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甘肃省生猪发展面临的人才困境及解决办法

时间:2024-05-23

薛瑞林 ,刘蓓桦

(1.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兰州 甘肃 730000;2.北京市顺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北京 101300)

近几年来,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但因为甘肃省有着深居内陆、气候干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甘肃动物疫情防控的难度,减少了非洲猪瘟疫情对甘肃本土生猪产业的影响。双重疫情给甘肃省的生猪养殖带来了很大风险的同时也形成新的发展机遇,使甘肃被动成为生猪净调出省份,为扭转我国生猪供给短缺的局面,恢复生猪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正大、牧原、唐人神等国内养殖龙头企业纷纷落户甘肃,加快了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在甘肃省的产业布局,给甘肃省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延长了生猪生产产业链,开创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提高了甘肃省生猪产业效益,对甘肃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由于猪肉价格的波动和生猪市场的低迷,很多散户和一些实力薄弱的中小型养猪场纷纷退出养猪行业,使得生猪养殖更加向实力雄厚的大型规模化养殖场集中,也使得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生猪养殖模式成为生猪产业发展的主流。目前,甘肃生猪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如土地资源缺乏、环保压力增大、融资贷款难、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紧缺等瓶颈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是养猪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行业内技术人员学历低、年龄结构偏大以及优秀青年技术和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仍然严峻,生产实践过程中饲养管理和防疫制度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这与目前生猪产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因此,加强校企融合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让具备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对饲养管理规程原理和操作熟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到生产一线,是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和提高产业生产效益最重要的途径。

1 甘肃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人才问题

2019年,在经历了连续5年的下降后,甘肃省生猪存栏数量在2019—2021年有所回升。2021年,甘肃省生猪存、出栏数量分别达到685.1万头和845.0万头。由于甘肃地理隔离的天然优势,受疫情影响小,加上有关部门的产业政策扶持,国内养殖龙头企业的落户,给甘肃省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也将甘肃由过去的猪肉调入省转变为净调出省。2021年,甘肃省跨省调出生猪52.3万头、生猪产品10.68万吨(折合113.26万头),实现跨区域生猪调运从“调猪”向“运肉”转变。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甘肃省生猪产业发展中基础设施不健全、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低、管理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影响着生猪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对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其中,管理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就是猪场人才问题,管理专业化水平低就是因为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依托传统的管理经验,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进行简单的劳动操作,同时猪场缺乏严格的饲养管理和防疫制度,或者在生产中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生猪疫病预防不足,环境保护、市场及其他专业知识欠缺,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且普通员工的工资相对较低,工作环境不太理想。许多养殖户的经营理念相对落后,制约着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 养猪人才短缺的原因

目前阶段,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已经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很多养殖企业在生产转型时注重基础设施改造和智能化设备引进,但忽视了猪场人才储备和人才引进,规模养猪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规模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问题。生猪养殖必须要有人才储备,甘肃乃至全国规模养猪最缺乏的就是人才。那规模猪场缺乏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有人说,是懂饲养管理的营养专家,懂猪病防治的兽医专家,懂高效繁育的育种专家还有懂环保懂生态的环控专家。是,又不仅仅是。现代规模养猪场最缺乏的是真正懂得现代规模化猪场正规化、规范化管理的、从成功养猪企业走出来的全能型场长、经理、总经理,其次是懂知识会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全能型场长是规模猪场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很多成功的生猪养殖企业,会聘请真正懂得现代化规模化猪场正规化、规范化管理的全能型场长或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具体的生产事宜。但是,很多养殖企业不重视猪场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更没有全能型的场长或者职业经理人,只是依据传统经验,认为生猪养殖就是简单的饲喂、繁育和疫病的治疗,这也是很多养猪场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猪场经济效益不好甚至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

养猪人才短缺的原因有很多:(1)规模养猪迅猛发展,对规模养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养猪人才缺口增大。(2)成功的规模猪场、养猪企业很少,能够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无法满足自身所需,更不可能流动到其他企业。(3)学校招生数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专科学校的学生因为意识到自身就业优势比不上本科生,勇于到生产一线工作,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学习相关生产技术,因此在生产一线专科或职业院校学生较多。但是由于学习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在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入、不牢固,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而本科生由于学校注重理论教育能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但由于学校和养殖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多、联系不紧密,学生缺乏到规模化猪场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实习经历相对较少,真正有理论、有技术的人不多,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4)养猪行业本身工作性质要求从事人员要吃苦耐劳,还要忍受脏、臭的工作环境,但多数养猪企业待遇不高,对人才吸引力不足,致使很多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养猪场去。同时由于内地各行业总体工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年轻人会去发展好的大城市发展,导致现在猪场饲养员大多都是40~50岁的夫妻档,这个年龄阶段,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需要自己去处理。因此,家里一旦发生什么事,或者两口子中的一个干得不顺心,就会辞工。如此一来,饲养员很难稳定,流动性太强,导致生产不连贯,很容易出现问题。(5)多数规模猪场老板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家族式管理的猪场裙带关系严重。究其原因还是养殖企业老板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认为生猪养殖生产技术要求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必要性不大。在甘肃省乃至全国,很少有土生土长的生猪养殖企业,很多生猪养殖企业老板从事与农业无关的其他产业,当发现养殖业有良好经济效益或企业有反哺农业的战略需求时才会选择投资生猪产业。在刚刚投资生猪产业时,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引进上投入大量资金,但在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上重视程度不够,任用非专业人员在生产一线担任场长、经理等管理岗位。非专业的管理人员由于对行业的了解和热爱不够,加上雇用文化程度低、对养殖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多附近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在实际生产中会忽视引种、饲养管理、防疫等制度的重要性,在生产实践中落实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由此造成生产实践中生产效益不高,经济效益也会受影响,从而影响后期对生猪产业的投入,投入少,收益就少,加上养殖场缺乏系统的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从事人员待遇无法提升,更加难以引进专业人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3 政、校、企三方合力,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部分养殖企业,但是也不乏能够留住人的成功企业,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往往实行成熟的人才管理制度,能够发挥各种人才的自身优势和才能,并保证每个员工拥有平等的晋升渠道和机会,能让员工看到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待遇、职位的提升,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继续工作下去的动力。而对于面临猪场人才问题的养殖场,应该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出力解决猪场人才问题。

