg KOH/100 g,全麦粉行业标准《LS/T 3244—2015全麦粉》[8]则规定其脂肪酸值不得超过116 mg KOH/100 g。储藏过程中不同剥皮率小麦粉脂肪酸值变化如图1所示。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小麦粉中的脂肪酸值均呈上升趋势,这与钟建军等[27]、王明洁等[28]、宋永令等[29]的研究结果一致。储藏过程中,两种小麦的全麦粉的脂肪酸值均符合全麦粉标准要求。当剥皮率达到6%和9%时,西农20小麦粉的脂肪酸值均符合小麦粉标准规定的脂肪酸值(≤80 mg KOH/100 g)。而当剥皮率为3%时西农20小麦粉的货架期为3个月(以小麦粉标准计)。当剥皮率为3%~6%时,西农985小麦粉货架期仅1个月(以小麦粉标准计),而当剥皮率达到9%时在整个储藏期间均符合小麦粉标准要求。
图1 剥皮小麦粉储藏过程中的脂肪酸值
储藏后,剥皮比例0,3%,6%和9%西农20小麦粉的脂肪酸值分别上升了77.7%,53.3%,41.5%和31.1%,西农985小麦粉的脂肪酸值则分别上升了92.4%,87.6%,67.2%和15.3%,剥皮率越高的小麦粉脂肪酸值上升越小,结合前文可知,脂肪酶随皮层的剥离而减少,导致生成的游离脂肪酸减少。结果表明适当的剥皮处理可减缓脂肪的水解,从而延长小麦粉货架期。
在酶促和自动氧化两种氧化机制下,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氢过氧化物[30]。小麦粉过氧化值是判断脂质氧化的基本指标,可反映小麦粉脂类的氧化程度。如图2所示,储藏期间小麦粉的过氧化值均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剥皮率的小麦粉样品过氧化值的增幅不同。随着剥皮率的增大,西农20小麦粉储藏期间过氧化值增幅分别为0.44,0.41,0.10和0.06 meq/kg。剥皮率越大,小麦粉储藏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增量越小,说明其氧化酸败速率越慢,小麦胚芽和麸皮中的脂肪氧化酶是酶促氧化的关键酶[31],结合上文所述,剥皮率越大时LOX活性低,表明适当的剥皮处理可阻碍氧化进程,降低小麦粉中脂肪氧化的速率。
图2 剥皮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的过氧化值
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小麦粉中的初级氧化产物过氧化物会转化为次级氧化产物,包括醛、酮、环氧化物、羟基化合物、低聚物和聚合物[32],其中丙二醛作为含量最高的醛之一,常作为氧化标记物用于判断脂肪氧化程度[33]。由图3可知,储藏期间剥皮小麦粉的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大或呈波动变化,但均显示上升趋势,但剥皮率越大的小麦粉上升越少。储藏后,未剥皮的西农20小麦全粉(0)的丙二醛含量增量是剥皮率9%的2.77倍,未剥皮西农985小麦全粉(0)增量是剥皮率9%的9.25倍。这是因为麸皮包含较多的脂肪酶、脂肪氧化酶和金属离子(如Fe3+、Cu2+)[4],脂类在它们的催化下加速氧化,导致丙二醛含量增加,而适当的剥皮处理可以去除部分麸皮,延缓氧化酸败,改善储藏稳定性,且剥皮程度越深,效果越明显。
图3 剥皮小麦粉储藏过程中的丙二醛含量
传统精制面粉在生产过程中会流失大量营养素,而全麦粉的储藏稳定性较差。此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适当的剥皮处理可以在尽可能保留小麦中活性物质的同时,有效延缓小麦粉中脂质的水解和氧化,提高储藏稳定性。随着剥皮率的增大,小麦粉抗氧化能力减弱,活性物质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3%的剥皮率可较好地保留小麦的营养,此剥皮率下小麦粉中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与全麦粉相近。剥皮处理可有效降低小麦粉中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的活性,阻碍储藏期间小麦粉脂肪酸含量、过氧化值以及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延长小麦粉的货架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