3.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就业

畜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政府应该进行生猪产业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贯彻落实“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发展理念,要加强小农户养殖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生猪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要重视人才在生猪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做好宣传教育,从小改变人们对于养殖业的错误观念,引导更多人报考畜牧兽医专业,并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学生到养殖场就业。

3.2 学校要加强质量教育,培养更多生产所需要的人才

学校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多多开展与生产实际相关技术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生产技术,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学校开设“订单班” “协议班”,让企业在校宣讲产业情况和企业文化,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产业、企业和就业,还可以通过设立企业的社会类奖助学金,吸引学生参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以后定向就业。

3.3 企业要重视人才,改善条件

(1)改善猪场条件

猪场要建立起配套设施,老板要关注员工的饮食起居,要定期改善食堂饭菜质量,丰富菜品,满足不同人的饮食习惯。员工宿舍应该配有空调等,要保证夏天能够防暑降温,冬天温暖宜居,有条件的最好配备浴室等,保证员工正常生活所需。另外,对于年轻员工多的养殖场也要投资篮球场、乒乓球台和简易的音响设备等体育娱乐设施,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条件好的猪场最好能够在员工宿舍接入网线。在配备设施的同时还应加强考勤制度,保证员工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确保生产正常运转。

(2)加大奖励力度或给予股份

养殖场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奖励制度,统计员工每个月的业绩和表现,在年底进行考评。对于业绩突出的员工,通过年终奖或者给予一定股份等方式进行奖励,让表现优异的员工除了工资还能拿到年终奖或者分红,调动员工上班的积极性,也能对其他员工起到鼓励作用,在保证公司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也可以起到稳住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

(3)提高员工待遇,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猪场一线生产人员待遇差是很多养殖场都存在的问题,也是猪场难以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选择工作时自身有着学历和年龄的天然优势,首先会选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或者岗位,如果待遇和发展不如预期或者低于其他企业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转向待遇和发展更好的企业。因此,养殖企业要提升自己员工待遇,做到能吸引人才,还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保证每一位员工有公平的晋升渠道和机会,做到能留住人才。要按照“能者上”原则,细化人才管理和考核制度,要坚决杜绝裙带关系,分人才类别制定考核和晋升制度,对于有能力、有业绩的员工,要给予他们以后能够晋升成为生产主管、经理、副总经理甚至总经理的机会和渠道。如果有技术人员有申报评审职称的条件和意愿,养殖企业也应该创造和提供条件,帮助完成职称申报和评审,在拓宽人才晋升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4)加强员工培训,强化交流与合作

生猪养殖场户要注重技术提升,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养殖类书籍了解生猪产业发展的新的猪场疫病防控和治疗、饲养管理、高效繁育技术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要及时发现和弥补自身发展的缺陷,可以通过组织员工观看相关培训视频、养殖场内部优秀技术员的实地操作、邀请相关专家或有合作的养殖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进行现场培训等方式,从猪场疫病防控与治疗、公猪与母猪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高效繁育技术及其操作等生产中涉及到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对养殖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加大对疾病的防控力度,实现生猪养殖的现代化发展。另外,生猪养殖户之间应加强学习交流与协作,进行经验和技术的交流与切磋,弥补彼此之间技术和经验的差异性,共同提高养殖效率。养殖场户与企业应抓住机遇及时交流与合作,及时交换有关信息,共同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推动甘肃省现代生猪产业发展,保障猪肉市场稳定供给。

(5)落实人员工作责任,关心员工生活

养殖场要建立责任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双方责任,要让养殖场管理人员经常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只有真正深入到生产一线,才能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强与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交流,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总结成功经验,为以后的安全高效生产奠定基础。同一企业的不同养殖场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和沟通,可以在年底或者节假日为员工发一些节日福利的同时,适当举行联谊会等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同事之间的交流,为因猪场比较封闭而个人感情问题难以解决的年轻员工创造更多机会,避免年轻员工因为无法解决个人感情问题而离职。对于年龄较大的员工,也应经常交流慰问,力所能及地解决员工遇到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